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知《中国财政》即将迎来创刊六十周年之喜,不禁感慨,记忆也一下子跳回了九年前。彼时,对于刚踏出校门的我来说,工作是人生全新的开始。初入社会的迷茫青涩,从天之骄子变成职场新兵,一切都陌生又新鲜,需要认真学习,更需要指导和点拨,用汗水、泪水、毅力、耐力换取人生的资本。有幸,我来到了《中国财政》编辑中心,从一个愣头青的毛丫头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媒体工作者。这个过程中,我亦经历了编辑生活的酸甜苦辣,几件小事至今难忘。
愁人的专题
常说干事三板斧,没有过硬的业务能力,敢想的创新能力,付诸实践的行动能力,工作中就很难获得成功。回想起来在《中国财政》的日子,最让我头疼的是做专题,最让我提升的也是做专题。以至到现在,2009年年初筹划《积极财政政策:十年再亮剑》专题的日子仍历历在目。那时候的我,几乎没独立出手过篇幅过万的专题文章。没有思路、没有头绪;不敢想,也不相信能啃下这块硬骨头。前后一个月,在当时社领导全覆盖、全邀约的思路指导下,编辑中心主任带着我几乎跑遍了所有的业务司局。期间,经历了一次次的约访邀请被拒、经历了反复易稿的烦恼甚至是让人泄气的小挫折。如果不是编辑中心领导的信任和支持,我想我也不会最后体会到成稿时的喜悦和“你能行”的鞭策力量。回首逾五年的新闻采编工作,也正是在这种鞭策下,学会不怕拒绝去约稿采访、学会用宏观视野去策划谋篇、学会事无巨细去把每一个想法落实,一点点向“匠人精神”的目标提升,当初的专业知识才得以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受益于未来的每一个工作岗位。这一点,是我一直以来最要感谢也铭记于心的。
一次难忘的采访
在《中国财政》的五年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是2008年采访时任安徽省小岗村党支部书记的财政干部沈浩。当时,他刚被小岗村民按红手印留任,小岗村也正处在发展的重要阶段。因为繁忙的工作,沈浩直到很晚才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采访的内容那时已经记录成了文字留下。唯记得已聊至深夜,他谈到对小岗村的感情,对小岗村发展的愿景,在说到对女儿和家庭的愧疚时眼眶已有些泛湿,眼中布满红血丝。作为安徽省财政厅选派的干部,沈浩用一腔热血激活了小岗村的发展,但在第二任挂职期间,疲倦的他睡下后再没有醒来。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体现了财政人的那种境界和情怀。那次难忘的采访经历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奉献精神的可贵,让我学会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树立正确的三观,并时时保有一份正能量。
一份特殊的情结
我所工作的《中国财政》编辑中心是一个年轻人聚集的地方。相仿的年龄、相似的经历,让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编辑中心更像是一个充满了阳光活力的大花园。回想起来,那些日子累,却也更多感受到充实的快乐。工作中,我们是默契的好搭档;生活中,我们又是互相关爱的好友。每年的全国财政工作会、“两会”代表采访、重点选题的集中策划……大家每天聚在一起谈工作、谈采访体会、谈写稿的瓶颈,群策群力的过程总是让我们油然升腾起集体的荣誉感,也更多了一份惺惺相惜的感情。友谊的小船就是这样驶成了友谊的巨轮,升华了革命友情。在这里,我不仅收获了前辈的关爱、同事的友谊,更收获了爱情和家庭。编辑中心可以说是我的“娘家”,让我对她有了一份更为特殊的情结。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世上所有的美好,都是恰逢其时。相信,我与《中国财政》之间恰逢其时的这份相遇,缘深情更远。
责任编辑 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