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中国财政》已经32个年头啦,那是我在湖北省南漳县九集管理区邓集乡财政所工作的时候,也是我当年参加财政工作的第4个月,清清楚楚记得邮递员把一个邮件送给我,我拆开信封一看,原来是一本《财政》杂志(当时叫《财政》),怎么会给我寄《财政》杂志呢?带着好奇的心情打开杂志,一份陌生而饱含编辑心血和汗水的《财政》展现在我的面前,杂志中的内容顿时吸引了我、打动了我。再仔细一看,我有一篇简讯稿子在“信息快递”栏目采用。捧着《财政》杂志,我认认真真从头到尾读了一遍,里边的“政策导航”、“专题报道”、 “县级财政”、“经济天地”、“税收征管”、“问题探讨”、“财税人风采”等栏目不仅贴近实际,服务了财政,服务了读者,而且给了读者、作者一片“园地”,对当前财政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从那时起,我与《财政》结上了情缘。第二年(1985年),我们邓集乡财政所订阅了2份《财政》杂志,每收到一期,我都认真、仔细地看,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即使在下乡和学习期间,我也念念不忘,交待邮递员把杂志收捡好,等我回来后再交给我。
1994年3月,我调到南漳县财政局办公室工作,主要从事公文、调研写作,这时与杂志的交往更亲密,投稿更多一些,利用这个大平台,宣传了南漳财政工作,使社会更加了解南漳财政。不管是过去的《财政》,还是后来更名的《中国财政》,其办刊宗旨来源于实践,服务于财政,服务于经济建设,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心, “好看”、“好学”、“好用”感染着读者和作者;其编辑之严谨、编排之活泼、文笔之隽永、论述之精辟,令人难以忘怀。同事好友为了第一时间目睹到《中国财政》,有时与我争、与我抢。为了保存和收藏杂志,我专门拿出一个木柜子,从原来的《财政》到现在的《中国财政》,几十年的杂志都完好地保存着,闲时和工作之余,时不时拿出来读一读,品一品;每读一次,读出了新的味道,读出了新的理解,读出了新的收获。虽然现今报纸、杂志各种媒体众多,信息爆炸,但由于《中国财政》的可读性、指导性和服务性,仍是我阅读的首选。
由于写稿、投稿,我先后认识了杂志的几代编辑,他们对我的稿件提出修改意见,并与我电话、电子邮件进行沟通,告诉我阶段性宣传报道要点,使我写稿、投稿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并鼓励我只要有扎实的调研、思考文章,就大胆投稿,不要顾忌自己只是一名基层财政工作人员。32年来,我越来越感受到《中国财政》所采用的稿件“论质量不认人”,用稿不“排外”、兴五湖四海;而且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图文并茂,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际操作性,这是她生存立身之本、活力之源,也使她赢得一大批读者和忠实可靠的作者队伍,希望她继续秉持这种办刊特色。同时我也通过《中国财政》这座桥梁结识了一批权威、有影响的撰稿人,各地作者通过杂志这个平台,交流了各地财政工作经验,指导了各地财政工作,希望杂志继续搭建好这个交流平台。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从1984年开始,我时不时的有调研论文、工作经验、工作简讯等稿子在杂志上刊用,每年都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财政宣传(调研、信息)先进个人等。可以说,32年来,杂志是我工作、生活中重要的内容,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来赞美她,在杂志创办60周年之际,唯有献上衷心祝福,祝《中国财政》越办越好、永远年轻、充满活力!
责任编辑 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