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30 作者:宋丽萍 (作者单位: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
[大]
[中]
[小]
摘要: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状况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已走出短缺,主要商品全部转为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出现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买方市场。之所以说它有中国特色,那是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买方市场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高,科技进步较快,市场经济繁荣的情况下出现的。而我国在大部分人口刚刚解决温饱问题,而且尚有7000万城乡贫困人口的情况下也出现了买方市场,是必须认真研究对待的新课题。
一、我国买方市场的成因
(一)经济运行周期问题的积累。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历经三次大的周折,每次都要进行艰难的治理整顿,尤其新近一轮经济周期所积累的问题助推了这次买方市场的形成。1992年下半年新一轮经济启动时,作为经济参与者或主体的地方政府在利益的驱动下,所表现出的投资“饥渴”以及政府与企业联手倒逼银行信贷扩张,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出现了“投资热”、“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引进的外资和国内投资大都用于易于扩散、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和大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无度地重复建设为日后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难度。随着投资、消费双膨胀,1993年和1994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涨了14.7%和24.1%,1993年的货币投放量...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状况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已走出短缺,主要商品全部转为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出现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买方市场。之所以说它有中国特色,那是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买方市场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高,科技进步较快,市场经济繁荣的情况下出现的。而我国在大部分人口刚刚解决温饱问题,而且尚有7000万城乡贫困人口的情况下也出现了买方市场,是必须认真研究对待的新课题。
一、我国买方市场的成因
(一)经济运行周期问题的积累。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历经三次大的周折,每次都要进行艰难的治理整顿,尤其新近一轮经济周期所积累的问题助推了这次买方市场的形成。1992年下半年新一轮经济启动时,作为经济参与者或主体的地方政府在利益的驱动下,所表现出的投资“饥渴”以及政府与企业联手倒逼银行信贷扩张,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出现了“投资热”、“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引进的外资和国内投资大都用于易于扩散、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和大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无度地重复建设为日后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难度。随着投资、消费双膨胀,1993年和1994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涨了14.7%和24.1%,1993年的货币投放量较上年增长35.3%,高出GDP增长速度22.3个百分点,1994年的货币投放量又较上年增长30.3%,高于GDP增长速度21.3个百分点,年末全国市场流通中的现金达7288亿元。这是以更高速度的货币投放支撑着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面对经济过热和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中央政府坚决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遏止了使经济驶入快车道的“第一推动力”——货币超常投放的势头,到1996年GDP增长9.6%,消费物价上涨8.3%,国民经济实现了“软着陆”。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几年来蓄积的矛盾表现出来:第一,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居民收入以及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悬殊。第二,商品供应充足,扩大了人们选择的余地。第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增强了人们的社会风险意识,也强化了居民的储蓄倾向,降低了消费倾向,居民对养老、防病、教育子女等未来消费预期增强,削弱了即期需求。第四,收入预期下降。国企和政府机构改革,部分职工下岗分流,直接导致他们的家庭收入下降。这些都制约着内需的扩大和潜在消费的释放。看起来我国的经济已完成了由供给约束型向市场约束型的转变,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将持续一段时间。
(二)高增长后显现的结构矛盾。几年来的经济高增长,职工高就业,外贸高顺差掩盖了短期行为的长期危害。有专家认为:重复建设造成了大量库存、相对过剩引起了物价走低、需求不足带来了投资偏冷、增长趋缓推动了失业率升高。这些是在局部饱和下的结构性矛盾的反映,这种矛盾表现为:第一,产品结构不合理。据商业信息中心对601种主要产品的供求状况排队分析,1998年上半年供过于求的商品占25.2%,供求基本平衡的占74.2%,其中有相当部分是不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的低档次大路货,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投资类设备60%以上仍要依赖进口解决,钢的产量过剩而不锈钢的生产能力只占需求的15%,纺织行业一方面限产压锭,一方面每年要花70亿美元进口高档面料。第二,技术结构不合理。现有的产业装备能达到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只有1/3,骨干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有18%。第三,企业规模小而且分散。许多企业的生产达不到规模效益,在职工人数差不多的情况下,世界上大的汽车厂年产量是我国骨干厂的30倍。第四,产品区域雷同。“九五”期间,全国有24个省将电子列为支柱产业,有22个省把汽车列为支柱产业。至于日用家电、自行车、机械产品,甚至集装箱都是你有、我有、全都有。显而易见,我国当前的买方市场是部分行业、部分产品的结构性矛盾所形成的买方市场。
(三)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的国际环境。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其后的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出口遇到了困难,增速大幅下降。1997年以前我国的出口增长比消费和投资增长要快,也大大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80年代出口额占GNP的比重平均为6%,到1997年则达到了20.9%。从1998年第一季度开始出口增速明显下降,全年出口增长率仅为0.5%,而1997年的增长率是21%,究其原因除出口产品结构在国际市场上优势不多外,还有东南亚国家的出口产品类型与我国的趋同,这些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降低了他们出口产品的价格,使我国的出口产品居于不利地位;加之俄罗斯的政治经济仍处动荡之中,以巴西为代表的拉美国家新一轮货币贬值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在近期内出口产品结构和质量不能很快升级,国内买方市场的压力将难以缓解。
二、走出买方市场拉动经济增长
(一)政策取向由适度从紧转向有限扩张
面对结构性过剩为特征的买方市场的出现,及时调整财政货币政策,启动经济增长,政策取向只能从适度从紧转向有限扩张,其因缘于经济波动是几年来适度从紧宏观政策的负面效应,有效需求不足是适度从紧宏观政策不期而然的结果。为整顿经济秩序,1993年以来实行的适度从紧的宏观政策,取得了“软着陆”的成果。然而,连续五年的适度从紧使国内投资增速回落,加之国际环境导致的出口明显减少,国内低水平的买方市场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企业不景气,投资无方向,产品结构难升级,通货不断紧缩,物价持续走低,居民预期收入不高,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势必要信贷、国债、公共投资等手段组成合力,使政策取向由适度从紧转向有限扩张。
(二)由货币政策操作转为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
为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从1997年开始,央行在连续数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并陆续采取了取消流动资金限额管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备付金、开办企业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以及其它一系列支持经济发展的“窗口指导”性措施,实施了适度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然而,连续降息消费市场并未启动,储蓄继续增加,银行没有“惜贷”,企业也没有走出困境。为刺激需求而采取的政策措施效果不明显,一方面说明货币政策的实施受到了时滞性和传导机制缺陷的影响,另一方面更说明以货币政策为手段的金融宏观调控受到了买方市场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把有限扩张的财政政策推上前台,增加公共支出,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解决经济增长乏力,进行反周期调节是制胜之举。
(三)提高消费水平先要提高收入水平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首要因素,提高购买力的关键在于提高收入水平。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整体较低。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以养老、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在收入预期不高的情况下,居民更加慎购。松动买方市场应增加大多数处于中低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的收入。只有他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市场才会进入更高一个层次。应调整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增加工薪阶层的收入;强化税收的分配作用,加大税收力度,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以维护社会分配的公平;通过转移支付调节地区之间、消费者之间收入水平,防止差距过大,体现公平原则;尽快完善并推行社会保障制度,这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内容,否则,达不到社会公认最低生活水平的人们将无望改善生活状况,更多的人会减少即期消费,增加储蓄以自我保障。
(四)经济增长重在结构升级
产品结构升级,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同样是发展经济。前几年盲目投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产生出了一个结构扭曲的买方市场,这个市场又使生产者陷入亏损、破产的困境。一方面现有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另一方面还在批条子铺新摊子,脱销与积压并存,短缺与浪费并存。国家经委本年初公布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第一批目录涉及10个行业114个项目,到2000年完成。这是相对增加优质资产,结构升级、产品换代等产业政策的体现,也是解决目前买方市场对经济羁绊的举措。
(五)扩大内需不忘开拓农村市场
我国有75%的人口住在农村,这是个现实的大市场。然而,在1995至1997年连续三年农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的情况下,农村市场份额却在缩小,开发农村市场极具潜力。目前十几种新兴耐用品的综合普及率城镇为60%,农村仅为10%,一般家电的普及率也是10%;有些产品城镇已进入消费成熟期,农村却处于极具潜力的导入期。据测算,目前农村消费水平和城镇相比差15年!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收入差距大是限制农村消费的主要原因。要通过加大农业和乡镇企业的政策扶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投资,并避免将建设任务转为农民负担,要在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上保护农民积极性,在规范收费标准和纳税行为上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在发展小城镇过程中同时规划现代化商业设施,开拓农村市场不是老产品的倾销,要瞄准农村消费特点,改进产品设计,生产出适合农村使用的新产品。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