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主流媒体在我国“两会”期间就相关经济议题给予了立体化多视角的报道,以“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中国不是一个简单的火车头”等为标题,表达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乐观看法,认为中国这个火车头将装上高科技的驱动设备,动力将更加强劲和有持续性。很多境外媒体都表示,未来十年是中国关键的十年,也是世界关键的十年。与上一个十年相比,未来十年中国的经济政策将更突出科技创新、服务业和发展的质量,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一)GDP增速目标释放中国经济稳健增长信号。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同时也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增长引擎,中国能否实现GDP增长目标,不仅对中国非常重要,对于世界经济也至关重要。英国路透社认为,2014年中国政府仍把GDP年度增长目标设定在7.5%左右,表明中国将专注于改革和平衡经济增长,目的是提振居民和企业部门的预期和信心,激发内生增长动力,特别是实现充分就业。美国彭博社认为,7.5%的增长目标意味着中国将以稳健步伐扩张经济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7.5%的经济增长目标与过去两年的目标一致,与过去20年每年在7%—8%之间的目标也大致相当,这显然意在“释放稳定性和持续性的信号”。美国《华盛顿邮报》认为,相对温和的经济增长目标暗示中国领导人继续把焦点放在GDP增长上,但同时开始优先关注经济的可持续性、环保问题和社会稳定。新加坡《海峡时报》认为,GDP目标被视为中国领导人改革决心的重要信号。中国一度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严重影响环境。如今,中国“以放缓经济增长速度换取经济增长质量,正在进行30年来最雄心勃勃的改革”。
(二)改革和发展仍是中国未来的主旋律。今年中国将致力于深化经济改革与促进平衡发展。因此,外媒对“两会”中《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改革内容高度关注,并对中国已经开始推进的改革措施普遍持肯定态度,认为稳定是前提,改革是首要任务。但也有少数媒体质疑中国改革进度过慢,认为中国提出的改革方案不够详细,推进改革仍需解决很多难题,新一届政府面临的困难比预计的更为艰巨。如美国《时代》周刊指出,中国保持慢速的改革步伐也是有原因的,步伐推得过快会有风险。如果让未做好充分准备的金融部门太快对外开放,会影响金融稳定。中国改革进程的历史经验表明,中国改革通常都是在小规模的实验之后才推广开来的。再者,中国的改革目标也极富挑战,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模式从“国家主导、投资拉动”转型为“民营主导、消费拉动”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日本《外交官》杂志认为,中国改革的成效好于预期,但经历的困难也多于预期。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领导集体显然正在将2014年规划为重启新经济改革的元年,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政府究竟会如何推进改革。路透社认为,中国宣布了雄心勃勃的改革措施,表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从投资和出口主导型增长模式转向速度放缓但更加均衡和持续的增长模式。
(三)中国将迎来城镇化新模式。中国正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今后一个时期将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一亿人”问题,即促进约一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一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一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对此,《纽约时报》认为,中国领导人宣布让更多的人从农村移居城市。这个计划有助于提高数百万人的生活水平,但不足以保护移民和农民。城镇化计划还存在没有照顾到的问题。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同步加强城镇规划,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提升住房保障水平,同时完善公共服务、促进建筑业的发展。路透社认为,城镇化将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中国将迎来城镇化新模式。
(四)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是重中之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是关系中国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针对财税体制改革,路透社认为,防范金融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为中国政府今年的工作重点。在强调政策基调不变的前提下,将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以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一系列举措,无疑是中国化解潜在金融和债务风险的重要内容;而赤字规模的扩大亦是确保民生刚性支出的必然。目前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仍然是可控的,而财税改革作为重头戏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关改革都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华盛顿邮报》报道称,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作为去年宣布的大规模改革计划的一部分,数家银行将按照市场原则独立运作。本次对国有金融系统的开放将是1979年市场化改革以来最雄心勃勃的一次。美国《市场观察》认为,如果中国央行执行其开放存款利率的承诺,将会给试图继续保持高额回报的银行业带来巨大压力。这将迫使银行业从此前长期受忽视的民营经济部门寻求更高的回报。《华尔街日报》评论称,目前中国金融系统正处在重大转折的边缘。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最重要的金融改革计划,将为加快利率市场化奠定基础,同时使金融系统风险更加清晰可见。这一改革将有助于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风险情况而非政策因素对其贷款定价,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多便利。
责任编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