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丰宁县财政工作有了新的起色,财政收入从1980年到1983年平均每年增长16.3%,超过了承德地区平均增长幅度,连续12年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对于一个缺煤少电、交通不便的山区县来讲,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这是河北省和承德地区领导同志在听了丰宁财政工作的汇报后作出的评价。由于丰宁县财政情况的好转,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在评价丰宁县财政工作的时候,不能不提到县财政局长陈秀彬同志,下面讲的就是他抓财政工作的一些事迹。
促进生产 培养财源
前些年,丰宁财政工作虽然也能做到收支平衡,但主要是靠压缩支出实现的,日子紧紧巴巴,很不好长,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工作一贯干得出色,业务知识面较宽,副局长齐文元同志积极推荐,并主动退居二线,当调研员,让这位中年股长担任了税务局副局长,自己热心搞好传帮带,“扶上马,送一程”。
他们不仅坚持标准,认真选拔人才,而且顾全大局,积极输送人才。局里有两位年富力强的股长,被外单位选中,局长们愉快地输送,一位担任了县财办的秘书科长...

“丰宁县财政工作有了新的起色,财政收入从1980年到1983年平均每年增长16.3%,超过了承德地区平均增长幅度,连续12年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对于一个缺煤少电、交通不便的山区县来讲,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这是河北省和承德地区领导同志在听了丰宁财政工作的汇报后作出的评价。由于丰宁县财政情况的好转,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在评价丰宁县财政工作的时候,不能不提到县财政局长陈秀彬同志,下面讲的就是他抓财政工作的一些事迹。
促进生产 培养财源
前些年,丰宁财政工作虽然也能做到收支平衡,但主要是靠压缩支出实现的,日子紧紧巴巴,很不好长,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工作一贯干得出色,业务知识面较宽,副局长齐文元同志积极推荐,并主动退居二线,当调研员,让这位中年股长担任了税务局副局长,自己热心搞好传帮带,“扶上马,送一程”。
他们不仅坚持标准,认真选拔人才,而且顾全大局,积极输送人才。局里有两位年富力强的股长,被外单位选中,局长们愉快地输送,一位担任了县财办的秘书科长,一位到新设的老干部局担任了主要领导职务,让他们挑更重的担子,更好地发挥其才干。
过。有的单位,连医药费、差旅费都报销不了;有的单位,增加人员没有住房,特别是区社房屋更是破烂不堪,没钱维修。很多该办的事办不了,各单位叫苦连天。陈秀彬同志深感穷家难当,穷日子难过。怎样解决这些困难呢?他想,财政只当“大出纳”不行,一定要研究生财之道,研究经营管理,只有发展生产,开辟财源,既抓收入,又抓节支,才能开创新局面,过上好日子,促进事业发展。于是,他带领局里的同志深入到各个工商企业,搞调查研究,帮助有潜力的企业搞挖潜改造,本着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原则,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争取县领导的支持。几年来共筹集了90万元资金,支持工业企业搞技术改造,现已有七个项目投产,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酒厂,几年来财政拨款39万元,扩大了厂房,增添了设备,改造了锅炉和4037化车间,白酒产量1983年达到1,267吨,比1979年增加了三倍;上缴税金84万元,比1979年增加81%;1979年财政补贴26万元,1983年实现利润16.4万元。由于财政的支持和帮助,酒厂已成为丰宁初具规模的骨干企业,进入了全承德地区先进企业行列。
老陈还把主要精力用在帮助企业解决产供销具体问题上。1983年榨期县糖厂有700多吨糖压在库里,如果不在年底前销售出去,不仅影响企业各项计划的完成,而且会影响当年的财政收入。面对这种情况,老陈同企业以及县经委的同志一起到承德市洽谈推销产品,连续跑了五、六天,直到把产品销售出去。企业的负责同志深有感触地说:“老陈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秉公执法 不谋私利
“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是财政干部的职业道德,也是作好财政工作的前提。”老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80年财经纪律检查时,发现县防疫站超出规定标准,购买单价80多元的棉大衣发给职工。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有着严重的分歧。有的说,不要没收,“下不为例”就行了;有的还怀疑财政局没收后,自己要捡便宜;有的挖苦老陈不懂人情等等。面对着满城风雨的议论,老陈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对于违反财经纪律的不正之风不能心慈手软,照顾人情面子就要放弃党的原则,该没收的坚决没收。大衣没收后全部交给商业部门处理。
老陈经常用“打铁还要本身硬”的话教育职工,他自己在物质利益面前总是首先想到群众。老陈同志是五十年代调到丰宁县工作的,当时就住在人称“西旮旯”的小胡同里,三间平房仅仅42平方米,随着岁月的推移,老陈家中人口逐渐增多,住房日趋紧张。财政局1978和1983年两次盖家属院,经全体职工讨论,认为老陈住房窄小,应尽先搬进新居。可是老陈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他说:“青年同志结婚需要住房,住私房‘打游击’的干部需要公房,住多年失修危房的职工需要调整。现在条件是好些了,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想到群众,咱们不能带头搞‘近水楼台’啊!”老陈这种共产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格,赢得了人们的赞许。在老陈的模范行动影响下,全局二十来名职工没有一个利用职权搞不正之风的。
勤奋学习 勇于探索
老陈同志从建国初期就从事县财政工作,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文革”期间被调离十多年,三中全会以后重新回到财政战线。但他从不吃老本,从不沿袭旧方法去工作。他勤奋学习,勇于探索。
财政工作涉及面广,经常有各种会议需要老陈参加,好多问题需要他参谋决策。他总是白天参加会议,晚上学习、批阅文件、写材料,常常工作到深夜,节假日也很少休息。有人打趣地说:“老陈是怕别人干不放心。”他说:“这不是放心不放心的事。新时期,新任务,新问题,就得用新思想、新方法去解决,去处理。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同志,都不能凭老经验办事,都需要学习提高,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是做不好工作的。”
1983年7月份在承德开利改税会议时,老陈白天参加会议,晚上十点多钟了,他还在逐字逐段地学习文件,思考着利改税第一步改革后全县财政收支盘子。一连几个夜晚,他时而翻阅文件,时而拨动算盘,和他住在一起的一位同志劝他休息,他说:“利改税是大事,我们一定要把上级文件精神吃透,把帐算清,当领导的不能糊里糊涂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