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各级财政部门牢固树立绩效理念,认真贯彻落实新预算法,大力推进预算管理改革,以高水平理财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对2017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浙江被列为“财政预算执行、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国库库款管理、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预算公开等财政管理工作完成较好的省份”,得到表扬,并将获得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支持。这已是浙江连续两次获此殊荣。
清费减负优结构
秉持“划清边界、厘清事权、做好‘蛋糕’、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理财治税新思路,服务企业,深入调研,研究出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降成本系列“组合拳”,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定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涉企“零收费”;不断完善优化“省管县”财政体制,涵养可持续发展的优质财源,提高收入质量。2017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03.38亿元,增加10.3%;其中,税收收入4939.7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5.1%。

大力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建立健全结余结转资金定期清理制度,对单位当年结转资金规模较大、占年度支出比重较高的,财政可收回部分结转资金,同时下一年度预算原则上不予新增,或优先动用部门结余安排下年度预算新增资金,对跨年度项目,通过分年安排,合理确定当年预算,从预算源头避免资金结转。同时,切实加强预算支出进度管理,加快存量资金形成实际支出的进度,避免产生二次沉淀。2017年,省级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结余占当年部门预算的7.2%,比上年同期占比下降6.2个百分点。将盘活收回的沉淀资金统筹用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充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
切实加强国库库款管理
建立库款监测分析机制,按月编制分地区库款情况统计表,对库款重要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分析;通过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实时掌握各地库款情况,强化转移支付资金调度与库款情况挂钩机制,及时督促提醒库款余额增长较快和置换债券置换进度较慢的市县,确保库款保持在合理水平。加快债券资金拨付,做好债务项目的分类核实工作,做到新增债券项目早确定、预算早安排、项目前期工作早开展,并结合库款情况合理安排债券发行进度,充分考虑置换债券入库到完成债务置换需要的时间,提高库款调度能力和管理水平。在2017年末财政部对地方财政库款的考核中,浙江所有单项考核指标得分均为满分,综合得分位居全国第一。
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
推动出台《关于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教育、科技、文化、农业等领域的支出挂钩事项进行清理规范,根据项目轻重缓急和实际财力状况,统筹安排重点支出,有效破解支出结构僵化固化、“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等问题。持续推进专项资金管理改革,完善专项资金管理清单,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力度,严格控制新增财政专项,建立调整和退出机制,设定三年周期,三年期满后,进行绩效评价,达不到绩效要求的,要坚决退出,着力改变“上马预算下不来”的现象。统筹财力设立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改造)、“两山(一类)”和“两山(二类)”建设三项财政专项激励资金,2017-2019年,省财政共安排162亿元,通过竞争性分配的方式,择优支持48个县(市、区),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资金的使用绩效。
加快支出执行进度
加强制度建设,下发《关于加强预算支出进度管理的通知》强化部门主体责任,合理制定预算执行计划。细化预算编制,省级有预算分配权资金的部门年初预算要全部细化到具体单位、具体项目,执行中不再进行单位间、项目间的调整。简化政府采购流程和基建项目支出执行审核流程。加大支出考核问责力度,建立按月约谈通报制度,对支出执行进度两个月排名倒数10位的省级部门和市县进行约谈。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省级部门的执行情况作为省政府目标责任制量化考核的重要内容,市县的执行情况作为财政管理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其与转移支付资金挂钩。
积极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
依法依规做好政府预决算和部门预决算公开,不断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规范公开方式、提高公开实效。制定出台《浙江省预决算公开操作规程实施细则》,从基本原则、公开主体及职责、公开时间、公开内容、公开方式等方面规范预决算公开工作。完善预决算公开机制,开发建设预决算公开管理平台,实现省级部门预决算公开无纸化、规范化、标准化。建立预决算公开考核制度,探索建立全省及省级部门预决算公开排行榜。目前,除涉密信息外,所有部门都公开了预决算和“三公经费”情况。积极开展预算法宣讲活动,组织11个宣讲团,对市县政府和部门、乡镇领导进行宣讲,举办217场,共计服务28308人次,进一步强化预算法定意识。
深入开展“上门服务至少一次”活动
将“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在财政服务供给端进行深化和拓展,积极开展“上门服务至少一次”活动,变“部门跑”为“财政跑”,主动上门为预算单位辅导财政政策、听取意见建议、对接资金需求,充分展示财政部门的诚意和姿态,让预算单位既感受到财政改革的力度,又感受到财政服务的温度,注重实效,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和提升财政部门的良好形象,做到“上门一次,见效一次”。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共上门服务预算单位14177家,集中辅导702次,服务人数达10.25万人次。其中,省财政厅上门服务预算单位572家,集中辅导105次,服务人数7529人次。2018年省级部门预算编审及时率达100%,预算细化到位率达94.9%,预算报告赞成率达99%,创历史新高。
责任编辑 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