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山——湖北通城县程风乡的一个古老的山村,不知道是哪朝哪代,李姓的祖先开始在这海拔800米的高山上筑“巢”。全村现有133户人家老少744口,人均只有不足三分地。1985年以前还是“吃粮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可今天却创造出人平年纯收入3071元、全村每年向国家贡献利税7万元的奇迹。
“老脑筋”先开窍
季山人发家靠的是一件“拳头产品”:沙发。不怕苦不怕累的季山人,让自己做出来的沙发骄傲地摆在大半个湖南的城市和乡村,摆在武汉、广州、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的客厅和会议室里,足以证明季山人脑瓜子活,用时髦的话说是市场观念强。殊不知,1987年,第一个“吃螃蟹”、闯市场的季山人,却是当年已经58岁的老汉李正球。
1987年,当他听在武汉做裁缝的侄儿说,做沙发能多赚钱的时候,立即随侄儿去学习做沙发的手艺。学得技术后,李正球在邻近的蒲圻市开辟了第一块“根据地”。一次,李老汉到离蒲圻不远的长沙进料,偶尔与湖南望城的一个陌生农民攀谈时得知,望城的农民非常想做沙发,苦于没有上门做沙发的木匠。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李老汉要求望城的农民朋友留下地址。回来后与儿子商量,决心要闯一闯望城。尽管儿子不赞成,但看准了事不回头的李老汉没有听儿子的“规劝”,还是带着侄儿去了望城。事实证明,望城的农民没有骗他,他在那里的生意做得很红火。为了事业的发展,后来他又去了岳阳、韶山……生意越来越好,腰包越来越鼓。
李老汉思想开明,致富不忘乡亲。在他的带领下,一大帮年轻的季山人,走出山村去闯致富之路。
不要工资偏要“官”
季山现任村长李质彬,是村里少有的读过高中的人。他个子不高,也看不出强壮,外表和名字一样,看起来文质彬彬。
1990年,李质彬辞去了不怎么景气的乡塑料厂的厂长职务,回到让他牵挂让他忧的家乡季山村。也许是穷得太久了,穷得太狠了,原来的那几个村组干部个个垂头丧气。对此,李质彬颇有些悲壮色彩的责任感,他心里想,这样的精神状态怎么能带乡亲们“奔小康”?
一次在村民大会上,李质彬挺身而出,表示自己愿意当头带大家奔前景的愿望。这个文化人的热情,点燃了父老乡亲们冰凉已久的心,随之大家报之以响亮的掌声。
标题图:小楼衬托出季山人的心胸,就象背后的青山那样高大。

那一年的村长选举,李质彬虽以绝对的优势得到了选票,但并没有得到村长的职位,因为他不是乡领导议定的那个人。接着乡领导又在季山组织一次选举,然而执拗的村民们还是把选票投给了自己爱戴的李质彬。但乡领导仍置村里群众意见于不顾,决定进行第三次选举,结果当选的还是他。乡领导仍借故不予任命。
李质彬对此大惑不解,于是一状告到当时的咸宁地委书记徐晓春案前讨个说法。徐书记非常重视,派人到通城调查后,当即指示:要维护村民的选举权利。李质彬终于当上了村长。
李质彬上任后坚持不领工资,同时在组成新的村领导班子之后,他还建议副村长、各小组长三年之内不领工资,把该发给大家的这笔钱和村里原有的那部分少得可怜的村级积累资金捆在一起,作为贷款发放给那些想外出打工,又缺少路费和投入的乡亲们……
父老乡亲的眼光没有错,这个要官当而又不把个人的腰包看得那么重的人,正是他们苦苦等待的人。
不洋不土的“经济理事会”
“经济理事会”是李质彬和村委会的杰作。
李质彬上任时,李正球已经靠做沙发发了家致了富,盖起了山村第一幢楼房。这座高耸的新式房子,象一堆燃烧的大火,烤得世代深居简出的村民们寝食不安:李正球老汉靠外出打工居然盖起了洋房子,看来山外的世界大、养人。于是收拾行李,心里痒痒的想走。但没出门大家就发了呆:外出打工,口袋空空,路费呢?出了山,东南西北朝哪个方向走?李正球有手艺,我们出去凭啥吃饭?
乡亲们心里的急火,让李质彬感到高兴,但大家的愁眉,也压在李质彬的心里。他找到李正球,找了所有的村干部商量,大家都说问题没法解决。李质彬却提出外出打工,要一带一;没有路费和开业资金,村里给借;成立一个经济理事会,专门办这事。
于是,中国最简单的一个“理事会”就产生了,正式任命致富能人李正球为董事长,李质彬为副董事长。这种务实的人事安排,恐怕也出乎许多山外人的意料。
季山村经济理事会规定:有手艺的人(包括董事长李正球)外出打工,必须带一名以上的新手;外出打工者,可以向理事会申请无息贷款400元,但必须在三个月后学成手艺回乡还清。同时,再出门打工,原贷款人必须带一名以上新手,否则,村里不予开具证明,因为当时身份证尚末普及到这个角落,没有村里出具的证明,外出的人无法“开展工作”。
毫无疑问,经济理事会解了村民外出打工的燃眉之急,一带一更激励了大家外出的信心,也提高了村民们致富的积极性。一带一、二带四、四带八,季山村380名劳力,300余人就这样一个一个地被“赶”出了山,不久寄回的是雪片般的汇款单……
村民私营的卫星电视差转站
季山农民富了,自行车、摩托车、电视机等等从前想都没想到的生活用品,一件一件地飞上了山。
骑车有路,看电视却没有“戏”。打开开关,除了一个通城县台,一个邻县的崇阳台,再换频道,就是雪花花一片。
县、乡广播站还没有经济能力把差转站伸展到这地理条件太差的小山村,而村里呢,虽说农民富了,但由于村里从不向村民们乱摊一分钱,又动用积累并贷款盖了一座小学教学楼,山林又是坚持计划砍伐,村集体已有不少负债,更别谈再投资建卫星电视转播站了。
李质彬灵活的思维这时又派上了用场:报纸上常提到的民营,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想,如果村里鼓励鼓励,让村民办,谁投资,谁受益,怎么样?
今天,大山上一座漂亮楼房的房顶上竖起的锅形银灰色电视接收器,已成为新闻记者们在季山摄影的一个焦点。而这座楼房和这台电视接收器的主人,却是季山村一个普通村民。
夜宿季山,走访几个村民家,不同的电视画面,正传播着来自祖国各地的信息,中央台、贵州卫视、湖南卫视、云南卫视、本地地方台等等。尽管由于多种原因,季山的电视接收条件还不能与城里相比,但想到这是农民自办的卫星电视转播时,除了产生不少欣羡的联想外,我们的心里更多的是无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