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事业蓬勃发展,开发范围由最初的1市9县扩大到了11个市的67个县,总投资达到7.28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资金达到4.16亿元。为了管好用好这些资金,确保农业综合开发任务的完成,山西省通过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采取综合措施,创新运行机制,使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实现了由单一管理向全面管理、由粗放管理向科学管理、由人为管理向制度管理的三个转变,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统一六项流程 打造资金安全链条
一是统一资金拨借渠道。为了解决以往农发财务管理职责不明确,拨付渠道不统一,管理松散,环节较多的问题,山西省统一明确了财政、农发部门、项目建设单位的管理职责。规定财政部门作为财务和会计核算的主管部门,要及时将农发资金从财政“资金专户”拨入农业综合开发“报账专户”,对报账工作负总责,对县级报账资金进行审核、监督和检查;农发部门负责编制项目计划和概预算,承担在“报账专户”中对县级报账资金的日常核算和管理。项目建设单位组织实施项目建设,负责自筹、成本核算、设立辅助台账、汇集查对原始凭证、向农发部门报账等基础工作。由于项目建设单位不设账户,工程报账资金由县农业综合开发“报账专户”直接拨付给施工单位、商品或劳务供应者,加快了资金报账进度,避免了挤占挪用资金。
二是统一工程设计和概预算标准。多年来山西省各市、县项目计划编制、单项工程设计缺乏统一依据,设计标准、取费标准互不统一,不少地方存在着项目计划与工程预算相脱节,甚至资金虚列浪费的现象。为此,省农发办编制了《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图集》、《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预算编制规定》,在全省建立了统一、规范、科学的工程设计标准和预算标准,填补了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与预算管理的两项空白,使资金投入建立在真实、科学的基础上,同时也为报账制的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三是统一账务票据。长期以来,农业综合开发票据没有形成统一和通用的格式,给报账带来很大不便和隐患。山西省在实施县级报账制的过程中,按照通用性、规范性、真实性和关联性的原则,由省农发办统一设计并印制了“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报账一书六表六单据”,在全省统一推广使用。“一书”是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承包合同书;“六表”是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预(决)算表、用款计划表、自筹资金实物缴纳登记表、投工折资汇总表、技工工资发放表、单项工程移交表;“六单据”是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验收单、资金报账单、材料入库单、领料单、预付款收据、有偿资金借据。由于报账单据内容齐全,格式统一,并与报账流程紧密结合,相互印证,形成了统一报账的良好载体。
四是统一报账程序。按照施工组织形式的不同,省农发办规范统一了承包工程、群众自营工程两种报账流程。对于承包工程,实行确定施工单位,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和填制预算表、用款申请和审批预付、单项工程竣工验收和监理认证、建设施工单位单项工程决算、建设单位审核报账、农发办审核和办理结算、竣工工程移交等“八步法”报账流程。对于群众自营工程,同样填制预算、验收、决算、报账单进行报账。由于在报账的整个操作流程中,财政、农发部门,项目建设、施工单位,验收、监理人员,人人签字把关,步步审核查对,做到了程序严密、操作透明,违规违纪现象大幅减少,资金运行的安全系数明显提高。
五是统一会计核算。在全面实行县级报账制前,有的地方项目资金直接拨付到受益乡村,加上一些基层财会人员对农业综合开发会计业务不熟悉,出现了多处建账、多头核算,不规范操作的现象。全面推行县级报账制后,省农发办通过大规模培训,进一步统一会计核算科目,建立会计模拟套账,全面推行了会计电算化。有的地方还将自筹资金也纳入报账范围,使年度项目工程成本核算更加完整、统一。为了进一步加强会计核算工作,省农发办2004年组织编写了《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会计实务》下发各地,使全省会计核算水平得到普遍提高。2005年,又编写了《农业综合开发会计核算模拟》一书,以农业综合开发实际业务为范例和蓝本,收集并整理了相关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以仿真形式模拟会计核算过程。由于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示范性和针对性,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六是统一有偿资金管理模式。近年来,省农发办通过摸底调查和集中评审,把有偿资金重点投放到了效益好、信誉高、管理强、潜力大的地方,努力化解债务风险。通过在财政预算部门设立有偿资金专户,对有偿资金实行专户管理,统借统还。全省制定了统一的“五步法”放款程序,即用款单位申请,开发、财政共同考察,以财政供养人员担保(每人限3-5万元)或财产抵押,签订借款合同,签字拨付资金。同时制定了统一的回收程序,即县财政下达有偿资金到期催款通知书,逾期按照担保由预算部门停发工资,归还后才能恢复。由于实行了专户管理,加大了制衡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有偿资金的足额回收。
采取四项措施形成资金安全监控体系
一是对资金运行实行动态管理,解决局部和个性问题。全省有针对性地组织资金管理检查组,县级报账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和项目公示制“四制”建设工作指导组和资金管理考评组,经常巡回各项目区进行检查指导。通过深入项目区实时、实地掌握资金运行的第一手资料,使各地在财务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得到了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解决。
二是组织大型管理活动,解决全局和共性问题。为了全面提高项目和资金管理水平,省农发办创新载体,搭建平台,2003年组织了大规模的“2003项目和资金管理年”活动,从严、从细、从实提出了全面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求和考核目标。并要求各地逐层分解,逐级落实,逐项自查自纠。2004年,省农发办抽调30多名农业综合开发专家和业务骨干,按照从严要求,统一标准,量化考评的总体要求,对各市、县项目和资金管理年活动进行了全面考评验收。验收结果以省财政厅的名义在全省通报,有10个市县受到通报批评、核减资金处理,有7个市县受到通报表扬和资金奖励,使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进行了一次大练兵、大检阅,一些突出的和共性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资金管理水平有了全面提高。

三是借助外部专业力量,解决深层次隐藏问题。鉴于财务和资金管理的专业化和复杂化,以及管理加强后问题的隐藏化,省农发办先后8次委托具有较高资质和专业能力的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工程咨询评估中心,对财务和资金管理进行专项定期审查、评估、审计,从更专业和更深入的角度保障资金安全,防范资金风险。
四是依托“两项机制”,解决资金管理的公平、公开问题。农业综合开发直接服务于“三农”工作,必须接受广大农民的监督。在项目和资金公示制、项目招投标制的执行中,省农发办坚持直接指导,现场把关,规范操作,使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的来源、目标、数额有了真实和明确的了解,有了更直接的参与权和决定权。2004、2005年,全省有80多万农民签订了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自愿书,作为立项文件,参与招投标。两项制度的实施,成为表达村情民意,维护农民主体地位的一条有效途径,创造性地解决了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开、公平、公正问题,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形成了更广泛的监督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