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共四川省委在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中,提出了在调整中前进和搞活经济的要求,决定由省财政厅筹集资金两千万元交建设银行举办“轻纺专项贷款”。用专项贷款的方式来支持轻工、纺织以及化工、医药等行业的现有企业进行挖潜、革新和改造,以增产人民生活急需的质量好、品种多的商品,达到既要尽快地增加短线商品供应,活跃市场经济,又要花钱少,见效快,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
我们从当年七月开始发放这项贷款,到1980年底止,共审批项目101个,金额2,967万元,累计支用贷款2,307万元,同期回收资金835万元,利息收入63万元。由于贷款基金可以周转使用,实行余额控制,审批的贷款额虽然较大,但用款只占批准额的78%,回收率达到了36.2%,因此贷款余额始终控制在放款基金之内。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有31个项目投产,见效金额1,007万元,分别占审批户数和发放金额的30.7%和34%;共完成设备及安装577台(套),土建面积9,900平方米。这些投产见效的挖潜改造项目,除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包装、增加花色品种外,新增的生产能力主要有白糖3,300吨、棉布10,000米、高锰酸钾500吨、香烟30,000箱,以及针织品、皮鞋、酱油、豆腐乳等适销商品产值达43,OOO万元,财政积累1,900多万元。平均每万元贷款增加产值43万元,增加财政收入1.9万元。实践证明,轻纺贷款是搞活经济的一项有力措施,它既适应调整中发展轻纺等短线产品的需要,又由于贷款规定明确,办法具体,加上贷款期短,利率合理,深受单位和企业的欢迎。开办以来,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而且还为老企业的挖潜增产开辟了新的路子。轻纺贷款之所以办得较好,除贷款单位的努力外,我们在加强经营管理上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认真贯彻调整方针,坚持贷款发放方向。发放轻纺贷款,既要符合调整方针,使每一笔贷款都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又要有利于增产增收。因此,我们在安排贷款计划时,十分注意发放方向,必须是现有企业为生产市场短线产品而进行的挖潜改造项目。一年多来审批的101个项目、2,900多万元贷款中,属于基建性质的措施项目只有两个、200万元,仅占贷款项目的2%、金额的7%;已投产见效的31个项目、1,007万元中,属于必不可少的土建部分只有100多万元,也只占10%多一点。由于绝大部分项目和资金都是用于添置设备以及技术改造,这就保证了放款的方向和经济效果的及时发挥。
二、认真审查贷款项目,坚持择优发放原则。深入调查贷款条件,摸清企业经济状况,测算好贷款项目的经济效果,是坚持择优原则的前提。举办轻纺贷款,是调整中支持轻纺等行业挖潜增产的急需,申请贷款的单位很多,给我们提供了充分选择的余地。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建行对申请贷款的单位逐个进行调查比较,先后推荐了160个项目,我们与计委、经委和主管部门充分研究平衡后,择优审批了101个。例如一个化工厂6,000吨漂白粉的改造工程,申请贷款90万元连同自筹20万元搞迁建,建设银行调查后认为,这个项目需新征地7亩,而且土建和设备约各占一半,即使按计划投产、达到设计能力,年利润最多不足10万元,经济效果不好,未同意贷款。另一个酿造厂为增加人民日常生活急需的酱油产量,于1979年8月申请使用贷款6万元购置抓料斗、蒸馏罐等设备三台,以增加产量500吨、产值30万元。批准用款后,很快落实了设备并安装投产,当年就用新增加的利润归还了贷款。
三、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共同管好用好贷款资金。要把贷款经营好,使每一笔贷款资金都发挥出最好的经济效果,还要依靠计委、经委和有关主管部门,因为他们了解经济情况和企业的增产潜力。我们坚持按主管部门建议的贷款项目进行贷前调查,审批项目时也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贷款项目确定后,还要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帮助解决挖潜改造过程中的问题,促进早日投产,发挥经济效益。
四、帮助单位加强贷款资金管理,促进节约使用资金。对贷款资金使用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帮助单位加强管理,促进节约使用资金,是提高资金使用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某化工厂贷款70万元购置设备14台(套),改产高锰酸钾500吨。建设银行参与了改造方案的研究定案,从开工到投产,自始至终都抓得很紧。他们除按单位提送的用款计划按设备到货、工程进度付款外,还派员常驻单位帮助抓财务管理,督促合理使用资金,检查工程质量,不仅促使改产工程提前两个多月投产,验收合格,并达到了设计能力,而且还节省资金10,000多元,收到了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