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04 作者:陕西省神木县财政局
[大]
[中]
[小]
摘要:
2013年,陕西神木这个“因煤而兴”的城市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考验,煤炭市场的疲软、民间借贷的危机暴露出经济发展的“短板”与不足,但也给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在此背景下,县财政局千方百计挖潜增收,精心做好“生财、聚财、理财、用财”四篇文章,逆势突围全力助推财政工作稳步前行,通过构建发展型、创新型、精细型、效能型“四型”财政,着力打造神木财政升级版。
做好“生财有道”文章 构建“发展型”财政
神木的优势是煤炭资源,但如何把“资源”变为“财源”,把“输出”转为“产出”,让神木早日摆脱“煤炭一感冒,财政就发烧”的尴尬局面,实现由“资源主导”变为“多轮驱动”,是摆在神木当家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县财政局面对这一困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合理调度安排,做足“生财”文章。
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拓宽增收渠道。针对神木县当前“一煤独大”的产业发展格局,县财政局设立了科技创新发展基金、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助保贷”基金,全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发展基金方面,从2014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安排4000万元建立总额不超过3亿元的科技创新...
2013年,陕西神木这个“因煤而兴”的城市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考验,煤炭市场的疲软、民间借贷的危机暴露出经济发展的“短板”与不足,但也给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在此背景下,县财政局千方百计挖潜增收,精心做好“生财、聚财、理财、用财”四篇文章,逆势突围全力助推财政工作稳步前行,通过构建发展型、创新型、精细型、效能型“四型”财政,着力打造神木财政升级版。
做好“生财有道”文章 构建“发展型”财政
神木的优势是煤炭资源,但如何把“资源”变为“财源”,把“输出”转为“产出”,让神木早日摆脱“煤炭一感冒,财政就发烧”的尴尬局面,实现由“资源主导”变为“多轮驱动”,是摆在神木当家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县财政局面对这一困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合理调度安排,做足“生财”文章。
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拓宽增收渠道。针对神木县当前“一煤独大”的产业发展格局,县财政局设立了科技创新发展基金、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助保贷”基金,全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发展基金方面,从2014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安排4000万元建立总额不超过3亿元的科技创新发展专项基金,推进煤炭及煤炭下游产业的工艺升级和改造,让科技创新推动神木经济提速提质,实现“围绕煤炭做转化、围绕转化做规模、围绕规模做深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方面,2013年县财政安排1.7亿元以奖励、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助保贷”基金方面,2014年县财政安排5000万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通过这一系列财政政策的引导,财政资金真正发挥了“风向标”的作用,拓宽了增收渠道。
千方百计培植新兴财源,确保财政稳健运行。县财政局抓好“两个重点”,构建基础稳固、后续旺盛、多级支持的财税源体系。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夯实现有财源。将工业园区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平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引导更多资金、更好项目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继2013年投入1.09亿元改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后,县财政将在未来5年内累积投入7亿元推进此项工作,同时加快餐饮、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以财政股本投资为重点,开辟新兴财源。2014年,县财政将以注册资本金的形式投资8.65亿元参股发展潜力较好的十余家企业,预计每年有5-6亿元的稳定财政收入。
盘活存量国有资产,优化资产利用与配置。神木县县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20家,资产总值115.5亿元,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加强对国有经营性资产的监管。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积极尝试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推动神木县煤业集团、煤炭公司、水务集团、城投公司等国有企业去行政化和股份制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提升国有资本的开放性,让国有资产“活”起来,增强对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的监管,实现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滚动发展。另一方面,强化对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2013年,县财政局企业财务管理所牵头重点对全县41家行政事业单位出租、出借闲置房地产和行政事业单位租赁办公用房进行了全面摸底清查,为加强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和调剂使用办公用房创造了条件,也有效盘活了国有资产存量,提高了国有资产使用效率。
做好“聚财有方”文章 构建“创新型”财政
为了有效盘活资金存量、补充增量,县财政局革新观念,向创新要实效,切实做到聚财有方。
加强税收征管,保证税收应收尽收。神木县是全国产煤大县,煤炭行业税收占税收收入的74.75%。县财政局紧紧抓住“煤炭税源”这一关键点,加强对煤炭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环节的管控,从2013年开始,计划3年投资1.75亿元建成煤炭运销监控系统40处,对境内所有煤矿实行坑口计量信息管理,建立“产量日报、购煤合同与票据双轨、产量核查、技术检测、煤炭计量”五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实现人防、技防相结合,核实煤炭产量,从源头上堵塞税费流失漏洞。积极争取县外注册企业和注册分支机构实行属地注册、属地纳税,实现煤炭产品地产、地销、地纳税。全面实施房地产税收一体化征管。对全县范围内的商品房、经济适用房、二手房、拆迁房、限价房、廉租房等进行了摸底调查,建立了税源信息库,实施存量房“一体化”管理系统,涉及房产、土地的应税项目均实行“先税后批、先税后证”的管理方式。
狠抓非税收入征管,确保足额及时入库。为有效防范非税收入“跑冒滴漏”,从2011年开始,县财政局将所有非税收入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2011年7月起,将社会抚养费纳入县财政预算管理,作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一部分,并在保证计生投入的前提下,统筹用于县内各类公共服务及社会事业支出。
做好“理财有政”文章 构建“精细型”财政
作为政府的“大管家”和“参谋长”,县财政局树立“经营财政”的理念,不仅算好“一亩三分地”的小账、眼前账,更要算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账、长远账。
逐步建立政府综合预算。改变了过去资金分口管、预算分块编的模式,逐步构建起以公共财政预算为先导、由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政府综合预算体系,将政府收支活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全覆盖。通过财政管理软件系统实现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工资统发、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衔接,实现国库集中支付“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力保所有财政资金都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流转。目前,神木县所有县级预算单位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从2014年开始,所有镇(办事处)财务也将统一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真正实现资金支付“直通车”和国库集中支付“全覆盖”。同时,推行公务卡改革,规范单位公务支出报销管理,确保国库支付业务反映的经济内容与单位管理活动有效衔接。
盘活闲置和沉淀资金。为了避免相当数额的结余结转资金闲置或沉淀在银行账户里,县财政局定期清理,将结余结转资金管理与预算编制相结合,切实消化和压缩结余结转资金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从目前情况来看,财税风险主要集中在政府性债务和基本建设项目安排两个方面。政府性债务方面,县财政局于2013年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债务及对外担保情况进行了摸底,并根据摸底情况和国家对政府性债务的有关规定及时清理和消化了部分政府性债务,逐步完善政府性债务审批、责任追究、风险预警制度和政府融资机制,不断规范政府举债和担保行为,降低风险,实现“降旧控新”。基本建设项目安排方面,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对财政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做到统筹安排、量力而行,严格控制“三超”(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同时,对政府投资的项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让其在市场中“学会游泳”,积极探索将县体育馆等基础设施引入民营企业管理,减少财政运行维护成本,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做好“用财有效”文章 构建“效能型”财政
为了增强政府资金的使用合力,提高使用效益,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做到“该花的花,”“该省的省,”“该管的管”,实现“花钱更少、办事更多、办事更好”,县财政局从以下几方面下足了功夫:
推进专项资金管理改革,做到整合使用、统筹管理。针对专项资金多头管理、合力不强、交叉投入等问题,县财政将部门、行业分散安排的各类补贴补助专项资金与中央省市安排的各类专项补助资金,根据“资金渠道不乱,管理权限不变”的原则,按照资金使用性质统一整合为城镇化发展专项资金、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社会保障专项资金、企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镇(办事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环境治理专项资金、城市管护专项资金七大类,且实行项目库管理,由主管部门提出行业发展三年规划。各类专项资金在每年6月编制下年度的投资计划并进行项目评审及可行性论证。这种做法既打破了部门、行业分配格局,实现了统一筹划、统一安排、统一拨付,统一监管,又有效改变了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节约了财政资金,实现了集中财力保重点,办大事。
严控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实行基建预(决)算审核。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预算编制、执行、评价相结合的全过程绩效评价,实现了资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在工程实施前期,提前申报项目,由基建办进行项目投资预算审查,将绩效评价前置到预算编制环节;在项目建设中,进行绩效跟踪,根据项目实施进度,按审批程序拨付工程款项;在项目完工后,根据项目的预期目标,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结算审计,并对其进行绩效评价。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县财政局坚持“保民生、保稳定、保重点、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按照“县级征收、两级预算、财政审核、支出包干”的县乡财政体制安排预算收支,经费预算年初一次性核定,年中不再追加非应急性专项资金。牢固树立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压缩行政运行成本和“三公”经费,坚定不移地将有限的财力向民生倾斜,民生改善的速度和力度持续提升。其一,优先保障刚性民生支出。2013年,县财政总收入175.2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0.11亿元,全县民生领域投入40.53亿元。其中,全民免费医疗投入2.04亿元,免费教育、中高级一体的职业教育投入17.55亿元,社会保障投入5.04亿元,幸福人居工程投入12.88亿元。其二,持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五保对象分散供养标准由4200元/年提高到4700元/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稳步推进,累计投入达42亿元,财政投资约6.6亿元,住房保障面扩大到外来务工群体。各项社会保障标准列居全省前列,充分体现出“民生财政”特征。其三,严格规范专项资金审批拨付程序。在实施项目时,预算单位根据工作安排、资金预算、采购中标价格等申请拨付专项经费,不仅防范了单位空列项目、挪用专项经费等违纪行为,也节约了支出。其四,切实压缩“三公经费”和一般行政经费。低标准安排非刚性支出需求,严格执行中央、省、市、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各项规定,积极推行预算信息公开,实行“三公经费”月报告制度,2013年全县一般性支出在上年基础上压缩了10%。
积极落实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政策。面对全国经济下行和煤炭市场疲软的情况,县财政局2013年年初安排各类扶持民营企业专项资金16.75亿元,帮助民营企业渡过难关,促进了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建立财政支出管理绩效评价机制,提升“管钱能力”。县财政局树立“花钱不能再随意,花钱必须讲效益”的绩效理念,紧紧抓住绩效目标管理这一“牛鼻子”,通过“跟踪问效”的绩效评价方式,让每一笔财政资金都能发挥“种子”和“杠杆”的作用。首先,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按照“先预算、后办事”、“有预算、才办事”的原则,制定了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提高了绩效监控的针对性,从而使预算绩效由“软约束”变为“硬指标”,通过绩效评价形成“倒逼”机制,有效提升了项目的质量效益。目前,基本上形成了“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其次,开展重点绩效评价。对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安居工程、公共卫生、公共交通等“十大”民生工程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各部门、各镇(办事处)每年编报预算时,确定一个专项资金项目作为绩效评价项目库的项目,财政监督检查局每年从项目库中选取不低于35%的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同时,建立重点绩效目标项目运行情况报告制度,对项目实施进程、绩效目标偏差原因等进行定期绩效跟踪,避免浪费和低绩效现象,实现对绩效目标的有效控制。最后,科学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实行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资金安排挂钩,并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依据。对资金使用效益较好的项目,在编制预算时优先安排;对资金使用效益不好的部门和单位,减少或停止其项目资金的供给,并予以通报批评。
责任编辑 韩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