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构筑京津绿色屏障,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河北省秦皇岛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13年市级安排生态环保资金2.2亿元,重点用于打造大气污染防控网,推进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确保空气质量级别位居全省前列。
(一)在结构调整上下功夫。为有效改善全市空气质量,秦皇岛市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治本之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近两年关停治理了255家造纸、塑料颗粒、食品加工等行业的重污染企业,淘汰38条落后生产线,拒绝了80多个、投资额达150多亿元的严重污染项目。大力发展符合环保和产业政策要求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组织开展了外企入秦、知名民企入秦、央企入秦、引技引智入秦等活动,签署了与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现代服务、总部经济和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的合作项目24个,协议引进资金834亿元。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紧紧抓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这一大气污染源头,鼓励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出台了天然气调价方案,将民用天然气从每立方米3.38元降至2.38元,工业用气价格每立方米下调0.12元,降至3.28元,达到全省最低水平。目前,奥格玻璃、耀华玻璃、首钢板材等多家企业全部改用管道天然气,每天用气量达100多万立方米。积极推进汽车油改气工作,3500余辆出租车全部改用了天然气。
(二)在降尘控烟上求突破。加大重点工业企业治污力度,针对秦皇岛港煤尘污染问题,2012年5月以来,投资5394万元的煤炭堆场防风网三期工程正式启用,秦皇岛港防风网总长度达到2480米,成为抑制“煤尘”的一道屏障。2013年6月,新开河港煤炭运输业务全部关停,煤尘得到了进一步治理。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推进电力、钢铁、石化、水泥等行业的脱硫、脱硝和除尘改造。近两年全市先后对秦皇岛佰工钢铁有限公司、金海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等工业污染企业实施烟气脱硫项目62个,累计脱硫18852吨。倡导绿色健康低碳消费。在城市区推广集中供热,淘汰燃煤锅炉112台,削减燃煤量66万吨,城市集中供热率达95.7%,其中热电联网集中供热面积占到51%;加强对机动车减排治理,淘汰黄标车22200辆;大力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完成45万平方米建筑节能改造,加快推进北戴河新区国家级绿色节能示范区建设,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同步加大施工扬尘、露天烧烤、炊事餐饮、秸秆焚烧等方面的防控力度。
(三)在造林绿化上显成效。把植树造林作为防污治污的重要手段,启动了造林绿化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了河系绿化、通道绿化、村镇周围绿化、景区周围绿化、农田林网建设、经济林基地建设、荒山荒地绿化和沿海林带建设等九大工程,掀起了全民植树造林热潮。2013年,全市共投入绿化资金4.615亿元,公路绿化面积4365亩,可视范围内宜林荒山荒地绿化13395亩;完成人工造林10.07万亩,封山育林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约43.5%,位居全省第二。在植树造林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本着“生态+文化+景观”和“大气+精细”的原则,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居民小区、单位庭院绿化为依托,以公园游园、街头绿化为点缀,以海岸线、长城线、迎宾线、沿河线为重点,构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城市绿量不断扩大,建城区新增和改扩建绿地面积12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9.7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14平方米,平均每立方厘米空气负氧离子含量为7000个以上,为一般城市的10至20倍。通过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初步实现了“人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草中、花在绿中”的目标,实现了城市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有效提升,秦皇岛市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休闲旅游魅力之都等十几项桂冠。
责任编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