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建于北宋年间的长安镇隶属于广东省东莞市,位于东莞市南端,东邻深圳市,南临珠江口,西连虎门港,区域面积98平方公里。改革开放前,全镇2万多居民以捕鱼、种粮为业,政府公粮征收的税款只有数千元,人民生活长期处于不足温饱的贫困状态,甚至一度发生过部分村民逃港谋生的事件。图为1978年长安镇的农田与乡村街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进军号。长安镇积极发挥政策和地理优势,大力兴办“三来一补”型的手工业与加工业,为长安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从1979年开始,长安镇抓住边贸开放的机遇,掀起了一波招商引资的热浪。一大批村镇干部变身为商务代表,走南闯北,四处找项目,谈合作,通过灵活运用当时的财税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企业和港台商家的投资。

如今,长安镇已有来自香港、台湾、日本、美国等各类企业2000多家,外贸进出口总值超过211亿美元。图为2017年长安镇政府有关负责人在欧洲招商活动中与外商洽谈合作。

为有效缓解企业转型升级缺乏技术工人的状况,长安镇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开办不同类型技工培训班,定向培养专业技术工人,同时安排财政专项资金,联合有关单位,成立了东莞理工学院长安先进制造学院。

为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来企业在长安办厂兴业,推动长安镇工业制造产业的健康发展,长安财政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支持有关部门修路建桥,并对原有的旧城区、旧厂房、旧村庄进行了全面改造,取得显著成效。
以1982年锦厦村第一工业区的建立为原点,长安镇的服装、制鞋、金属饰品、模具制造业逐步形成规模,经济发展走上了“工业立镇”、“产业集约化”的快车道。截至2017年,长安镇已建成不同类型、设施配套的工业园区近百个,入驻企业2000多家,务工与经商人口达到60万。

为鼓励外来务工技术人才在长安兴业发展,长安镇在出台多项财税优惠政策的同时,积极推行“优才卡”制度,即对经过量化评分拿到“优才卡”的外地优秀技术人才,提供与本地市民同等的子女入学、医疗、购房、社保等多方面的公共服务。

90年代初,长安镇一度出现多种规费收缴比例过高,管理使用繁杂混乱,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对此,长安财政率先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纳入财政账户,一个窗口收缴,一本台账监管,收支两条线运行的财务管理新体制,有效改善了企业经营环境,提升了政府科学规范治理市场经济的调控能力。

自2015年以来,长安财政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打造“智网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为加快推进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7年,财政投资兴建的“长安镇政务综合服务中心”落成后,29个政务部门进驻其间,按财政税务、企业经营、社会民生等不同类别分设窗口,集中办公,不仅为企业和外来经商务工人员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优质服务,同时也为长安现代制造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长安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积极扶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取得显著实效。步步高教育电子有限公司研制的电话手表等新产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大大拓宽了海内外销售渠道,其市场占有率一跃坐上了国内头把交椅。
2017年,镇财政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帮助长江超声波公司解决缺少研发资金和技术人才的困难,通过技术创新,成功研发出适合多种车型的超声波焊接与装备智能生产线,拿到了宝马、奔驰、路虎、大众、通用、福特等多家车企的产品订单,取得了企业规模与效益的成倍增长。


长安镇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做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通过调整财税政策,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健康成长,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长安财政坚持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支持工业化发展的新途径,取得了许多新鲜经验,但前行的道路上还有许多亟待破解的困难和问题。2018年4月,镇财政安排多个工作组,再次分赴重点企业调研有关问题,并制定出多项具体措施,决心为早日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规划再立新功。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财政局供稿
责任编辑 刘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