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11 作者:财政部调查组
[大]
[中]
[小]
摘要:
三、发展机井灌溉和克服过量开采地下水问题
河北、河南两省的平原,历来有井水浇地的传统。河北现有机井56万眼,河南有50万眼,对发展灌溉,促进生产,是有显著成效的。河北省历年补助打井投资7.3亿元,发展灌溉面积4,000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74%;河南省历年补助打井投资4.87亿元,发展灌溉面积3,400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58.6%。“有井一片绿,无井一片黄”,井灌确把许多地方的农业生产搞上去了。因此,这些地方打井积极性很高。
目前值得注意的是,井越打越多,越打越深,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河北省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据新河、威县、南宫等县观测记载,近十年深层水位普遍下降二、三十公尺。衡水、沧州地区一些深井密度大的地方,水位年平均下降3—5公尺。该省已出现了十七个漏斗区,影响到47个县市,面积达7,000平方公里。河南省的水资源比河北省好一些,但地下水位也在不断下降,已出现16个漏斗区,面积达2,200平方公里。据观测分析,深层地下水自然补给十分困难,抽一点,少一点。沧州、衡水、天津、邯郸已发现因水位下降造成局部地面下沉,后患堪忧。水位急剧下降,迫使机泵频繁换代,机井不断报废,国家和社队损失很大。据南...
三、发展机井灌溉和克服过量开采地下水问题
河北、河南两省的平原,历来有井水浇地的传统。河北现有机井56万眼,河南有50万眼,对发展灌溉,促进生产,是有显著成效的。河北省历年补助打井投资7.3亿元,发展灌溉面积4,000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74%;河南省历年补助打井投资4.87亿元,发展灌溉面积3,400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58.6%。“有井一片绿,无井一片黄”,井灌确把许多地方的农业生产搞上去了。因此,这些地方打井积极性很高。
目前值得注意的是,井越打越多,越打越深,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河北省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据新河、威县、南宫等县观测记载,近十年深层水位普遍下降二、三十公尺。衡水、沧州地区一些深井密度大的地方,水位年平均下降3—5公尺。该省已出现了十七个漏斗区,影响到47个县市,面积达7,000平方公里。河南省的水资源比河北省好一些,但地下水位也在不断下降,已出现16个漏斗区,面积达2,200平方公里。据观测分析,深层地下水自然补给十分困难,抽一点,少一点。沧州、衡水、天津、邯郸已发现因水位下降造成局部地面下沉,后患堪忧。水位急剧下降,迫使机泵频繁换代,机井不断报废,国家和社队损失很大。据南宫县反映,1972年以来,不到10年时间,机泵已更换了五代;从离心泵,依次换成简易深井泵、深井泵、潜水泵、JD型工业深井泵。提水高程从10公尺左右增至40公尺,有的达到60公尺。每吨水提取的费用从5厘4增至2分1厘,增加约3倍。据统计,河北省1973年到1978年共报废机井22.8万眼,其中1978年报废61,569眼。新河县1970年到1980年共打机井1,730眼,十年中报废1,128眼。
有的地区领导同志提出,今后要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水,充分利用浅层水,把深层水作为战备水利用,允许把财政补助的深井投资,用于补助浅井或其它小型水利设施。这个意见是合理的。浅层水通过大气降雨,补给容易,可以连续利用,便于开采,节省开支。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有些地方社员一户或联户利用原来废置的土井、砖井,使用人力畜力和微型泵提水,也有用手压机(群众称“老头乐”)提水,抗旱浇地,效果很好。在农村劳动力有余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人力的作用,尽量利用浅层水,国家节省能源,社员节省开支,增加收入,应当给以鼓励扶持。
一般北方地区,种一亩亩产小麦400斤、棉花100斤的水浇地需水约400立方米。据计算,河北省按正常气候水资源每亩耕地平均只有188立方米水,如果要求全省一人一亩水浇地,事实上是办不到的。勉强去办,必然导致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恶果。除天旱外,种植作物的改变,也人为地加剧了水的供需紧张局面。过去在“扭转南粮北调”的指导思想下,河北小麦播种面积由五十年代的2,700万亩,增至七十年代的4,200万亩;棉花由1,500万亩减至820万亩。小麦生长期几乎全在旱季,需水量的三分之二依靠灌溉;棉花主要生长期在雨季,大气降雨可以基本满足需要。耐旱的谷子、高粱由4,600万亩减至1,400万亩,喜水的玉米由2,000万亩增至3,500万亩。在水资源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大量发展喜水作物,收成也是不稳定的。1979年河北小麦产量达到126.8亿斤,1980年干旱,一下子减至79.8亿斤,亩产由298斤减至185斤。喜水作物和耐旱作物的种植比重,应取决于合理开采和利用水资源的可能性。水源较好的地方,应该积极发展灌溉,但水源条件差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则不宜勉强追求灌溉面积数量,应当更加重视发展旱作农业。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河北、河南要研究适当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山区还应当提倡建设“三保田”,研究推广耐旱的高产作物品种。
河北、天津等省、市连年干旱,城乡用水紧张,被迫千里引黄。河北一面缺水,一面“根治海河”,每年把六、七十亿立方米水排入大海。文安洼1977年曾蓄沥水11亿立方米,后来花了2,000万元,250个扬水站开动机器把水排光种了麦子。在与地方同志议论中,有的同志设想,今后能否把一部分洪水、沥水引入自然洼淀(如文安洼、白洋淀、大浪淀、贾口洼、团泊洼等)储存,这样可以蓄水四、五十亿立方米,不仅可以补给平原地下水,缓和水位下降的矛盾,还可以就近供给天津、沧州等工业城市用水。利用自然洼淀,只需稍加整治,并不需要移民,也不要国家多少投资。蓄了水要减少耕地,但可以利用水面生产,增加收入。这个意见可能是合理的,希望有关方面进行研究考察。
四、利用水窖,解决山区人畜饮水问题
为了解决山区人畜饮水,若干年来,河北和河南两省分别拨出9,000万元和7,600万元,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每年仍有二、三百万人饮水困难。调查组访问了几个山村,了解到造成吃水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去在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把群众世世代代根据山区干旱特点创造和修建的贮水旱井(有的叫水窖、水囤)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大都割掉了,集体包吃“大锅水”,包不下来,只得动员全县车辆拉水吃。河北省井陉县栾家窑大队119户,520人,旱井归公后陆续废弃。十几年来,国家补助6.6万元,队里出资2.8万元,社员出工10万劳动日,先后打了四眼深井(40—160公尺),仍然见不到水,造成很大浪费。这个大队修建的一座扬水站,三级扬程177公尺,装机175马力,铺设管道20多华里,提一担水需一角多钱,生产队和社员负担不起,只好将机器拆掉封存,工程废弃,继续外出担水吃。
干旱山区吃水问题也有解决得好的。井陉县松树岭大队有26户,100人。他们认真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从1972年起开始坚持打旱井贮水。集体打的井,由专人管理;社员个人打的井,谁打谁有谁用。现在集体有26眼旱井,可蓄水3,300方,社员有20眼旱井,可蓄水610方,合计3,900方。1978年以来虽连续干旱,也没有闹过水荒。1980年春,他们还用旱井贮水抗旱,适时点种了40亩庄稼,搞了12亩滴灌,保证了收成。林县虽然修了红旗渠,引来了漳河水,但吃水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山区社队和离渠远的村子,仍有17万人吃水困难,县里年年动员上百辆汽车给缺水的地方送水吃。县委和县政府经过调查研究,总结经验,1980年决定采取社员打旱井,国家给予适当补助的办法(打一眼井补助30元),谁打谁有,由县政府发给井权证。因此,群众积极性很高,只有一年多时间,打了8,000眼,1981年已有6,000眼蓄满了水,能解决3万人的吃水问题。县里计划在1982年到1984年再打3万眼,使山区社队人畜饮水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实践证明,一般北方山区地下水埋藏很深的地方,打旱井贮水是解决吃水问题的一个有效而可靠的办法。北方虽然干旱,但夏秋降雨集中,径流量大,只要未雨绸缪,精心管理,注意引蓄,就可以做到毋临渴而掘井。冬季也可以打冰积雪贮入旱井。井下贮水蒸发少,可长期贮存。如果一井蓄水30立方米,便可供一户人家一年吃用。目前国家每年都拨出专款,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今后应当从这笔拨款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补助生产队和社员打旱井。同时供应一些水泥等必要的材料。国家的补助,可以分配到队,落实到户,也可直接到户。政策上可以明确规定,吃水用的旱井作为生活资料归社员所有。集体打的旱井一定要有专人管理,做到平时有人维护,下雨有人引蓄。
五、水利建设的统一规划问题
通过在漳河两岸的调查,了解到多年来各省在漳河上争相修渠修库,上下重复建设,既破坏水源,影响水利效益,又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很大浪费。1959年水利部直接投资7.5亿元修建的岳城水库(包括渠系配套),库容10.9亿方。1962年建成后,按设计,河北的磁县、邯郸可浇地240万亩,实际浇地200万亩;河南的安阳可浇地120万亩,实际浇地100万亩。效益是不错的。但是,后来林县修了红旗渠,安阳县修了跃进渠,磁县修了小跃峰渠,邯郸地区修了大跃峰渠,加上山西长治地区在漳河干支流上修了三座大型水库和二条引水渠,各水库的总库容量达到13.56亿立方米,灌渠年引水能力达到27.74亿立方米,合计41.3亿立方米,大大超过岳城水库以上漳河流域多年平均16亿立方米年径流量的水平。河南、河北两省工程投资大约花了10多亿元。结果算总帐,浇地面积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本来,岳城水库有效灌溉面积为300万亩,但由于上游水源被截,现已连续几年无水灌溉。上游的红旗渠、跃进渠、大跃峰渠、小跃峰渠,几个加在一起,合计仅灌溉74—99万亩,相当于岳城水库灌溉面积的三分之一。调查组到现场,看到有些工程渠道,穿山、跨河、越沟,有巨大的山洞,有一百二十余公尺跨度的大渡槽,以及倒虹吸、涵闸等,但由于水被上游截走,摆在那里失去了作用。有的同志感慨地说,这样大搞重复建设,互相争水,渠道上移,水利搬家,劳民伤财,真是得不偿失!漳河流域,十年九旱,争水矛盾,历代都有,但发展到这样大的规模,是历史上没有的。过去对于不顾全局,各自为政,随意施工的做法,不仅没有加以控制,反而当作“积极性”大加宣扬,结果是大家赛着干,越发不可收拾。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大大增加,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生产与生活等方面的争水矛盾越来越突出,需要采取适当的调节办法。据磁县反映,为了保邯郸工业用水,去年七、八月份,磁县不得不出两位副县长,带领200多名干部日夜看守滏阳河渠,不准社队抽水灌溉农田,农业遭受重大损失,干部群众意见很大,影响工农关系,影响安定团结。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供水紧张,一方面用水浪费,水资源污染严重。为了节约用水,农业要合理灌溉,工业要搞循环用水(安阳钢厂搞循环用水,可以节约用水四分之三)。要改变一些地方喝“大锅水”的状况,生产、生活用水都应计量收费,并要适当提高水费标准。净化污水要有得力的实际措施,限期进行治理。河北每年工业用水20亿立方米,排污水15亿立方米,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民健康。山西省拟在漳河上游建设一个大化肥厂,河南林县人民很恐慌,怕污染水源,影响人畜饮水。有的干部和群众说:“农业用水支援工业,工业排水坑害农业。”这个问题确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要宣传呼吁,引起大家重视,工业要舍得拿出一些钱来办这件事。为了解决各方用水的矛盾,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亟需有一个科学合理、兼顾各方面需要的统一规划,再不能各行其是,任意浪费可贵的水资源了。 (全文完)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