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县域民营经济经过不断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形成越来越强的经济实力。但是在实践中,县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融资问题尤其突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继续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在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引起高度关注。

县域民营经济融资难的具体表现及原因分析
当前,县域民营经济整体上存在融资难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县域民营经济融资总量偏少,增幅趋缓,有的地方甚至呈现递减现象。相对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而言,这种情况较为明显,与蓬勃发展的县域民营经济很不协调。二是县域民营经济从金融部门得到的融资明显萎缩。虽然从农村信用社得到的融资有所增长,但是从国有商业银行得到的融资大幅萎缩。三是在融资结构中,工商业、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融资减少,绝对额呈现下降的趋势,与县域民营经济加快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技术进步很不相称。四是县域民营经济融资出现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两极分化趋向,就是说越是经济次发达地区的民营经济获得融资的能力越是羸弱,“马太效应”日益显现。五是融资渠道单一。个体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依赖私人借贷资金、职工保险金、社会集资等有限形式筹集发展资金。只有少数的民营企业能够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县级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贷款融资。县域民营经济很难通过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方式筹集资金。
资金匮乏是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瓶颈问题,担保难、抵押难是县域民营企业贷款难的主要表现。虽然国家已将私营经济作为我国所有制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确认,并在十几个省市陆续出台了许多鼓励、引导、扶持与保护其发展的政策文件和法规条例,但在认识、观念和一些政策上对县域民营企业仍存在歧视问题。国内市场准入及融资方面也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致使企业遭受不平等的待遇。从县域民营企业内部自身与发展过程来看,县域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是其融资难的根本原因。一是相当一部分县域民营企业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县域民营企业中大部分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市场前景不看好,有的企业产品不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二是县域民营企业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县域民营企业大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的低级阶段。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财务管理制度不科学、不规范,导致金融机构对县域民营企业的资信度太低。三是县域民营企业偿债能力低,银企关系紧张。现阶段多数民营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这些不利因素决定了县域民营企业偿债能力低。
解决县域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的对策
一是在政策与制度层面消除对县域民营企业的歧视。在加入国际市场竞争方面,应扩大民营企业的进出口权并享受同外资企业同等国民待遇,减轻税负,鼓励民营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在市场准入方面,应拓宽其经营范围,解除包括在基础设施领域及公共服务领域内的严格限制,以便能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扩展市场,实现扩大就业的目标,尤其是从事高科技、环保产业、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民营企业更需进一步地给予优惠政策,以利于其早日孵化成长;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应允许和鼓励县域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与国有、集体企业参股,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并可取得企业的控股权,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且使其成为上市公司;国家要大力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在融资政策上一视同仁,在立法上切实保障对民营企业实施统一的信用评估标准和贷款发放条件,成立相应的担保机构,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消除国有商业银行与非国有企业存在着的制度上、观念上的不对称,改变银行对县域民营企业的传统歧视意识。
二是建立县域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县域民营企业贷款难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担保难,建立县域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是解决贷款难的突破口。建立信用担保机构必须以政府的积极介入为前提,以市场的有效运作来推动。首先,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其次,建立县域民营企业多元担保机制。担保资金来源应该多元化,主要以财政资金、国有资产不动产、社会性资金等为来源;再次,应该制定担保监督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
三是建立促进县域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门基金。县域民营企业在高速发展期,如果产品科技含量高、适销对路、市场前景广阔,为了扩大生产经营急需融资,但又不能通过贷款等途径融资,则可以通过成立以促进县域民营企业发展的专门基金,再以专业基金贷款方式对县域民营企业进行融资支持。基金的筹措以县域民营企业的互助金、信用担保金、财政基金为主要来源,以专业的基金贷款方式融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四是利用税收杠杆等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县域民营企业。拓展国内资本融资市场,利用上市融资、创业板块融资、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等都将使县域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通过外资金融机构融资、涉外上市融资、利用外资直接融资、融资租赁等形式,开拓涉外融资。今后县域民营企业应进一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民营企业要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涉外融资还可有其他形式,如出口融资、租赁融资等;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可以考虑利用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基金融资等。
五是建立县域民营企业风险防范化解机制。银行贷款进入县域民营企业的突出障碍便是县域民营企业的高风险。建立县域民营企业的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是银行信贷进入县域民营企业的关键。首先,应该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快县域民营企业的改制步伐,明晰产权,构建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其次,银行应建立科学的贷款机制,银行贷款在向民营企业倾斜的同时,强化与服务对象的互动机制,主动了解县域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其中尤其以财务信息、资金流动为重点,同时督促县域民营企业进行科学的财务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
责任编辑 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