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都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切实提高站位,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推动工作落实。
第一,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到以政率财。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要牢固树立有“财”有“政”思维,在落实工作中做到“政”在“财”前、以“政”率“财”。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财政工作,做到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落实到财政工作全过程。财政部门要把讲政治作为第一要务,做到政治上绝对过硬、绝对可靠、绝对忠诚,始终把讲政治贯穿到各项业务工作始终,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落实到谋划财政工作重大战略、制定重大财政政策、推进重大财政工作的实践中。
第二,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兜牢民生底线。经济下行压力越大,越要重视民生。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向民生领域倾斜财力,确保民生支出只增不减。着力完善财政制度安排,大力提高财政运行效率,坚持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协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保基本、...
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都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切实提高站位,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推动工作落实。
第一,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到以政率财。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要牢固树立有“财”有“政”思维,在落实工作中做到“政”在“财”前、以“政”率“财”。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财政工作,做到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落实到财政工作全过程。财政部门要把讲政治作为第一要务,做到政治上绝对过硬、绝对可靠、绝对忠诚,始终把讲政治贯穿到各项业务工作始终,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落实到谋划财政工作重大战略、制定重大财政政策、推进重大财政工作的实践中。
第二,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兜牢民生底线。经济下行压力越大,越要重视民生。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向民生领域倾斜财力,确保民生支出只增不减。着力完善财政制度安排,大力提高财政运行效率,坚持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协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保基本、兜底线,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三,要始终树牢大局意识,坚持财政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协调联动。妥善处理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发展和民生、投入和绩效等重大关系,善于发现和把握财政发展的内在规律,统筹兼顾推动工作。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全面落实“六个稳”的要求,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决策部署,统筹运用好财政政策资金,确保中央和省里的重大决策部署在财政部门不折不扣得到落实。
第四,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切实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要用好市场无形的手和政
府有形的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把准财政部门的职能定位,做经济社会发展的“定盘星”、“催化剂”和“加速器”。把握好财政有所作为的边界和重点作为的领域,合理配置财政资源,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善于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又要把该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要善于发挥财政和金融的联动作用,综合运用奖补、贴息、竞争性分配资金、股权投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担保再担保等多种方式,发挥好财政政策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第五,要将绩效理念贯穿财政管理全过程,全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加快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切实解决一些地方和部门重预算轻执行、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以及一些领域财政资金低效无效、闲置沉淀、损失浪费等突出问题,加快建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硬约束机制,切实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第六,要切实强化底线思维,及时防范和化解财政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保持战略定力和工作定力,进一步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着力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管理,严控隐性债务,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有关规定,确保只减不增;加强债务风险监测和应对,坚决从严整治、从严问责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要着力防范财政运行风险,在不折不扣落实各项税费减免政策的同时,必须坚持依法依规组织收入,努力培育和挖掘新的收入增长点,实现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进一步增强预算法治意识,强化预算执行的程序性约束,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要着力防范“三保”等支付风险,研究建立实施“三保”支出预算安排的事前审核机制,指导督促市县妥善安排好预算支出顺序,优先保障“三保”支出资金需要。同时,切实加大对困难市县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加大向基层倾斜财力力度,增强困难市县统筹财力保“三保”的能力,确保市县财政平稳运行。
责任编辑 张蕊
图说·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


截至2018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为76.6%,低于国际通行的100%-120%的警戒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