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伴随新中国财政事业发展,《中国财政》已走过60个春秋。从创刊之初的《财政》月刊到如今的《中国财政》半月刊,60年来,刊物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和舆论导向,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围绕财政中心工作,积极解读财政政策、记录财政改革,宣传财政成就、弘扬财政文化,探讨财税理论、传播财经知识,有力地发挥了财政宣传主阵地作用。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传媒行业进入“互联网+”时代,《中国财政》面临着更好地服务财政事业发展与谋求自身转型突围的双重机遇与挑战。站在纪念创刊60周年这个新的起点上,《中国财政》应当坚定方向、精准定位、突出特色、服务大局,进一步发挥优势,锐意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财政宣传水平与舆论引导能力,办名刊、出精品,为财政改革与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舆论环境,提供更加强大的理论支撑。
一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承担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

伴随新中国财政事业发展,《中国财政》已走过60个春秋。从创刊之初的《财政》月刊到如今的《中国财政》半月刊,60年来,刊物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和舆论导向,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围绕财政中心工作,积极解读财政政策、记录财政改革,宣传财政成就、弘扬财政文化,探讨财税理论、传播财经知识,有力地发挥了财政宣传主阵地作用。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传媒行业进入“互联网+”时代,《中国财政》面临着更好地服务财政事业发展与谋求自身转型突围的双重机遇与挑战。站在纪念创刊60周年这个新的起点上,《中国财政》应当坚定方向、精准定位、突出特色、服务大局,进一步发挥优势,锐意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财政宣传水平与舆论引导能力,办名刊、出精品,为财政改革与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舆论环境,提供更加强大的理论支撑。
一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承担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中国财政》是财政部创办并主管的媒体,在财政部党组的领导下开展财政宣传工作,因此必须增强党性意识,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在纷繁复杂、攻坚克难的财税体制改革中保持政治定力,始终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唱响财政工作主旋律、传播改革发展正能量,推动财政事业和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二是要服务财政中心工作。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社会各界对财政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财政工作面临着诸多新的任务和挑战。《中国财政》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增强大局意识,准确解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重大财经方针政策,全面反映财政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措施成效,深入探讨财税体制改革推进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要紧密联系各级财政部门以及财经领域专家学者,对一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选题精心策划、深入采访、追踪报道、多出精品,使刊物与财政中心工作结合得更加紧密,更好地服务财政改革发展大局、服务广大财政工作者。
三是要加快转型融合发展。在当前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中国财政》必须增强创新意识,主动顺应传媒发展新格局,积极创新思想理念、体制机制、运作方式,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推动融合发展,不断巩固和拓展舆论阵地,增强财政宣传实效与影响力。
四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的核心是人才优势。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财政宣传队伍是《中国财政》迎接新挑战、赢得新发展的力量之源。因此,一方面要着力提高采编人员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培养和广泛吸纳全媒型、专家型人才,为刊物转型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深化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辉煌一甲子,昂首再启程。希望《中国财政》站在新起点上,牢记职责使命,坚持“立足财政、面向经济、服务社会”的办刊宗旨,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以先进的理念、专业的素养、振奋的精神将刊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服务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