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是海洋大省,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6,具有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自2012年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政策实施以来,山东省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工作格局,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扎实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工作,在推动现代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省示范区内海洋生物产业年产值达1597亿元以上,增加值占全国的比例超过30%。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工作在国家中期考核中取得了优秀成绩。
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为确保示范工作扎实开展,山东省先后建立了联席会议合作协调机制、财银合作机制、第三方科技与服务支撑机制,切实加强了组织领导,有效提高了海洋经济科技创新及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了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为落实财银合作机制,省厅出台若干服务保障措施,建立了市县财银合作常态化对接制度、海洋经济信贷需求与投放信息双向反馈制度、涉海企业信息统计报送制度、银企供需见面会制度等,为区域内海洋经济企业开辟金融服务“绿色通道”,确保授信额度科学合理落实到位,并有效开展绩效监管与服务。自合作协议签订以来,仅中国银行就已放贷72亿元,有效推进了海洋经济创新区域示范工作的开展。
努力加强政策引导。为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山东省全方位集成政策资金,不断加大海洋经济投入,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经济主体积极参与的多元投融资体制。自2012年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工作开展以来,累计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2亿元,省级配套3亿元,支持了168个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同时,山东省还统筹自主创新、科技研发、节能减排、工业结构调整、两区建设资金等,重点向海洋经济示范项目倾斜。如省财政设立10亿元自主创新专项资金,每年安排约1亿元重点支持海洋新兴产业;设立20亿元蓝黄两区建设专项资金,每年安排6亿元支持海洋资源开发与产业建设。在此基础上,尤其注重开展金融创新。如省政府出台了《金融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意见》《对金融机构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及《海域海岛使用权抵押贷款实施意见》等,与国家开发银行等18家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在全国率先开展无居民海岛和近海滩涂使用权抵押贷款等业务;省政府设立了规模为300亿元的蓝色经济区产业基金,建立了蓝色经济区产权交易中心,并鼓励民生银行成立海洋渔业金融中心,为50余家养殖企业提供信贷资金20亿元;设立了规模为100亿元的海洋渔业中小企业金融债,携手国家级产业投资基金发起成立总规模为100亿元的“蓝色民生海洋产业投资基金,投资覆盖海洋渔业产业链中各个领域,已满足7家远洋造船企业10亿元的资金需求;同时,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了海洋联合基金,每年投入1亿元用于提升海洋自主创新、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

集中支持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自2012年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工作开展以来,山东省按照国家总体部署,结合地方资源和产业优势,确定了以工业用海洋生物高效健康养殖为主体,以海洋生物医药制品与海洋工程装备为两翼,以海洋公共平台建设为支撑的指导思路,注重产业链条分类设计,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在扶持环节上,坚持把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作为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进领军人才及团队、培养企业高端人才、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制定和建设国家或国际行业技术标准体系等关键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力促海洋经济高端产业链聚集发展。为实现国家下达的 2015年度实现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超过25%的目标,省厅立足本省海洋产业优势,科学把握现代海洋经济产业发展趋向,在积极支持海洋生物高效养殖业的同时,努力培育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装备两类高端产业链加快发展,推动海洋经济实现腾飞。2014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04万亿元,同比增长7%以上,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17.6%。一是海水健康养殖业居全国领先地位。完成了水产业“海水超过淡水、养殖超过捕捞”的两大历史性转变,为我国水产品总量居世界第一做出巨大贡献。已先后培育出36个国家认定的海水养殖新品种,认定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国家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前10个海水养殖新品种,全部源自山东。养殖工程技术与装备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养殖模式初步实现了“虾贝并举、以贝保藻、以藻养珍”的良性循环,取得了一批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陆海接力”养殖新模式示范作用明显,深水网箱养殖水体达152万立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水体889万立方;成功探索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规模经营、全生态养殖的“泽潭模式”,并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二是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业异军突起。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全国海洋药物研发和海洋药物产业最集中的省份,海洋药物产值占全国的1/3,形成了一批海洋药物产业聚集地,构建了海洋生物医药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组成的海洋药物与保健品研究开发产业体系,仅威海市就已拥有多项独立知识产权和“示范基地”荣誉称号;海洋功能性食品及化妆品产业再攀新高,通过海洋生物资源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高值化技术研究,改进水产传统制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海洋海产品附加值。全省海藻胶产量达2.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0%,全球总产量的50%。三是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蓬勃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借助自我有利优势,瞄准国际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形成一系列围绕海洋工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以青岛、烟台、威海、东营为主的产业集群,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实现年产值637亿元、销售收入622亿元,出口交货值222亿元,同比均成增长趋势。同时,不少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围绕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资源勘探、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水下安全防护四大方向的产品研制和产业化,优先推进成熟产品、优势技术向产业转化。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