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抓住新一轮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机遇,立足地方资源优势,发展支柱产业,优化财源结构,培植特色财源,构建促进地方财政增收的新型财源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根据地方实际,必须坚持四个结合,在培植壮大特色财源上实现新的突破。
一、把财源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在壮大农村财源上实现新突破
农村财源是整个财源建设的基础,是县乡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几年来,湖北省保康县把农村财源建设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措施,围绕茶叶、烟叶、食用菌、畜牧、蔬菜五大产业,加快基地开发,实行一体化经营。五大产业化的骨架基本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五大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0%,乡镇财政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48.5%)。实践证明,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农村财源建设起步晚,起点低,投入不足,致使全县16个乡镇财政收入过300万元的只有1个,还有3个乡镇财政收入还未突破100万元。为了尽快改变现状,保康县的领导抓住国家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有利时机,以茶、烟、畜、菌、菜五大产业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培植龙头,完善机制,实施基地化生产、企业化管理、规...
抓住新一轮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机遇,立足地方资源优势,发展支柱产业,优化财源结构,培植特色财源,构建促进地方财政增收的新型财源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根据地方实际,必须坚持四个结合,在培植壮大特色财源上实现新的突破。
一、把财源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在壮大农村财源上实现新突破
农村财源是整个财源建设的基础,是县乡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几年来,湖北省保康县把农村财源建设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措施,围绕茶叶、烟叶、食用菌、畜牧、蔬菜五大产业,加快基地开发,实行一体化经营。五大产业化的骨架基本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五大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0%,乡镇财政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48.5%)。实践证明,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农村财源建设起步晚,起点低,投入不足,致使全县16个乡镇财政收入过300万元的只有1个,还有3个乡镇财政收入还未突破100万元。为了尽快改变现状,保康县的领导抓住国家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有利时机,以茶、烟、畜、菌、菜五大产业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培植龙头,完善机制,实施基地化生产、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营销,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突出发展重点。茶叶产业,建设南、北两条百里高香茶叶带,力争2000年茶叶总面积达到10万亩,销售收入达到5000万元,年提供税收突破800万元。烟叶产业围绕稳定政策、巩固面积、主攻单产、拓展市场,确保烟草行业年销售收入和上交税收分别达到1.5亿元和1500万元以上。畜牧产业形成年10万头商品猪和10万头仔猪的生产能力,使牲畜屠宰税实现翻番增长。食用菌产业围绕扩大规模,提高科技含量,扩大销售市场,力争袋料香菇规模达到500万筒,销售收入和税收分别达到3000万元和300万元。反季蔬菜围绕扩大面积,调整结构,精深加工,系列开发,使其逐步成为山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二是扩大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酵母”作用,粘合各类资金,集中扶持农业产业化等农村支柱财源项目建设,提高产出效益。同时放开思路,大胆把资源和基地推向市场,鼓励县内县外经营者承包、租赁或买断经营,解决现有财源建设投入不足、管理滞后的矛盾,不断增强农村财源建设生机活力。三是实施激励政策。科学制订乡镇财源建设目标:三年内培植财政收入过5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的乡镇,大力开展争创农业特产税大镇和分类晋级上台阶活动。完善“分灶吃饭”的乡镇财政体制,落实财政收入一票否决,促使农村财源不断壮大,财源效益不断提高。
二、把财源建设与搞活县属工业相结合,在振兴主体财源上实现新突破
县属工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支撑财政收入增长的主体财源。搞活县属工业,提高工业质量和效益,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财政增收的根本保证。近几年来,保康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林特、矿产、水能资源,形成了磷化、水电、森工、机械、建材、食品等六大工业体系。1997年,县属工业产值、税收分别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3.8%和财政收入的31.7%。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企业机制性和结构性的矛盾日益显现。部分县属工业企业陷入了资产闲置、负债上升、销售不畅、亏损增加的困境。尤其是作为地方固定收入的企业所得税下降更为严重,对财政收入增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把搞活县属工业,作为当前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振兴工业经济,重塑县属工业财源的主体地位。一是全面调整结构,在结构优化中培植财源。调整资本结构,打破地域封锁、条块分割、所有制界限,实行跨地区的资本营运,加速资产流动重组,激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组建磷化、水电、机械、建材集团,着力培植磷化、水电、烟草三大税收过千万元的财源台柱,形成一批税收过3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的税收大户;调整产权结构,大力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挂靠联合、租赁、兼并、拍卖等多种形式,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使老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调整产品结构,以磷化工精细产品,双烯等医药终端产品、轻型车零部件、新型建筑材料、矿泉水、白酒等骨干产品为龙头,实施品牌战略,开发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拳头产品,从而为主体财源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二是狠抓扭亏增盈,在效益提高中培植财源。分税制把流转税的大头上划中央,把与企业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的所得税作为固定收入留归地方,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优化发展思路,走速度与效益同步、外延与内涵并举的效益财源之路,以成本、资金、财务为核心,强化企业管理,开展节能降耗,深挖内部潜力;采取灵活方式,引入市场机制,扩大市场销售,加速货款回笼;建立健全扭亏增盈责任制,切实把财政收入增长建立在经济发展和效益提高的基础之上。三是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在后劲涵养中培植财源。一方面,围绕优势产业、优势项目、优势产品和现有设备扩能达产抓技改。另一方面,要抓住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东部沿海地区资本向中西内陆地区转移等有利机遇,争取一批建设项目进入国家、省、市计划,争取配套资金投入。
三、把财源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在培植后续财源上实现新突破

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今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要确立个体私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推动个体私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不断提高个体私营经济的贡献水平。在发展途径上,要坚持“四个转移”,即向资源开发转移,鼓励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开发林特、矿产、水能、旅游资源,发展以古桩腊梅、野生牡丹和红豆杉为重点的花卉产业;向农业产业化转移,把个体私营经济的灵活机制根植于茶、烟、畜、菌、菜五大产业的各环节,鼓励个体私营经济规模开发荒山、草场,承包或买断基地,兴建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发展壮大;向企业改制转移,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租赁、兼并、承包、买断国有、集体企业产权,走共同发展之路;向基础设施建设转移,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兴建道路、市场等基础设施项目,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在发展方式上,要推行“三种模式”,即实行开放式发展,敞开山门,利用优势资源引进一批;实行联合式发展,采取内外联合,股份联合,公私联合,扶强并弱壮大一批;实行滚动式发展,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原始资本积累,滚动壮大,培植大户带动一批。在资金扶持上,利用“五种渠道”,即扩大财政信贷投入,吸引社会投入,引进县外投入,增强自我投入,用活现有投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突破性发展,使其逐步成为县乡财政增收的“顶梁柱”。
四、把财源建设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在建立新兴财源上实现新突破
旅游产业投资少,回报快,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是山区经济发展中极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也是促进地方财政增收的新兴财源。保康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尤其是以野生牡丹、蜡梅为代表的珍稀植物资源,以温泉为代表的地热资源,以南河、五道峡为代表的自然风光等,开发潜力很大,开发价值很高,开发前景广阔。立足资源,突出特色,整体规划,加快开发,推动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税收比重。围绕建设“旅游热县”,走好五条开发路子:坚持多层开发,引导多种经济成份、各个行业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经营;坚持开放开发,制定政策,创造条件,广泛招商引资,以开放促开发,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坚持倾斜开发,新办旅游企业、旅游项目,免收或从低征收各种税费,加大旅游业的资金投入,抓好旅游网点和配套设施建设,培训专业人才,加强旅游宣传,扩大知名度,增强吸引能力;坚持灵活开发,鼓励各种经济组织采取买断、租赁、联合等灵活形式开发旅游资源;坚持保护开发,强化旅游区的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和行业管理,创造安全、规范、宽松的旅游环境。力争到2000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入5000万元,创造财政收入500万元以上,逐步把旅游业培植成为支柱产业和重要财源。
(作者系湖北省保康县常务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