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22 作者:卢诗亮 江西省井冈山市财政局局长
[大]
[中]
[小]
摘要:
长坪乡,这里是井冈山海拔最高的乡镇,过去群众收入渠道少,贫困发生率高达20%。如今,特色养殖、花卉盆景等特色产业红红火火。神山村,原先的土坯房全部换上了客家风貌的新装,乡村旅游游客如织,农业合作社蒸蒸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6年2月习总书记视察井冈山以来,井冈山深刻牢记习总书记“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的殷切嘱托,紧紧围绕“精准、落实、可持续”,“抓实抓细,经得起检验”,以及“保障措施、实际收入、长效机制‘三个到位’”等要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政治任务来抓。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初的13.8%降至1.6%;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2600元,增长到如今4500元以上。
90年前,中国革命从井冈山出发,从此,这里成为中国革命的起点;90年后的今天,井冈山又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再次成为全面奔小康的新起点。
精准为先——精准号对脉,找准发力点,一个不能少
精准对象变“面上掌握”为“精准到人”。三卡识别,精确“扫描”每一个贫困户,做到心中有数。创新提出红卡(特困户)、蓝卡(一般贫困户)建档立卡办法,不搞“大概印象、笼统数据”,而是聚焦“贫困面有多大、贫困人口有多少、...
长坪乡,这里是井冈山海拔最高的乡镇,过去群众收入渠道少,贫困发生率高达20%。如今,特色养殖、花卉盆景等特色产业红红火火。神山村,原先的土坯房全部换上了客家风貌的新装,乡村旅游游客如织,农业合作社蒸蒸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6年2月习总书记视察井冈山以来,井冈山深刻牢记习总书记“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的殷切嘱托,紧紧围绕“精准、落实、可持续”,“抓实抓细,经得起检验”,以及“保障措施、实际收入、长效机制‘三个到位’”等要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政治任务来抓。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初的13.8%降至1.6%;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2600元,增长到如今4500元以上。
90年前,中国革命从井冈山出发,从此,这里成为中国革命的起点;90年后的今天,井冈山又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再次成为全面奔小康的新起点。
精准为先——精准号对脉,找准发力点,一个不能少
精准对象变“面上掌握”为“精准到人”。三卡识别,精确“扫描”每一个贫困户,做到心中有数。创新提出红卡(特困户)、蓝卡(一般贫困户)建档立卡办法,不搞“大概印象、笼统数据”,而是聚焦“贫困面有多大、贫困人口有多少、致贫原因是什么、脱贫路子靠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以“村内最穷、乡镇平衡、市级把关、群众公认”为原则,以“一访(即走访农户)、二榜(即在村和圩镇张榜集中公示)、三会(即分别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会、乡镇场党政班子会)、四议(即通过村民小组提议、村民评议、村两委审议、乡镇场党政班子决议)、五核(即村民小组核对、村两委审核、驻村工作组核实、乡仲裁小组核查、乡镇场党政班子会初核)”的办法,让群众身边、最熟悉情况的人来把关,并将贫困程度相对较好,2014年已经实现脱贫的贫困户定为黄卡户,确保“贫困户一个不漏,非贫困户一个不进,贫困原因个个门清,脱贫门路户户有数”。一个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轻点鼠标,即可精确查询到每一个贫困户的所有脱贫信息。
精准举措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在全面摸清摸透贫困村、贫困户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大力整合多方资金,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充分依托贫困群众现有资源和自身优势“开方子”,以“十大工程”为抓手,突出产业扶贫、安居扶贫、保障扶贫三大工程,让“项目资金跟着穷人走”,把“血液”输到“静脉”,有效激活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
一是“有能力”的“扶起来”,根据贫困群众的致富意愿、劳动能力的实际,有针对地制定帮扶政策和措施。能就业的,帮助联系合适的工作岗位,实现“一户一人务工,全家不用受穷”;能创业的,从资金、技术、服务等多方面入手,扶持发展致富产业,确保家家有一个致富产业,户户有一份稳定收入。二是“扶不了”的“带起来”,针对部分贫困群众缺乏劳动能力、难以自我发展的实际,由政府帮助贫困群众以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大力引导当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致富能人、党员干部发展多种农业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共享产业发展成果,确保稳定脱贫。三是“带不了”的“保起来”,聚焦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和因病、因残、因教育等致贫的贫困群众,在落实国家普惠性社会保障政策的基础上,由井冈山市本级财政掏腰包,叠加实施相应的差异性保障政策,并积极推进扩面提标,确保这部分贫困群众收入年年有增加。四是“住不了”的“建起来”,实行差异化奖补政策,全力消灭危旧土坯房。坚持规划先行,注重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镇村联动点建设相结合、与农村清洁工程和村庄整治相结合“三个结合”,确保每一栋土坯房都拆得动、建得起、住得进,确保不让一个贫困户在危旧土坯房里奔小康。五是“建好了”的“靓起来”,坚持全域规划,大力推进镇村联动和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通自来水,所有行政村卫生室、文化室、党建活动室全部达标,确保让贫困群众在干净、漂亮、整洁、舒适的环境中实现脱贫。
精准管理变“固定受益”为“精准进退”。动态管理,实时掌握贫困群众实际情况,做到脱贫有序。不搞“贫困终身制”,而是实行“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市有电子档案”,及时更新贫困信息、及时跟进管理,按照国家脱贫标准,严格核查把关,对完全符合标准、能够脱贫的贫困户、贫困村予以退出,对新增和返贫的贫困户及时纳入,做到应进则进、应扶则扶,确保“贫困在库、脱贫出库”。不为脱贫而脱贫,坚决杜绝“数字脱贫”,坚决不搞预期收入,而是落实实实在在的现金收入、真真切切的实际脱贫。为此,推广了两个做法:一是“四卡合一”,做到帮扶措施落实情况明明白白。创新制作了以贫困户基本信息卡、帮扶工作记录卡、脱贫政策明白卡、贫困户收益卡为主的“四卡合一”脱贫档案卡;二是“三表”公开,做到贫困群众每项实际收入清清楚楚。红、黄、蓝卡户,分别统一印制了《贫困户收益确认公示表》,登记每一项实际收入,不是测算收入,不是预期收入,而是确确实实的现金收入,一分一厘都经过贫困户签字确认后公示公开,方便社会监督。
抓住关键——扶业长造血,扶困解贫忧,确保可持续
找准致富路子,实现家家有产业,确保贫困群众能致富、可持续。一是推进“产业+”,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20万亩茶叶、30万亩毛竹、10万亩果业种植加工基地的“231”富民工程,实现“一户一丘茶园、一户一片竹林、一户一块果园、一户一人务工”的“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加大富民产业发展奖补力度,2016年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6626万元,使茶竹果产业面积发展达28.3万亩,覆盖贫困户2320户,户均增收1500元。采取股份制、联营式、托管式等合作模式,通过吸纳贫困户或以资金,或以土地,或以劳动力入股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固化贫困户与企业、基地、合作社的利益联结,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比如,拿山乡350亩农业草莓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向贫困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让144户贫困户轻松坐享土地租金、分红股金、务工佣金,实现户均增收万元以上。目前,全山新增产业扶贫合作社209个,实现贫困户入社率100%。积极探索“金融+扶贫”“电商+扶贫”等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同时,设立了产业扶贫担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630.9万元,按一定比例撬动银行资金助推产业发展,帮助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电商扶贫方面,在全山乡镇建设“村邮乐购·农村e邮”电商扶贫站点18个,形成“前店后村”的电商产业发展模式,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二是推进“旅游+”,变“单一为综合、过客为常客、潜力为实力”。坚持以旅游开发带动扶贫开发理念,大打井冈旅游牌,深入挖掘各地旅游资源,推进融合农业观光、农家乐、休闲度假等差异化、个性化的全域旅游,构建“大井冈旅游圈”和“湘赣旅游圈”,为贫困群众开启了旅游脱贫的绿色新通道。三是推进“就业+”,实现“一户一人务工,全家不再受穷”。探索开展公益性岗位扶贫,全市开发了857个村组公益性岗位,整合生态保护扶贫涉林岗位470个;发挥井冈山景区、城区、园区资源优势,共吸纳2694名贫困群众就业,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对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贫困劳动力,给予免费创业培训和指导,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60万元。
全力推进安居,实现户户有其屋,确保贫困群众建得起、住得好。一是采取“五个一点”确保“建得起”。通过政府补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捐一点、扶贫资金给一点、银行贷一点等途径,筹措安居工程资金,实行拆旧建新、维修加固、移民搬迁、政府代建4种建房模式,确保每一栋土坯房都拆得动、建得起、住得进。投入资金近8000万元用于安居扶贫,共维修拆除危旧土坯房6718栋,新建1802栋,解决了包括贫困群众在内的6708户群众的住房难题,拆除后腾出的宅基地能满足全市农村5年的建房需求。二是实施“两套方案”确保“搬得出”。引导贫困移民向中心村镇、工业园区和城区有序“转移”。针对一般贫困移民户,实施搬迁奖补,人均补助2万元;针对特别贫困移民户,采取政府统建“爱心公寓”的交钥匙工程进行集中安置。目前,省下达的377户1627人的移民搬迁任务已全部落实。三是完善“两类配套”确保“住得好”。着重完善两类配套:针对危旧土坯房改造模式,主抓村庄整治和基础设施配套。开展了“消灭危旧土坯房,建设美丽乡村”攻坚行动,让贫困户住上安居房,拥有美丽家园。针对移民搬迁模式,主抓就业配套和产业配套。重点在安置点周边发展规模产业,确保搬迁户有就业、有收入、有保障。
落实兜底政策,实现人人有保障,确保贫困群众不掉队、全覆盖。一是实施“两提标”,推进社会保障扶贫,让贫困群众日常生活不愁。按照“应保尽保”要求,将保障政策向贫困户聚焦、向困难户叠加,推进贫困线和低保线“双线合一”。贫困户低保金按照年均12%的增长比例提标。针对红卡户低保对象,在上年省定标准基础上每人每月提标40元,对红卡户非低保人口,市本级财政按每人每月100元标准发放低保金。2016年累计发放贫困户低保金1320余万元,红卡户人均享有2340元,扎扎实实兜住了贫困底线。二是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推进健康扶贫,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通过建设村级卫生室、乡镇医疗流动站点、开展巡回医疗等形式,确保贫困户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市)。为贫困户全额代缴新农合及医疗附加险费用,取消乡、县两级住院补偿起付线,在省、吉安市级重大疾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例提高到70%。三是实行“减免并举”,推进教育扶贫,让贫困群众上得起学。全力扩大资助面,实行贫困户子女从学前到大学的一揽子费用减免和补助政策,对红卡户子女实行高中阶段学费、书本费全免并每人每年补助2500元。率先实施从中招师范“三定向”招生指标切出30%用于招录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报考中招水利“三定向”的贫困户子女可享受20分的加分政策。对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贫困户子女分别按每年4000元和2000元标准补助,连续补两年,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
完善基础设施,实现村村有变化,确保村庄村容美、生活好。一是打响“两个消灭战”,实现“旧房换新房、荒地变良田”。投入6000万元开展“消灭撂荒土地、发展致富产业,消灭危旧土坯房、建设美丽乡村”专项活动,实现了村庄旧貌焕新颜。二是绘就“五美乡村”,实现“远看有形象、近看有亮点”。围绕“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重点实施35个贫困村村庄整治工程以及19个美丽乡村精品示范点建设。注重农旅结合,发展全域旅游,重点打造了茅坪神山及坝上、拿山渥田等特色旅游村点。三是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项目“跟着”短板“走”。推进重度贫困村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最后一公里”问题。
创新机制——长效为根本,“摘帽”有支撑,确保不返贫
创新干部帮扶机制,解决“缺力量”的问题。跳出扶贫的地域范围,市县两级全发动,贫困村点全覆盖。一是吉安举全市之力帮助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实行领导挂乡、单位挂村、企业扶乡,共投入帮扶资金9162万元,仅吉安市直126个单位,就投入帮扶资金和物资折款5634万元。二是井冈山建立了“321”帮扶责任机制。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帮扶3户贫困户、科级干部帮扶2户贫困户、一般党员干部帮扶1户贫困户,做到“乡乡都有扶贫团,村村都有帮扶队,一村选派一个书记,一个贫困户确定至少一名帮扶责任人”,全山3000多名党员干部人人都参与脱贫攻坚。三是实施了“党建+脱贫攻坚”行动。注重把党组织建在扶贫产业链、移民安置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中,采取“支部+企业+基地+贫困户”“支部+移民安置点”等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市306个专业合作社及产业协会、43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
创新资金投入机制,解决“缺资金”的问题。一是对上千方百计争取支持大整合。积极争取上级各项支持,同时,充分利用好专项扶贫资金,积极整合各类资金。二是对内想方设法挤出资金办大事。在有限的财力下,挤出脱贫攻坚专项保障资金,撬动担保贷款、贷款贴息、产业保险等各类扶贫资金1.4亿元,对贫困户实行差异性倾斜;从旅游门票收入和土地出让金中各切出10%,筹措2000万元以上的特殊扶贫基金。三是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原南京军区倡导的“三联”活动帮扶面逐步扩大,帮扶乡镇从6个增加到9个,累计援助资金6600余万元;科技部大力推进科技扶贫,累计投入资金3.2亿元,实施各类项目326个;省农业厅近两年来积极帮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整合各类帮扶项目资金7954万元等等。
创新考核导向机制,解决“给足力”的问题。为避免“人在心不在,手到力不到”的问题,尽可能集聚起最强大的攻坚力量,强化了脱贫的考核权重,把促进贫困村经济发展、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将乡镇和市直部门单位脱贫攻坚考核权重均提高至60%,并设立脱贫攻坚先进工作奖,把力量全部引导到脱贫攻坚上来,引导到真脱贫上来。
创新长效退出机制,解决“过得硬”的问题。探索建立了自我加压式的脱贫目标,符合脱贫标准的严格退出,落到贫困线以下的及时纳入,并以“四卡合一”(帮扶政策明白卡、贫困户基本信息卡、帮扶工作记录卡、贫困户收益卡合为贫困户脱贫档案卡),做到帮扶措施落实情况明明白白,以“三表”(《贫困户收益确认公示表》红蓝黄表)公开,做到贫困群众每项实际收入清清楚楚,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责任编辑 雷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