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因缘际会,2011年我考入财政系统,成为一名财政工作领域的新兵,不知不觉已是五年有余。而《中国财政》这位老朋友始终静静地伴着我,不言亦不语,温暖而有力,无时无刻不丰富我的学识,给予我鞭策。
邂逅的“缘分”
2011年,当我踏入财政系统,对于刚毕业的我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急速充电。因我之前学习的是新闻学,对报纸杂志的天然关注很快让我发现《中国财政》的与众不同。时效快,迅速、准确地传递中央财政信息;专业强,规范、深刻地解疑释惑;接地气,全面、深刻地反映全国各地财政的创新举措。
因为平时做完手头工作,得空我都会阅读《中国财政》,有次我正读得津津有味,股长对我说:“小戴,我看你天天读《中国财政》,为什么不投篇稿子呢?”我转念一想,是啊,何不发篇稿子也谈谈我们的财政工作,也许不成熟,但总要试一试。抱着这种心态,不久后就发了一篇简短的消息类稿子到《中国财政》的邮箱。本不抱期望能够刊发,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稿件竟然刊登出来,没做太大的修改。这让我欣喜若狂,感觉终于和老朋友、老...

因缘际会,2011年我考入财政系统,成为一名财政工作领域的新兵,不知不觉已是五年有余。而《中国财政》这位老朋友始终静静地伴着我,不言亦不语,温暖而有力,无时无刻不丰富我的学识,给予我鞭策。
邂逅的“缘分”
2011年,当我踏入财政系统,对于刚毕业的我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急速充电。因我之前学习的是新闻学,对报纸杂志的天然关注很快让我发现《中国财政》的与众不同。时效快,迅速、准确地传递中央财政信息;专业强,规范、深刻地解疑释惑;接地气,全面、深刻地反映全国各地财政的创新举措。
因为平时做完手头工作,得空我都会阅读《中国财政》,有次我正读得津津有味,股长对我说:“小戴,我看你天天读《中国财政》,为什么不投篇稿子呢?”我转念一想,是啊,何不发篇稿子也谈谈我们的财政工作,也许不成熟,但总要试一试。抱着这种心态,不久后就发了一篇简短的消息类稿子到《中国财政》的邮箱。本不抱期望能够刊发,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稿件竟然刊登出来,没做太大的修改。这让我欣喜若狂,感觉终于和老朋友、老伙计握了个手。
持续的“深交”
2012年6月,我被借调到江西省财政厅跟班学习一年,负责财政宣传工作,便有了更多的机会跟《中国财政》打交道。也因为这个原因,我经常深入各个县(市、区)调研采访,与基层财政干部促膝长谈,更多关于基层财政改革创新的一手资料不断地被《中国财政》刊登。
行文至此,思绪浮动。我记得那时翻山越岭走访一所所农村学校,听基层的财政工作者为苏区民众盖房造屋、搭桥饮水的感人故事;也见证了粮食“十连丰”、高产油茶面积全国第一、水产品出口居内陆省份之首的历史足迹;记录下赣州市财政在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改革所做出的努力和进行的探索。
江西是个经济落后的地方,赣州更是当年的老革命根据地,这里的人民依然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奋力前行。我深知,在这片热土上,广大的财政工作者正在默默耕耘,奉献自我,很多故事不为人知,很多花朵开在树荫之下。有幸,我能够生逢其时;有幸,我能够参与其中;有幸,我能在历史的画卷上,也许重要也许卑微,为他们留下了一笔。
珍贵的“礼物”
我的书桌抽屉里,摆放着一大叠近两年《中国财政》,按照日期分别排列。在别人看来,也许不过是一本普通的杂志,于我而言,确是珍贵无比的礼物。因为她不仅教了我知识,指了我方向,更为重要的是,见证了我这几年笔耕不辍,洒下的汗水。
这几年时间,我在《中国财政》共发表文章多篇——《江西赣州:多措并举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江西:建立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借势聚力惠民生 培源聚财谋发展——江西赣州财政助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 助推地方经济》 《粮食“九连丰”背后的财政身影》。这些文章都真实反映了基层在财政领域的创新创造、探索实践。
回望5年的财政生涯,不长也不短,有艰苦,更有喜悦;有困难,更有成就。《中国财政》,也见证了我的成长。正是因为她,我对财政工作知之更深,对基层财政工作者了解更透,对“为民理财”理解更深刻。希望《中国财政》越来越好,如春风化雨,洒向每一个财政人的心间。
责任编辑 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