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潜江,映入眼帘的是园中有城、城中有园的生态城市格局,让人驻足留首,流连忘返,可谁也不会想到过去她曾是湖北省有名的“水袋子”、“穷窝子”、“血吸虫窝子”。自1988年撤县建市以来,城市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1993年11月被国家7部委评选为全国明星县市;1993年以来,连续5年进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市”行列;1997年,省委、省政府授予潜江“小康县市”称号。市委书记张卫东感慨地说:“潜江能取得这些成绩,主要是狠抓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城市每一条公路的延伸无不以财政作为前进的重心,每一盏路灯无不折射出财政部门的智慧之光,每一滴自来水无不流淌着财政工作者的汗水”。
城建投资,财政唱主角
1988年,新组建成立的潜江市委、市政府决定以老城区园林为依托,以30里化工长廊为主干线,以广华、泽口两个新城区为支点兴建品字形的园林式生态城市。如此规模的城市建设目标,要在短短的几年内实现,需要的巨额资金从何而来?市委、市政府决定充分运用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较好地发挥财政信用的主渠道作用,推动城市建设的发展,用完善的城市功能推动经济的发展。据此,自1988年以来,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达25亿元,其中财政直接筹措的资金超过5亿元。
交通方面,投资3.7亿元,新建改造公路850公里,使全市公路里程达1470公里,最偏远的乡镇上宜黄高速公路也只需40分钟,改变了建市前公路标准低、乡村不通公路的落后状况。依傍汉江的泽口、红旗码头,依傍总干渠的张金码头港口年吞吐能力由1987年的50万吨上升到300万吨。投资6000万元对城区主次干道及其配套工程进行了新建和改造,新建道路总面积24万平方米,使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由1987年的5.2平方米增加到11.3平方米,人行道铺装率达到90%;修建下水道20多公里,使城区下水道配套率达到每平方公里5.6公里;投资3340万元兴建的东荆河三桥、广泽大道把园林(老城区)、广华、泽口三个城区连结成有机整体。
水电方面,投资2400万元,新建和完善了水厂3.5万吨/日供水工程,完成35KV供电配套工程,输水能力8万吨/日的输水管道工程,日供能力2万吨的第二水厂等,使城区供水能力由1987年的3万吨/日上升到10万吨/日,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此外,还有完全由企业投资10.9亿元兴建的幸福220KV输变电站和15万千瓦的幸福电厂等。
城市公交方面,通过财政补贴、拍卖路牌冠名权等形式,筹措资金1.1亿元,发展公交线路8条,建公汽站点150个,新建候车棚60个,营运里程达50多公里。
邮电通讯方面,投资1.8亿元,新增交换机7.9万门,总容量达到9.2万门;长话线路达到1800条,农话光缆350公里,数模移动电话机站11个共406个信道,无线寻呼机站3个共4个频点。开通了彩色会议电视系统和“江汉热线”潜江信息港,成立了联合国信息技术促进系统业务部。
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这只是一个城市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得有形象。为突出“水乡园林”特色,1994年投资300万元,新建日处理100多吨的垃圾处理场,目前正在兴建垃圾中转站,推行垃圾袋装化;1995年投资500多万元,对园林城区“南门河”进行彻底整治,将昔日的臭水坑,变成了今天的城中游园;1996年投资600万元,用于路灯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一批街心花园、公共绿地、街道绿岛、城市绿带、庭院绿园等多层次的园林绿化体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4.5%,绿地率32%。
让每一分钱发挥效益,财政责无旁贷
城市建设涉及到财政、建设、交通、邮电等各个部门,关系理不顺,各自的职责不明确,工作就很难开展,管理容易出漏洞。1988年建市伊始,市政府明确要求财政部门在管理上负责资金到位、工程预决算编制和审查以及资金跟踪问效等工作。项目部门负责项目具体实施工作,包括项目设计、质量监督、工程人员管理等工作,项目业主由财政、招投标办、项目建设单位共同确定。
在具体工作中,财政部门坚持“三制”,把好“三关”,加强项目质量监督与城建资金的管理。“三制”,即项目法人负责制、质量监理制、招标投标制,“三关”即预算关、资金拨付关、决算审批关。1997年的17个城建项目,财政部门通过预算审减140万元,约占财政性投资的10%,审减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项目2个;通过决算审减资金320万元,节约资金全部用于辅助工程建设。在加强财政性建设资金管理的同时,财政部门还对其它投资项目进行审计。1994年以来,共审计50万元以上项目34个,查处违纪金额1380万元,查处违纪责任人员14人,其中科局级以上干部6人,并移交纪检、司法部门处理。有效的财政监督,不仅优化了投资结构,提高了投资效益,保证了工程质量,而且净化了社会环境,树立了潜江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形象。
“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财政日子才好过
1998年9月22日,台湾彩虹农业开发集团与潜江市政府首次达成的4个合作项目签约,项目总投资达6400多万元,全部为外方独资经营。这仅仅是近两年来潜江市招商引资成功一例。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潜江市致力于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风尚良好、生活方便的城市硬环境。在泽口经济技术开发区辟出2000亩荒滩、盐碱地作为外商投资园区;通过实施居民小区工程,腾出繁华地段开辟专业市场,先后兴建了投资6000万元的江汉大市场、2000万元的建材装饰市场、500万元的龙湾水产品市场、700万元的老新畜禽市场等等。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各职能部门普遍实行了社会服务承诺制,创造优良的投资软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得海内外客商纷至沓来。全市共引进项目297个,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33个,协议引进资金19.8亿元,到位资金3.64亿元。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城市环境,带动潜江经济快速发展,也使潜江财政有了稳固可靠的收入来源。到目前,全市企业改制面达70%,盘活存量资产3.86亿元。如今,幸福、环保、制药、园林青等大集团的组建,已带活了全市76家企业。自营出口企业已达17家。改制的企业生产经营秩序井然,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97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40.8亿元,实现利税3.2亿元。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172亿元,实现利税3.1亿元。个体私营经济也向高水平、大规模方向发展。到目前,个体经营户达32921户,从业人员59418人,注册资金25541万元;私营企业670家,从业人员21877人,注册资金36215万元。1997年个体私营经济上缴税收2444万元,占全市工商税收总额的12%。
建市以来,潜江市财政收入每年以两位数增幅增长,1997年实现3.28亿元,按同口径比,是1987年的4.7倍。建市以来的10年,潜江市财政年年实现收支平衡,确保了工资发放和各项增资政策的兑现,并且能够每年在预算内安排1500—2000万元用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局长邓绍海深有感触地说:“没有财政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潜江市;反过来,没有强劲的基础设施作保障,就没有经济的飞跃发展,也不会有今天的潜江财政”。
财政支持城市建设没有休止符,只有栽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