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中国财政》的故事
两个来自《中国财政》的电话
两个区号显示为“010”的普通固话,平和的声音,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那是2006年9月和2007年6月。虽然只是两个用稿通知电话,看似平常,却注定了我与《中国财政》结下的不解之缘。
当时的我,是一名财政“新兵”——做了10年中学语文老师,于2006年2月调入盐城市盐都区财政局从事文秘工作。隔行如隔山,加之财政专业性极强,我只有通过如饥似渴地学习来弥补在财政工作方面的“短板”,而《中国财政》等财经类报刊就是我的案头必备。可以说,《中国财政》带着我步入“财政”这一新的领域。于是,我也尝试向《中国财政》投稿。刚到财政部门工作后的3个多月,我便将财政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举措改写成经验性文章,随后,在编辑老师帮助下,《盐都区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有益探索》发表于《中国财政》2006年第11期。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于是我的第二篇文章《盐都区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发表在《中国财政》2007年第8期。进入财政部门工作仅仅一年多,就在国家级重点刊物发表两篇文章,让财政局的同事们对我刮目相看。我也由衷感谢《中国财政》的编辑老师们。
《中国财政》从没因为我只是基层财政的普通作者而流露出丝毫的高高在上,相反给了我全方位的指导与点拨。从标题制作、文章架构到内容选题,编辑老师们对我的文章总是精雕细琢,确实产生了画龙点睛之效。每次我都会将发表稿与投递稿进行认真比对,找出编辑修改之处,用心揣摩修改意图,从中汲取营养并举一反三。记得我有一篇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文章,原先只是就事论事的普通标题,经编辑修改为《由“政府配餐”向“百姓点餐”的探索》,增色不少,最终发表于《中国财政》2015年第6期。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国财政》领着我这个“半路出家之人”实现了从教师到财政工作者的成功转身。10年来,我在国家和省级财经类杂志发表了50余篇文章,近20万字,有理论性文章、有调研报告,也有散文、报告文学等,其中《中国财政》刊用的有12篇,我成为盐城市财政系统内较具名气的“笔杆子”。
耕耘沃土:《中国财政》伴我成长
回想从事财政工作的这10年,《中国财政》是我笔耕财经的沃土,更是引领我从“教书匠”成为“财政人”的良师益友。每每收到新一期《中国财政》,我都全面阅读,并分门别类做笔记,10年间仅读书笔记就做了20本。
一遍遍翻阅《中国财政》,浏览一篇篇文章,真切感受到《中国财政》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改革创新,做到了与时代同频共振,也显现出接地气、有灵气。透过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栏目,可以感受到她的博大精深和丰厚内涵。“政策导航”传递出权威的声音,“专家视野”体现出高屋建瓴,“改革强音”解读着财税新政,“县乡财政”彰显出地方风采,“经济纵横”反映出宏观经济形势,“财政文化”寻求着财政与文化的契合……
滋兰树蕙,芳香满庭。《中国财政》为我更好地开展工作赋予了厚重的积淀。她是我撰写稿件的源头活水,帮助我全面认识了世界金融危机,知晓了经济转型升级,更使我对当下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有了深刻的把握,特别是对营改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有了全新的理解。正是因为《中国财政》,才使我所撰写的领导讲话、调研报告及起草的文件都能将具体的内容放置于财政大背景中,既体现大政方向,又展现区域特色;既彰显财政大局意识,又传递区域财政声音。区政府领导和市财政领导多次称赞我的文稿“有高度、有品位,较具质量”。像农村教育债务透视、义务教育绩效评价报告等还分别在全国、全省征文中获一等奖。
学刊用刊:《中国财政》助我开展工作
近几年来,我还充分利用《中国财政》做好办公室相关工作,并着力引导同事学好用好《中国财政》。在制定年度学习计划时,将《中国财政》列为必读刊物。每月的“财苑大讲堂”,精心选取刊登的文章,并依据“盐都财政沙龙”等载体,开展专题研讨和读刊用刊评刊活动。自2014年起,在每年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倡议并部署全系统读书学习活动,已累计举办3届。每届读书学习活动,均按照“2+1+1”模式向全体财政干部职工推荐4本必读书刊,“2”即2本基本阅读书目,“1+1”即财政类1刊1报(《中国财政》和《中国财经报》)。每届活动结束均对征文演讲获奖者予以奖励,获赠全年度《中国财政》。
2015年,按照财政部的部署,局领导专题组织学习《中国财政》第6期刊载的《心净无尘 身后无产 止水无波——追忆新中国第五任财政部部长吴波》一文,组织学习《来去无尘》一书,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了“责任·奉献”读书征文与演讲系列活动。这一专题活动的开展,在系统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省市相关媒体纷纷予以报道。
本文收笔之际,又让我想起一个不得不说的细节:区政府分管财税的常务副区长让我们推荐业务报刊,我毫不犹豫地为他及政府办相关同志订阅了《中国财政》。据区政府办的同志反映,常务副区长对《中国财政》很是喜欢,差不多每期都会有重点地阅读,并在相关文章上批注,要求政府办相关同志学习、研究。闻之欣然。
责任编辑 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