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9 作者:赵伯坤 张红兵
[大]
[中]
[小]
摘要:
最近,我们到安徽、江苏两省调查了关于建立乡(镇)财政试点的情况,重点了解了安徽舒城县、泾县,江苏徐州市丰县,并分别召开了省、市、县、乡财政干部座谈会,走访了五个乡(镇)财政所和一个县办企业。下面将我们了解的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一、建立乡(镇)财政所起的作用
乡(镇)财政的建立,改变了我国四级政府三级财政的现状,改变了过去那种乡(镇)财政人员单纯当会计,分散管几个钱的状况,使乡(镇)财政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参与本级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加强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财政监督,促进乡(镇)经济发展上来。既健全了乡(镇)政府的职能机构,又完善了国家财政的基层建设。从安徽、江苏两省的情况看,由于领导重视,财政部门主动,各部门协调配合,现已初步发挥了乡(镇)财政的职能作用。
1.加强了财政收支管理。过去由于国家实行的是三级财政,县级没有基层财政组织。县以下的乡(镇)既无预算,也无决算,资金管理混乱,没有财政自主权。建立乡(镇)财政后,各项资金由财政所管起来,乡(镇)有了财政自主权,体现了责、权、利结合的原则,调动了乡(镇)政府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的积极性。安徽舒城县建立乡财...
最近,我们到安徽、江苏两省调查了关于建立乡(镇)财政试点的情况,重点了解了安徽舒城县、泾县,江苏徐州市丰县,并分别召开了省、市、县、乡财政干部座谈会,走访了五个乡(镇)财政所和一个县办企业。下面将我们了解的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一、建立乡(镇)财政所起的作用
乡(镇)财政的建立,改变了我国四级政府三级财政的现状,改变了过去那种乡(镇)财政人员单纯当会计,分散管几个钱的状况,使乡(镇)财政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参与本级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加强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财政监督,促进乡(镇)经济发展上来。既健全了乡(镇)政府的职能机构,又完善了国家财政的基层建设。从安徽、江苏两省的情况看,由于领导重视,财政部门主动,各部门协调配合,现已初步发挥了乡(镇)财政的职能作用。
1.加强了财政收支管理。过去由于国家实行的是三级财政,县级没有基层财政组织。县以下的乡(镇)既无预算,也无决算,资金管理混乱,没有财政自主权。建立乡(镇)财政后,各项资金由财政所管起来,乡(镇)有了财政自主权,体现了责、权、利结合的原则,调动了乡(镇)政府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的积极性。安徽舒城县建立乡财政后,1984年头9个月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的82.9%,比上年同期增长8.6%;乡(镇)包干任务857万元,已完成789万元,占任务的92.1%,比上年同期增长28.1%。江苏丰县个别乡前几年民政救济款用于干部的占70%,乡财政建立后,加强了资金管理,严格按政策办事,改变了不合理现象。1984年以来,用于群众的占70%,还节余50万元。
2.加强了乡有资金的管理。建立乡财政以前,乡有资金分散在各口,多人管理,多头花钱,存在挪用、浪费、甚至贪污等现象。现在各种资金由乡财政统一管理,扭转了过去混乱局面。如江苏丰县农村对一些罚款收入,过去由乡代管,有的被少数人拿去吃吃喝喝,群众很有意见。乡财政建立后,把这项资金统一管起来,发挥了资金效益,做到领导、群众都满意。
3.对乡(镇)机动财力统筹安排,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建立乡(镇)财政后,乡级财政有了分成收入,加上乡(镇)企业上交的收入,乡(镇)政府可以统筹安排乡(镇)的各项资金,有些投资少见效快的生产项目及时得到了安排。江苏丰县各乡1984年拿出资金31万元,支持了54个生产项目。安徽泾县太元乡1984年决定发展改造宣纸厂,力争达到年产40吨,增加税收15万元,并准备努力超收,拿出更多的钱来兴办教育事业。
4.县级财政有了基础。乡(镇)财政建立后,县、乡两级财政积极性很高,不但可以做到开源节流,发展经济和各项事业,从人员力量来说,又是县财政的后备力量。丰县财政局的同志说:乡(镇)财政所建立后,县财政有了腿,现在要拿出六、七十人搞全县的财务大检查是有力量的,可以办得到。
二、乡(镇)财政管理办法的几个特点
1.明确划分了财政收支范围。乡(镇)财政的资金构成关系到建立什么样的乡(镇)财政问题。从两省试点情况看,乡(镇)财政收入一般包括三部分,①财政预算内收入;②财政预算外收入;③乡有资金。此外,有些乡(镇)还设有村筹乡管资金,也叫代管资金,即各村根据专门需要,按人口或田亩征收的,统一由乡(镇)代为管理的各种资金。从目前情况看,乡(镇)财政建立后,都明确划分了乡(镇)财政收支范围。安徽省已建立乡(镇)财政的23个县中,预算内收支全部下放的有5个县,部分下放的有10个县,只下放收入的有8个县。江苏徐州市明确规定,凡属乡(镇)级范围的工商各税、农业税、其他收入和乡(镇)级范围的支出,包括正常经费和较稳定的专项支出等,都划归乡(镇)管理。总之,明确划分乡(镇)财政收支范围,发挥了乡(镇)财政的积极作用。
2.按照实际情况,确定乡(镇)财政管理办法,不搞一刀切。为了调动县、乡(镇)财政的积极性,各县在制定乡(镇)财政管理办法上,注意因地制宜,简便易行,既不使县财政的财力过于分散,还要使各乡(镇)从增产增收中得到好处。增收或超收分成比例由各县根据各乡(镇)的具体情况分别确定,不搞一刀切。例如,安徽省舒城县对乡(镇)财政,实行的是“定收定支,收入上交,支出下拨,超收分成,结余留用,超支不补,一年一定”的办法。对农业税收入,按正常年景应征数扣除8—15%(包括灾害减免和社会减免)作为包干任务,超收了乡财政分成40%;对工商税,按税务部门下达的当年任务计算,超收了乡财政也分40%;其他收入超收,乡(镇)财政全部留用。支出方面,基数原则上按1983年实际计算,由县财政局会同主管部门共同研究,提出分配意见下达。
3.在乡(镇)未设金库的情况下,乡(镇)实行一级财政,财政收支缴拨款办法仍按现行渠道不变。鉴于乡(镇)财政目前原则不设立国库的实际情况,安徽、江苏两省的乡(镇)财政都在所在地银行营业所或信用社开设预算内、预算外、乡有资金三个存款帐户,采取收入上交、支出下拨、年终结算的办法。
三、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1.随着乡(镇)一级政权的相继建立,乡(镇)财政要逐步过渡到完整的一级财政。乡(镇)财政建立后,要有相对的独立性,使之能够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根据基层财政工作的同志反映,现在乡(镇)财政还不是名符其实的一级财政,因乡不设金库,乡(镇)级财政不能及时办理收入的留解和支出的管理任务,乡(镇)财政还不能实行“收支挂钩,总额分成”的分灶吃饭的管理办法。目前乡(镇)财政是实行收支两条线,收入分项计算超收,支出按月下拨,都是通过与县财政年终结算的办法。这样既增加了上解下拨的手续,又不利于统一核算、监督和拨付资金以及资金的使用和调度。如何过渡到完整的乡(镇)一级财政,要在收支划分、管理办法、收入报解、金库制度、支出管理等方面,结合国家财政体制的改进,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最后使乡(镇)财政管理办法经过几年时间日趋完善起来。
2.人员编制问题。从安徽、江苏两省的情况看,乡(镇)财政的人员编制由三部分组成,即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和集体人员。江苏徐州市所属6县1区的180个财政所,在其配备的660人中,行政编制180人(原财粮员),事业编制180人,集体人员300人。集体人员占总人数45.45%,这部分人的工资是从乡经委掌握的集体资金开支的,因此这部分人员是不够稳定的。安徽省乡(镇)财政人员经省政府决定均改为事业编制,由省财政负担经费,稳定了乡(镇)财政干部。我们认为,首先,人员编制要与机构设置相协调,不具备建立财政所的,可设一名财粮员,具备建所的一般不宜超过3个人;其次,行政编制要严格控制,贯彻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原则,不要盲目扩大行政事业编制;再次是配备乡(镇)财政人员要注意业务素质。
3.财政所与税务所的关系。建立乡(镇)财政是国家的政策,从业务上讲也是财、税两家的事,工作上必须密切协作和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国家财政任务,管好乡有资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安徽省采取在不打乱税务系统内部分工的基础上,税务专管员常驻乡(镇)办公,即每旬做到七天在乡财政所,三天在税务所,税务人员由于到乡里办公,人员也便于管理了,税务部门也是欢迎的.国营企业利改税第二步改革在全国推行后,税务工作的任务更重了,究竟是财税分设,还是财税合一,我们认为安徽省的办法是可行的。各地采取什么办法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找出一条可行的办法。
4.乡(镇)政府所在地是否设置国家金库的问题。我们认为,乡(镇)财政正在逐步建立,要建立一套可行的科学的金库制度,目前条件还不具备。同时,新的“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从1985年起执行,国家金库制度也要进行系统的建设。为了慎重起见,乡(镇)原则上应不设金库。
5.国家财政与乡(镇)财政的关系。乡(镇)财政既有预算内收支,又有预算外收支和乡自有资金:既有全民,又有集体,还有群众集资的资金;这些资金都要由乡(镇)财政管理,它的收支范围已超出了国家预算的范围。因此,从目前来说,乡(镇)财政对国家预算内部分、预算外部分和乡自有资金都要分别设帐,分别报送。随着形势的发展,今后乡(镇)财政收入的大部分将来自乡(镇)企业上交的收入和其他经济收入;乡(镇)支出,相当一部分由乡(镇)筹集。作为国家预算来讲,乡(镇)财政的预算在国家预算内是包括全部,还是包括一部分,这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各地也可进一步研究。
总之,建立乡(镇)财政工作,江苏、安徽和其他地区的进展比较快。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加快改革步伐,各地建立乡(镇)财政的工作,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加快进行。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