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偏关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风大沙多。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03万亩,占总面积的80.3%。每年亩流失地表土约5.5吨,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约1,400多万吨。
为了根治水土流失,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示下,1982年偏关县推行了以户承包治理小流域的办法,来治理水土流失。到1984年底,初步完成户包治理面积26万亩,占承包治理总面积的51.05%。通过治理,农业生产发生了较大变化,198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811万元,比1978年翻了一番;1984年农业总产值达到3,183万元,比1983年又增长13.2%,人均纯收入达到350.40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在支持承包治理水土流失这项工作中,偏关县财政局解放思想,配合有关部门大胆创新,从以下儿方面,促进了小流域治理。
一、广泛筹集资金,积极支持
治理水土流失是开发性生产项目,其特点是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要有较长的周期才能见效受益。1982年以来,偏关县财政局经过大量的工作,从三个方面积极为治理水土流失筹集资金:一是调整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过去对生态平衡与发展农业生产的关系缺乏正确认识,因而对治理水土流失工作重视不够。党的十一...
偏关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风大沙多。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03万亩,占总面积的80.3%。每年亩流失地表土约5.5吨,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约1,400多万吨。
为了根治水土流失,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示下,1982年偏关县推行了以户承包治理小流域的办法,来治理水土流失。到1984年底,初步完成户包治理面积26万亩,占承包治理总面积的51.05%。通过治理,农业生产发生了较大变化,198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811万元,比1978年翻了一番;1984年农业总产值达到3,183万元,比1983年又增长13.2%,人均纯收入达到350.40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在支持承包治理水土流失这项工作中,偏关县财政局解放思想,配合有关部门大胆创新,从以下儿方面,促进了小流域治理。
一、广泛筹集资金,积极支持
治理水土流失是开发性生产项目,其特点是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要有较长的周期才能见效受益。1982年以来,偏关县财政局经过大量的工作,从三个方面积极为治理水土流失筹集资金:一是调整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过去对生态平衡与发展农业生产的关系缺乏正确认识,因而对治理水土流失工作重视不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们逐步认识到治理水土流失的深远意义,根据中央和省、地调整支农资金使用方向的精神,从上级安排的资金中拿出90.2万元;用于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二是挖掘县级财政潜力,增收节支,扶持水土治理。为了支持广大群众开展以户承包的水土治理工作,他们紧缩开支,挖掘潜力,县财政已拿出49.5万元,扶持水土治理。三是发动农民群众和乡村企业集资。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农民个人自愿集资19.2万元,乡村集体集资4.1万元,乡村企业从利润分成中拿出26.1万元,共自筹资金49.4万元,投入了水土治理。通过多方集资,为治理水土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多种形式扶持,讲求效益
筹集资金来之不易,花好用好更为重要。如何用好这笔资金,县财政局和主管部门反复研究讨论,共同认为: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好,应当因地制宜,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以奖代助”,“以借代助”,“以物代助”,“以息代助”和“专项补助”等不同形式的补助办法,进行扶持。(一)以奖代助。对于承包时间较早,面积大,治理速度快,标准高,质量好,起了样板作用的承包户,国家和集体按奖励标准给予一定的奖励。具体做法是,承包户年初与主管单位签订合同,年终验收合格后,主管单位将原借助金和借助物作为奖励留给承包户;如达不到验收标准,则全部或部分退回借助金和借助物。(二)以借代助。凡劳力多,承包自然条件较好,受益周期短的小流域(俗称“肥沟”),实行有偿借助。借助资金到期收回,不上交,不冻结,由主管部门长期使用。这种作法周而复始,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实际上等于增加了国家补助。(三)以物代助。对于劳力少,资金缺,但治理积极性高,事业心强的困难户,不直接拨付现金,而是根据其治理项目的需要,从实物上给予资助,如苗木、树籽、草籽、水泥、炸药、化肥等。这种作法,主要克服了过去直接支付现金,胡支乱用的弊病。具体做法是,以村为单位,经民主评议,按县里控制指标,由乡政府审查批准,验收后给予适当的无偿补助。如种柠条一亩,补助籽种1.1斤,修梯田一亩,补助化肥50斤。(四)以息代助。就是承包户向银行贷款,由国家代付利息。承包大户;人多力量大,具有快速治理的优势,但苦于资金不足,阻碍其治理小流域工作的开展。为了鼓励他们自筹资金在短期内治理小流域,县里试行以息代助的办法,规定期限两年,验收合格后,按本金计算贴息数额。试行这种办法起到了“以一引十”扩大治理资金来源的作用。(五)专项补助。是指重点骨干工程和上级下达的专项投资,要切实加强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严格监督。通过上述多种形式的扶持,每亩治理水土流失的投资为6.37元,比承包治理前减少4.43元,大大降低了治理成本,提高了治理效益。
经过几年的努力治理,偏关县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改善。目前流域内基本上实现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林草覆盖率70%,基本上达到了土不下山,水不出沟,为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
偏关县财政局针对以户承包小流域的不同扶持形式,对支农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了一些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各种制度,加强了资金管理工作。
1.把好审查关。该县以户承包治理小流域共有9,923户,涉及千家万户,范围广,情况复杂,根据这一特点,县财政局除进行支农资金使用的一般性审查外,还要会同主管部门核实承包户的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扶持形式,以免浪费资金和物资,影响经济效益。
2.把好合同关。核准承包项目后,均由承包户和主管部门签订合同,确定承包项目、质量标准、扶持方式、治理时间及双方应负的其它责任。财政部门在签订合同中为监证单位,逐一审核,凭合同拨款兑现。
3.把好拨款关。凡采用“以奖代助”、“以物代助”和“无偿投资”的,都要坚持合同兑现,坚持“确有物资,物资适用,群众欢迎,讲求实效”的原则,坚持由主管部门做出计划,财政部门凭用款计划分别不同情况拨款,坚持由农业银行监督支付。
此外,对以户承包治理小流域,如同支农资金扶持的其它项目一样,也加强了合同管理制度、分期拨款制度、定期检查制度和竣工验收制度的管理和实施,从而促进了治理工作的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