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11 作者:江东平
[大]
[中]
[小]
摘要:
讲求经济效果是搞好经济工作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不仅关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速度,甚至可能影响到四个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少地方和部门的同志,在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上,已开始重视和努力探索如何把过去那套不讲经济效果的单纯的行政管理办法,逐步转向采用经济管理办法,来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在这方面取得的经验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切实贯彻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不论搞什么事,凡是把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结合得好的,注意了综合平衡的,就能办一项成一项,充分发挥资金效益;凡是提出超越可能、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大计划,就必然欲速不达,大量资金被积压浪费,花了钱,得不到效果。农业事业资金的使用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也是很深刻的。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河南省方城县去年组织大批人力,对全县现有水利工程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并同时进行验收和鉴定,从客观事实出发,总结经验教训,根据现有财力,县领导研究决定,今后水利资金的分配以续建配套为主,配套任务完不成,一般不再上新工程。把当年的小型水利拨款用到投资少见效快的方面。这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工作态...
讲求经济效果是搞好经济工作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不仅关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速度,甚至可能影响到四个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少地方和部门的同志,在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上,已开始重视和努力探索如何把过去那套不讲经济效果的单纯的行政管理办法,逐步转向采用经济管理办法,来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在这方面取得的经验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切实贯彻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不论搞什么事,凡是把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结合得好的,注意了综合平衡的,就能办一项成一项,充分发挥资金效益;凡是提出超越可能、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大计划,就必然欲速不达,大量资金被积压浪费,花了钱,得不到效果。农业事业资金的使用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也是很深刻的。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河南省方城县去年组织大批人力,对全县现有水利工程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并同时进行验收和鉴定,从客观事实出发,总结经验教训,根据现有财力,县领导研究决定,今后水利资金的分配以续建配套为主,配套任务完不成,一般不再上新工程。把当年的小型水利拨款用到投资少见效快的方面。这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是很好的。当然,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实行起来还会遇到一些阻力,我们财政部门的同志和各部门搞财务工作的同志,一定要宣传这一方针、坚持这一方针,努力搞好综合平衡,促使事业发展计划的安排符合经济规律,不要超过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现实可能,并把有限的资金相对集中起来,分期分批地解决一些问题,办成一些事情。否则,摊子铺得多,计划大,要想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果是会事与愿违的。
二、遵循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在发展农业生产上,必须十分注意发挥各自的长处,避开各自的短处,才能做到以较少的消耗,取得最好的经济效果。有些地方和社队,国家在财力物力上给了大量扶持,贫困面貌却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变,甚至根本没有什么改变;而有些地方和社队,经过国家的扶持,较快地改变了面貌。原因何在?除了政治上和自然条件方面的各种因素外,有没有执行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有没有集中力量抓住最适合当地发展的项目进行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河北省献县是个比较穷的县,县内各公社的土壤、土质和种植习惯都不尽相同。有的适宜发展粮食生产,有的适宜发展小枣和花生等经济作物,过去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不加区别对待,那些原来适宜种枣种花生的社队,枣树被大量砍掉,花生几乎绝种,社员越搞越穷。这两年他们注意了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择优扶持,结果粮食增了产,小枣恢复了出口,花生获得了丰收,社员吃粮、吃油和收入水平都提高了,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和经济作物增多了,群众生活有了较明显的改善。湖北南漳县是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过去由于没有从本县特点出发,支农资金的安排重点放在单纯发展粮食生产上,没有注意发挥山区优势,粮食虽然增产了,但“想富富不起来”,群众收入提高不快。近二、三年,他们总结了经验教训,把支农工作从单一扶持粮食生产,转到帮助农、工、副全面发展,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1976年社员每人平均收入81元,1979年增加到112元,集体经济力量也较迅速地壮大起来了。这些经验说明一个问题,即财政部门不论是支持商品粮和其他商品基地的建设,还是帮助穷社穷队改变面貌,都要坚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切实地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择优扶持,才能使支持“两头”的资金发挥较好的经济效果,才能对发展农业生产,扶穷赶富,促进有条件的地方先富起来,起到积极的作用。现在有些地方主要还不是支农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应该扎扎实实地研究:上那些项目,对发展本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改变贫困面貌最为有效;上那些项目,对发展本地区生产和改变面貌相对不利。如果不弄清楚这个问题,资金的使用就不会有最好的效果,相反可能钱越多浪费越大。择优扶持,不仅要从当地的客观自然条件出发,而且还要考虑社队的主观条件如何。我们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支持仍要坚持“社队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的原则。对于那些经济条件差,但领导班子好,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强的社队,应该优先扶持,重点支援。
三、用经济办法管理资金,建立经济责任制。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不仅要正确地分配资金,而且要正确地管理资金。现在,国家安排的支农资金,直接用于支援社队集体的,一年有40亿元左右。如何把这笔资金管好用好是个大问题。山西夏县和陕西洛南等地对财政支援的资金,采取合同制的办法进行管理,是一种比较好的经济办法。合同制的优点在于:一是坚持了受援社队自愿的原则,有利于避免瞎指挥;二是明确了合同双方的经济责任,有利于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保质保量完成合同规定的任务;三是落实了资金、物资、劳力,有利于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搞一项成一项。夏县、洛南等地试行合同制后,用于农田水利的资金看来好象少了,上工地的人数也好象少了,但是完成的工程量却比过去多了,质量高了,效益好了。合同制这种经济办法,对管好用好国家财政扶持社队的其它资金,也是较为适用的,是具有生命力的。还有一些地方,对于财政扶持社队集体发展那些投资少、见效快的多种经营、社队企业以及小水电等项目,采用了借给周转金支援的办法。这种办法,有利于加强社队的经济责任,促使社队关心资金的使用效果也是可行的。
支农资金还有40多亿元,是用于国家举办为农业服务的各类事业单位的。现在许多地方对这些事业单位分别试行了财务包干或预算包干办法,改变了过去吃大锅饭的状况,调动了单位和职工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果。对生产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和财务包干制度,把事业经营好坏同单位和职工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是成功的。这个办法不仅调动了单位和职工的积极性,努力完成繁育良种、搞好水利工程管理等任务,更好地为发展农业生产作贡献,而且还想方设法利用资源,创造财富,增收节支,扭亏增盈,取得显著成绩。以农业“三场”来说,根据各地财政部门报来的决算,包括企业管理和事业管理的一起计算,1979年由于推行了财务包干,调动了积极性,在搞好主业前提下发展了多种经营,一年扭亏5千多万元,比原亏损数减少三分之一。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实行财务包干,开展综合利用、多种经营以后,收入也有很大增加。河南许昌地区50个单位1979年收入达到539万元,比上年收入298万元增加80%;湖北咸宁地区28座水库1979年收入达到472万元,也比上年增加80%。以上事例说明,农业“三场”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潜力还是很大的。目前“三场”亏损面还较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也还有60%左右经费不能自给,但只要各地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配合,进一步推行经济管理办法,调动单位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整顿,改善管理,降低成本,发展生产,并根据自己财力的可能给予必要支持,这种状况是可以得到较快改变的。
对于农业事业单位经费试行预算包干办法,目前的经验还不多,从四川省南溪县农业局和甘肃省气象局等单位去年一年试行预算包干的实践来看,这种办法由于加强了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有利于贯彻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他们把资金计划和事业计划紧密结合起来,发扬了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业的优良作风,严格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各项开支,充分发动群众真正在少花钱、多办事上下功夫。他们对包干节余的处理,也比较正确地体现了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防止了可能发生的偏向,试行的效果是好的。
四、加强基础工作,提高管理水平。要提高支农资金的经济效果,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切实有效地加强基础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作好事前的调查研究和事后的监督检查。譬如,我们要帮助穷社穷队改变面貌,就必须弄清有多少穷队,穷队为什么穷,怎样才能改变面貌?要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择优扶持,就必须弄清要扶持的社、队的优势在哪里?这都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地进行调查研究,把情况摸清楚,不然财政的扶持就很难扶到点子上。河南方城县对小型农田水利进行了普查,弄清了全县农田水利设施的状况,为合理使用资金提供了可靠的根据。湖南省林业局对社队造林基地进行了认真的检查验收,查明下面虚报的造林面积一般在50%左右,堵塞了虚报冒领造林补助费的漏洞,促使地方注意造林质量,并狠抓了幼林抚育,推动了林业事业的发展。这些都是很好的事例。对支援社队集体的资金采用合同制,是体现了经济责任制的要求,起到了好的效果,但是支援对象如何选定,合同内容如何切合实际,合同的执行如何检查验收,都需要经过调查研究。如果这些基础工作没有做好,合同制就会流于形式。
对生产性事业单位实行财务包干和对事业单位实行预算包干,也同样需要加强基础工作。各地在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凡是对事业单位各项财务开支定额的基础工作做得好的,核定各单位的预算包干指标就比较切合实际;如果各项定额不健全,事业费预算和事业计划结合得不紧密,核定包干指标和年终考核成果,便缺少可靠的根据。对生产性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指标,凡是做了认真了解和审核的,在核定各单位的财务包干指标时要求就比较具体;如果基础工作差,心中无底,那就只好简单地套用上年基数,这样就不利于促进这些单位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有些地区实行了决算会审和平时的财务会查制度,对严格财经纪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加强这些基础工作,是有效地提高资金的经济效果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功,我们一定要在这方面花力气、下功夫,切实把它们做好,使农业财务工作的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一步。
近两年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较快,这主要是党的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与国家在财力物力上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认识到农业生产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关系到工业的发展。农业上不去,整个国民经济很难上去,四化建投也将受到影响。根据目前国家的财政状况,各级财政部门一方面应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支援农业;另一方面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支农资金管好用好,大力提高资金使用效果。这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