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按照国家2736元贫困线新标准,湖北省黄冈市现有102.83万贫困人口,占全市总人口13.8%。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因灾、因病返贫,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等问题依然突出。当前,黄冈正以推进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积极筹措财政扶贫资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努力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一)找准财政扶贫定位。把整合资源、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发展作为解决黄冈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以增加贫困地区人口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大财政扶贫力度,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并重,连片开发与产业发展并举,做到“四个结合”,即产业发展与提质提能相结合,扶贫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改善生存条件与发展生产相结合,扶贫开发与整合社会资源相结合,开发本地资源、红色景区和红色旅游景点,不断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黄冈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二)突出扶贫开发重点。一是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
按照国家2736元贫困线新标准,湖北省黄冈市现有102.83万贫困人口,占全市总人口13.8%。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因灾、因病返贫,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等问题依然突出。当前,黄冈正以推进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积极筹措财政扶贫资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努力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一)找准财政扶贫定位。把整合资源、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发展作为解决黄冈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以增加贫困地区人口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大财政扶贫力度,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并重,连片开发与产业发展并举,做到“四个结合”,即产业发展与提质提能相结合,扶贫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改善生存条件与发展生产相结合,扶贫开发与整合社会资源相结合,开发本地资源、红色景区和红色旅游景点,不断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黄冈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二)突出扶贫开发重点。一是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既注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又注重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建设作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和切入点,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良性生态环境体系,支持黄冈绿色发展。二是坚持增强发展后劲与提高发展活力的有机统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着力培育具有大别山历史、地理、气候、环境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科技含量,引导、帮助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运用大品牌战略开拓市场,着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快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切实加强农村路、水、电、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加大对农村教育、养老、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住房等民生项目财政投入力度,扎实开展宜居村庄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增强农村发展后劲,从而促进贫困地区农民过上富足文明的新生活。
(三)坚持统筹兼顾。从黄冈扶贫工作实际出发,从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着手,坚持把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通盘考虑,注重点上开发与点面结合的有机统一,采取点中点的扶贫方式,以面带点,以点促面,实行综合治理、系统推进,积极探索扶贫新模式,努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扶贫”格局,提升黄冈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自我反贫能力,以彻底摆脱并有效扼制贫困地区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经济贫困以及因灾、因病返贫等恶性循环现象,加快促进黄冈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扶贫资金管理。严格扶贫资金使用,积极探索财政扶贫资金直接支付。项目评估、立项、报批由扶贫工作主管部门负责。重大项目严格实施招投标制度,小项目尽量交由村级组织,由群众自主决策实施。扶贫项目资金的分配、调度、拨付由财政部门负责,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扩大政府采购范围,直达商品或劳务提供者或项目施工单位。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强化资金监管,加强对扶贫资金考评问效,健全多元化的检查监督体系和公告公示制度,在网络上公开,公布于众,确保扶贫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五)创新扶贫投入机制。以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为平台,将扶贫开发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将扶贫资金绩效与扶贫资金分配挂钩,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资金激励机制,实行“以奖代补”,彻底改变以往扶贫资金投入重点一成不变的做法,激励各地扶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以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公平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实现最大化。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