没有一支较强的农财干部队伍,就很难胜任日益繁重的农业财务工作。1984年,我省现有在编的农财干部有11,625人。其中,县以上农财干部544人,区、乡(镇)财政干部11,081人,平均每个区、乡(镇)3人。在这支队伍中,有90%以上的干部都是近年来新吸收的,他们年轻力壮,进取心强,工作干劲足,但对农财业务生疏,缺乏较系统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迫切需要进行业务培训。近年来我省在抓紧农财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强了对农财干部的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84年以来,共培训农财干部270期,计17,657人次,使基层农财干部基本上能够适应开展工作的要求。我省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一个加强,三个结合。”
一、切实加强农财干部培训的组织领导工作。农财干部培训,是在新形势下对农财工作提出的新课题。要做好此项工作,没有严密的组织保证,是很难完成的。为了切实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我们抓了三点:一是建立健全农财干部培训工作的组织机构。各地在开展培训时,大都抽调专人,并请各县(市)带队同志参加,成立领导小组,并由地、市财政局负责同志任组长。徽州地区在领导小组下设教务与后勤两个组,专门抓学员的学习与生活等方面的工作。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工作,省厅曾多次专门布置培训任务,并及时转发一些地、市、县培训工作的做法与经验。二是在培训期间建立临时党、团组织,抓紧抓好学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帮助学员们增强事业心与责任感,培养和树立良好的学风与职业道德,鼓励学员勤奋学习、钻研业务,及时研究解决学员的思想问题。三是狠抓教学质量,实行结业考试。由于实行了严格的结业考试制度,学员们平时学习十分刻苦,大家互帮互助,学习进步很快。如淮南市财政局举办的培训班,58名学员期末结业考试,各科平均成绩为92.8分。各地在抓学员学习的同时,还注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徽州地区财政局在每期培训班结业时,还专门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民主评议与总结,学员反映很好。
二、实行三个结合。在培训工作中,各地遇到的突出问题是:学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师资匮乏,教材老化。通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各地采取“三个结合”的办法,使这些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
(一)长短结合,分期分批地进行轮训。各地普遍对农财干部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制定了本地区农财干部分期分批培训的计划。本着既要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又要掌握财政基础理论与农业财务专业知识的精神,采取了长短结合的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农财干部。所谓“长”,即进行较长时间的较全面、系统的培训,由地区、市财政局所属的财校或干训班负责,使学员们基本上掌握财政基础知识与农业财务的各项专业知识。每期3个月左右。所谓“短”,即由县(市)举办短期培训班或采取长会短训的办法,介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乡(镇)财政业务与农业税收管理等专项业务知识。每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至二项内容进行专题培训。安庆地区一些县采取长会短训的办法,着重抓了对省颁发的《农业税征解会计制度》的学习与贯彻,为全面实行这项制度打下了基础。
(二)外邀内聘相结合,解决师资的不足。外邀,即从大专院校邀请专职教师兼课,专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1984年以来,共外邀专职教师75人,占总授课教师人数的18.3%。各地主要采取的是内聘的办法,即从各级财政部门聘请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财政干部任教。1984年以来,共聘请财政干部334人,占总授课教师人数的81.7%。为了提高财政干部的教学能力,省里首先举办了两期县以上农财干部培训班,一期是系统地学习农业财务基础知识,另一期是财政支农周转金会计核算知识。这些同志回去后,大都担任了授课任务。在内聘的教师中还有许多是多年从事财政工作的领导同志,如徽州地区财政局的3位副局长利用工作间隙都担任了授课任务。不少地方还注意将财经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从而逐步形成了一支较为正规化的培训力量。
(三)选用与自编相结合,解决教材缺乏或老化的问题。在培训中,各地对现有的一些基础知识教材,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有选择地采用。省、地(市)、县财政部门还根据现实情况和业务变化的需要,积极动员人、财、物力自行编写了一些单项教材。如宣城地区财政部门除选用了现有的财政基础知识、乡(镇)财政会计、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与农业税等教材组织学员学习外,还编印了一本14万字的《乡(镇)财政干部学习材料》。安庆市财政局针对农业税政策执行情况大检查中查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编写实例,组织学员进行业务实习,通过实习作业,学员结业后基本上能独挡一面地开展工作。
此外,各地还采取了不少有力措施多方培训农财干部。如巢湖地区各级财政部门为了广开学路,快出人才,在合理安排学习与工作的情况下,积极支持财政干部报考电大、函大、业大与自学考试等等,并对学习成绩显著者采取奖学金的办法予以鼓励。阜阳地区财政局还专门组织各县(市)对培训工作进行评比竞赛,有力地推动了全地区培训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