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对财政定位及其职能作用的认识超越了传统的经济学局限,回归了财政的本质属性。认识来自于实践。财政认识的突破来自于与时俱进的财政实践。梳理、总结和提炼财政实践,通常是财政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新中国成立以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财政实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看待过去财政实践中的理财思想、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当前财政创新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由财经理论学者郭代模、杨舜娥、胡定荣合作编著的《当代中国理财思想——新中国财长理财思想初探》(以下简称《当代》),历经八年的构思、写作、修改,今已出版,真可谓恰逢其时,应运而生。该书的问世,从历史的角度为今天的财税改革、国家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野和参照系。
翻看《当代》一书,我感到作者的治学精神、写作态度和写作特点值得称道,教益良多。
知行合一,一以贯之。通观《当代》一书,作者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对财政定位及其职能作用的认识超越了传统的经济学局限,回归了财政的本质属性。认识来自于实践。财政认识的突破来自于与时俱进的财政实践。梳理、总结和提炼财政实践,通常是财政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新中国成立以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财政实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看待过去财政实践中的理财思想、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当前财政创新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由财经理论学者郭代模、杨舜娥、胡定荣合作编著的《当代中国理财思想——新中国财长理财思想初探》(以下简称《当代》),历经八年的构思、写作、修改,今已出版,真可谓恰逢其时,应运而生。该书的问世,从历史的角度为今天的财税改革、国家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野和参照系。
翻看《当代》一书,我感到作者的治学精神、写作态度和写作特点值得称道,教益良多。
知行合一,一以贯之。通观《当代》一书,作者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治学态度与科研精神。既深入探讨了我国当代理财的理论脉络、财政实践的变迁历程,又从历史视角梳理了新中国11位财长的理财思想,并在理论探讨与实践总结中始终把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使读者能看到理论的时代背景以及政策实践的思想渊源。以理论为经,以实践为纬,给读者呈现了一幅新中国财政的立体画卷。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当代》一书分八大块,38章,80多万字。从主题可以看出作者有相当的理论勇气和写作勇气。因为这是一个时间跨度长,内容涵盖广,资料的搜集、整理、取舍相当不易的工程。好在郭老师参与过《当代中国财政》、《当代中国财政史》、《中国财政五十年》等多部书的写作,可谓轻车熟路,亦或是胸有成竹。敢于探索需要勇气,理论创新更是如此。《当代》一书,其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关于新中国财长理财思想的理论概括、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变迁趋势的探讨、关于财政改革经验的总结以及推进中国财政制度现代化的主张、关于理财思想规律性认识的科学抽象。这些均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与相当高的研究水平。
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当代》一书是对新中国60多年财政史的把握与研究,是从历史实践中提炼思想精神,是从事实中提炼观点论断。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是作者撰写该书的基本准则。对各方面的评价,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方法,不能在研究中搞时间“穿越”。习近平同志指出:“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当代》一书正是按照这样一种科学方法来给出分析和评价,始终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当代》一书是一部知行合一、史论结合的著作,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求是的历史性。
80多万字的大作,一篇粗粗翻阅后的书评,可谓意犹未尽。本文还是以领衔作者拿到样书时的感言作结语吧!
“笔耕八载方格中,
风雨过后见彩虹。
财长思想放光辉,
改革创新贯始终。
效率公平重兼顾,
强国富民奔大同。
三湘儿女多奇志,
挥笔泼墨舞长空。”
(作者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 王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