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重建财政”,是当今日本国内压倒一切的重大课题。重建财政的一个具体目标,叫做“昭和五十九年(1984年)消灭赤字国债”。可是现实的情况却逼着政府增加赤字国债。新年前夕,日本报纸发表了内阁临时会议定案的1983年度政府预算草案,规定在新的年度发行赤字国债6.9万亿日元,那个“消灭赤字国债”的目标,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了。
除了“赤字国债”。日本每年还大量发行一种公债,叫“建设国债”。日本的财政预算是依靠这两种国债来弥补亏空的。最近三年来,每个年度的预算就有将近三分之一依靠发行国债来维持。就财政预算对公债的依赖程度而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哪个也没有日本这样严重。
国债年年大量发行,积累下来的国债余额之大,实在达到惊人的程度。预计1982年度结束时,国债余额将接近100万亿日元。1983年度政府预算草案,被称为“超紧缩型预算”,整个预算支出只比上年度增加1.4%,但是,国债发行额却高达13.345万亿日元。随着国债发行增多,每年还要付出巨额利息,这又成为新的财政负担。比如1982年度发行国债额14.345万亿日元,当年就要拿出6.3168万亿日元去付国债的利息。可见好不容易靠借债得来的钱,实际到手的却只有一半多一点。
日...
“重建财政”,是当今日本国内压倒一切的重大课题。重建财政的一个具体目标,叫做“昭和五十九年(1984年)消灭赤字国债”。可是现实的情况却逼着政府增加赤字国债。新年前夕,日本报纸发表了内阁临时会议定案的1983年度政府预算草案,规定在新的年度发行赤字国债6.9万亿日元,那个“消灭赤字国债”的目标,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了。
除了“赤字国债”。日本每年还大量发行一种公债,叫“建设国债”。日本的财政预算是依靠这两种国债来弥补亏空的。最近三年来,每个年度的预算就有将近三分之一依靠发行国债来维持。就财政预算对公债的依赖程度而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哪个也没有日本这样严重。
国债年年大量发行,积累下来的国债余额之大,实在达到惊人的程度。预计1982年度结束时,国债余额将接近100万亿日元。1983年度政府预算草案,被称为“超紧缩型预算”,整个预算支出只比上年度增加1.4%,但是,国债发行额却高达13.345万亿日元。随着国债发行增多,每年还要付出巨额利息,这又成为新的财政负担。比如1982年度发行国债额14.345万亿日元,当年就要拿出6.3168万亿日元去付国债的利息。可见好不容易靠借债得来的钱,实际到手的却只有一半多一点。
日本1947年制定的《财政法》禁止发行“赤字国债”,只允许发行“建设国债”。1964—1965年,日本的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预算入不敷出,国会通过了一项临时法律,政府据此发行了相当数量的“赤字国债”,经济情况好转后,“赤字国债”没有继续发行,但是“建设国债”却开始大量发行起来。日本政府有意识地利用“建设国债”来扩大公共事业投资,来刺激经济,对经济高速增长起了刺激和推动作用。
1973年冬天,“石油危机”的一声霹雳,震憾了正在过着经济高速增长好日子的日本列岛。在高速增长的轨道上运行中的日本经济一时呈现混乱状态。国会在1975年度中间作为特殊情况,通过了一项特别法律,准许在该年度内除了发行“建设公债”之外,还发行“赤字公债”,弥补岁入的缺额,以便扩大财政预算的规模,刺激经济,恢复景气。谁知这个本是临时应急的财政措施,从那以后却变成了年年必须照此办理的惯例。
综观这段财政演变的历史过程,可以说,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和国债的高速膨胀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政府利用大量举债来维持大规模财政预算,刺激经济的高速膨胀;反过来,经济的高速膨胀,又给财政带来了大量的收入,与此同时,行政经费、科技、文教事业经费以及社会福利经费,也赖此得以迅速补充和增加。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结束、转入被称为“减速增长”的时期以后,财政收入已经不可能象所预期的那样增加了,但是多年来扩大起来的各种财政开支,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福利和生活水平,却很难在短时期内按“减速”原则相应地降下来,于是只好照章利用大举国债来维持膨胀起来的财政开支,国债的泛滥也就成了一种难治的“财政病”。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今天在困扰着日本的“财政病”,乃是它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后遗症。
近年来,日本政府已经决定把行政改革做为重建财政的首要的和先行的步骤。所谓行政改革,就是要把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变得庞大臃肿的各种官厅、机关和公共企业单位加以精简、或废除、或合并,或裁人员、减经费。这关系到很多人的命运,因而遭到这些人的抵抗和反对。重建财政,牵一发而动全身。它牵涉到、触碰到社会各个阶层、各种集团的切身利益,它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再分配。如何调节和处理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关系和利益,大概是日本重建财政的一个根本关键吧。
(摘自1983年1月21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