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3 作者:财政部
[大]
[中]
[小]
摘要:
敬爱的小平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财政部的同志们特别是跟小平同志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回忆起小平同志在1953年任财政部长时的音容笑貌,更加怀念小平同志。
一、胸怀全局,指挥若定,风范永存
开国之初,百废待兴,如何建设襁褓中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同志等开天辟地的一代伟人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
1953年是我国“一五”计划的第一年。当时,在建国后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开始进入经济建设的新时期。广大干部和群众对经济建设的热情极高,各项建设事业起步很快。由于当时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过于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反映在财政方面,就是在编制1953年国家预算时,扩大了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不适当地把历年结余30亿元列入预算,铺大了预算底子,出现了预算支出的膨胀。在预算执行中,1月份就出现了赤字,3月底就把总预备费花光了。到7月份,赤字累计达20.9亿元。财政出现赤字后,不得不动用上年结余,向银行提款,造成银行信贷资金紧张,银行被迫压缩商业部门的贷款,商业部门为还贷款,纷纷压缩库存,减少收购,造成了商品匮乏和商品流通的混乱,使刚刚起步的经济建设遇到了困难。这一年,中共中央决定政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同志...
敬爱的小平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财政部的同志们特别是跟小平同志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回忆起小平同志在1953年任财政部长时的音容笑貌,更加怀念小平同志。
一、胸怀全局,指挥若定,风范永存
开国之初,百废待兴,如何建设襁褓中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同志等开天辟地的一代伟人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
1953年是我国“一五”计划的第一年。当时,在建国后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开始进入经济建设的新时期。广大干部和群众对经济建设的热情极高,各项建设事业起步很快。由于当时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过于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反映在财政方面,就是在编制1953年国家预算时,扩大了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不适当地把历年结余30亿元列入预算,铺大了预算底子,出现了预算支出的膨胀。在预算执行中,1月份就出现了赤字,3月底就把总预备费花光了。到7月份,赤字累计达20.9亿元。财政出现赤字后,不得不动用上年结余,向银行提款,造成银行信贷资金紧张,银行被迫压缩商业部门的贷款,商业部门为还贷款,纷纷压缩库存,减少收购,造成了商品匮乏和商品流通的混乱,使刚刚起步的经济建设遇到了困难。这一年,中共中央决定政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同志兼任财政部长。
小平同志到任后,与广大干部一道,深入调查研究,找到了财政预算安排失误原因,总结了经验教训,指出:“由于经验不足和对苏联的经验研究体会不够,没有结合国家信贷计划,没有考虑到财政方面的季度差额周转资金,而把上年结余,全部列入预算,并且作了当年的投资,这样编制预算的结果,不但使我们经常处于信贷资金不足和财政后备力量缺乏的状态,而且在某些方面的投资上,助长了脱离实际的盲目冒进倾向。”随后,他立即采取切实措施,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平衡国家预算的紧急通知》,保证中央提出的财政收支平衡,消除财政赤字目标的落实。在财政部门全体干部共同努力和有关部门配合之下,1953年财政收入超收19.42亿元,支出节约13.38亿元,不仅原计划要动用的上年结余没有动用,而且本年收支相抵还结余2.74亿元,扭转了年初的被动局面。
小平同志在财政部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的全局意识、敏锐思维、求实精神和干练的工作作风深深地印在我们心中。他的崇高品格与风范至今历历在目,每每回忆起来都使我们肃然起敬。
小平同志目光远大,胸怀大局。他考虑问题、处理工作总是从党的全局出发,事事顾全大局,服从大局。他兼任财政部长时,也总是要求财政工作者要有大局观念,多次明确指出财政工作不能“有财无政”,“财政工作涉及全国广大人民及党的政策,是最大的政治工作之一”,“财政工作处理得不恰当是会影响党的政策的,如果不把工作按党的政策来办就一定要犯错误。”在1954年全国财政厅局长会议上,他强调财政工作“必须服从总路线,即必须保证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实现”,“财政部门要看到大事,要有战略观念”。同时,他要求地方财政工作要有全局观念,在处理“全体和局部、中央和地方、集中统一和因地制宜”的关系上,“一定要以中央、全体、集中统一作主导”,“防止发生局部不照顾全体和中央的现象”。小平同志长于分析,观察问题敏锐、深刻,思考缜密周到,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他的意见总是高屋建瓴,切中要害,对推动全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针对当时财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央与地方、条条与块块等诸方面关系,提出了财政工作的六条方针,这六条方针有紧有松,有严有宽,既照顾了局部、地方利益,又坚持以中央、全体、集中统一为主导的精神,很好地调动了各方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使1954年成为建国以后的5年中财政日子最好过的一年。
小平同志尊重实践,实事求是。他每次听汇报,总是要求反映情况真实、确切;数字明白、清楚,反对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他告诫财政部的干部要多下基层了解情况,多做调查研究,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财政政策。他说:“不懂得我们国家的情况很复杂,不吸收新鲜事物,光靠我们十几年的工作经验是不行的,就是几十年、一百年的工作经验也是不行的。”
小平同志举重若轻,处事干练。他提倡讲短话,写短文,开短会,主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他自己讲话从来就是言简意赅,从不长篇大论。他具有抓全局、抓大事的领导才能,善于发挥领导班子的集体作用,敢于放手让同志们开展工作,从不作过多干预。财政部的一些干部要求他多到财政部来,他说:“我看我还是多办一些大事情好,我考虑我坐冷板凳要比我完全坐热板凳好些,我坐冷板凳,几位副部长坐热板凳,冷热板凳结合起来,就比较全面。如果我坐在财政部,就可能妨碍几位副部长的工作。”
小平同志坚持原则,权责明确。他要求同志们要认真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他说:人家批评我们财政部,如果批评对了,我们就接受。如果批评得不对,我们就要及时作解释。在一次部办公会议上,他还与财政部的几位副部长约法三章:我到财政部工作,决策方面主要靠你们反映情况。如果你们反映的情况对了,我决策错了,这个责任我负;如果你们反映的情况错了,我根据你们反映的情况作了错误的决策,这个错误你们负责。
小平同志关心干部,爱护干部。他非常平易近人,对下属十分关心,当了解到下级有困难时,便及时给予帮助,发现有问题时,便及时作出明确的指示予以纠正。当时财政部的一位副部长,在1953年的夏季财经会议上受到了批评,情绪有些消沉。小平同志到财政部后,看出了这个问题,他语重心长地对这位副部长说:“我看你受到了批评以后,好像有些消极,抬不起头来,这可要不得,要挺起腰来,继续做工作,不能垂头丧气,一消极就不好了。”小平同志这一番勉励的话使这位副部长很受感动,也很受鼓舞,对此,他至今难以忘怀。
二、为财政工作指明方向,确立方针,功彪史册
小平同志兼任财政部长期间,对财政工作和财经理论有过一些重要论述。如阐明财政工作的地位、财政工作的方针及理财思想等等,他从全局观察财政,从财政观察全局、高屋建瓴,从战略高度,较好地处理了财政与经济的关系。他分析问题的基本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普遍意义。
(一)确定财政管理的基本方针
针对1953年出现的问题和财政收支工作的特点,以及财政通过财力分配形成的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为了巩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已经取得的成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1954年小平同志提出了财政工作的六条方针:(一)预算归口管理;(二)支出包干使用;(三)自留预备费,结余留用不上缴;(四)控制人员编制;(五)动用总预备费须经中央批准;(六)加强财政监察。他指出:“六条方针有一个重大的政治目的,就是要把国家财政放在经常的、稳固的、可靠的基础上。”这六条方针实际上是对当时财政体制的改革与规范,也是当时颇具针对性的财政政策。归口管理和支出包干等,强化了财政管理和实现调控作用,确保了财政发展的大方向。自留预备费、控制人员编制、加强财政监察等,防止了支出的膨胀,保障了财政收支的平衡。节余自留,较好地调动了地方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奠定了“一五”时期财政快速发展的基础。六条方针实施的结果,1954年、1955年连续两年做到了财政收支平衡,且有相当的结余,增强了国家财政的后备力量,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建设。
(二)明确财政部门是集中体现国家政策的一个综合部门
小平同志在工作中,注重把握事物本质。他上任伊始,首先要求广大财政干部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财政的地位与性质。他指出:“财政部门是集中体现国家政策的一个综合部门”。这是小平同志根据他对财政的理解和建国以来财政工作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对财政性质和地位的高度概括。在建国初期,国家财政的首要目标就是巩固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所以小平同志强调财政工作一定要有财有政,切不可“有财无政”。他告诫大家,要懂得数字里有政治,数字要体现政策,决定数字就是决定政策,“数目字内包括轻重缓急,哪个项目该办,哪个项目不该办,这是一个政治性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财政工作是事关全局的,是具有战略性的。“只要把战略形势讲清楚,问题就好办了。”小平同志的这些关于财政地位与性质的精辟论述,成为新中国编制预算、做好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
(三)要求国家财政必须服从、服务于党在各个时期的总路线
1954年小平同志在全国财政厅局长会议上指出,财政工作“必须服从总路线,即必须保证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实现。”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基本职能和主体任务。财政作为国家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必须保证党的总路线的实现。小平同志强调指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要建立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主体是国家工业化,两翼是两个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财政工作就要保证国家工业化和两翼改造所需的资金。如何保证呢?一是增加收入,二是节约支出。收入方面凡应收者都应收足;支出方面凡能节约者都应节约。”由于财政部门在工作中坚持了一手抓增加收入,一手抓节约支出,保证了建设资金的供应。“一五”时期我国成功地进行了大规模的骨干企业、工业基地和基础产业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财政工作要有全局观念,要从实际出发
小平同志要求财政部门要掌握两大观点,一是要有全局观念,二是要从实际出发。“照顾全局,从实际出发,这两个观点缺一不可。”这是小平同志从哲学的高度,对财政与经济、集中与分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精辟概括。
关于照顾全局。小平同志指出,建国以来,我们财政工作出了一些问题,就是因为“常常没有从大的方面出发,没有把战略问题交代清楚”。小平同志还指出,全体和局部、中央和地方、集中统一和因地制宜,以什么为主导呢?“如果把局部、地方、因地制宜作主导,那就是要犯原则错误。一定要以中央、全体、集中统一作主导。”“如果两者之间发生矛盾,地方应服从中央,局部应服从全体,因地制宜应服从集中统一。不如此,就会发生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和山头主义。”
在强调照顾全局的前提下,小平同志又强调从实际出发,财政为经济服务并从发展经济中来开辟财源。要多了解实际情况,多下去调查研究,以利于把问题分析得深刻,全面,防止与克服单纯财政观点。
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既是财政工作的准则,也是处理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原则,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特别是当我们回首经济建设的历程时,更感到它的精辟和正确。自80年代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实施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即中央财政集中度低下,财政困难加剧等等,影响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没有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关系造成的。所以,在新形势下,树立全局观念,实事求是地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十分重要。
(五)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可靠的基础之上
小平同志在他的大量论著中,一贯强调和关注国家财政的稳固。1954年,小平同志针对国家财政出现的一些不稳定现象指出,“要把国家财政放在经常的、稳固的、可靠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做到这一点。这不光是要财政部来做,要靠大家来做。”
财政是国家财力分配的枢纽和主渠道,国家财政的能力与状况如何,对于国家职能的正常履行,对于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对于宏观和微观经济的有序运行,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今天看来,小平同志关于稳固财政的思想有着非常深刻的含义;首先,稳固、可靠的财政是维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一旦出现问题时,不至于“束手无策”,陷入困境,就是“立国的政策应放在有力量应付外侮和应付万一”,在发生严重灾荒,或其他意外事故时,也不至于“弄得大家哇哇叫”,陷入被动的境地。其次,稳固、可靠的财政是加快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财政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要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动员、积聚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资源、为增强本国的经济技术实力和综合国力而长期奋斗。国家财政的基本职能就是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为社会的进步与稳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与之相适应的公共投资环境或社会外部条件。很明显,没有一个稳固可靠的财政,是难以想象的。第三,稳固可靠的财政,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与作用。但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经济体制和经济条件下,才能得以有效发挥。其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必须要有与国家宏观调控相适应、相匹配的政府财力,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财力后盾。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史证明,随着国家财力增强而使其宏观调控功能日益强化,已成为规律性趋势。所以,保持国家财政持续发展和稳固,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问题。
三、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努力振兴国家财政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在财政工作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研究处理经济和财政问题,不断开拓财政工作的新局面;就必须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特征,不断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政体制和政策形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分析和判断财政问题,要善于从财政观察全局,从全局观察财政,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研究和把握财政问题,从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联系中,分析中国的经济和财政问题。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财税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财政工作也发生了很多积极变化,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税管理体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政收支的不稳定性较强,财政收支矛盾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需要在财力安排中瞻前顾后,留有余地,需要用有限的财力,解决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目前,财力分散与收入分配不均衡并存,需要逐步调整分配结构,逐步实现均衡分配。同时,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逐步健全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强化财政职能,逐步规范各项财政管理制度。要妥善处理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政工作面临的各种问题,逐步建立起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
财政改革和财政工作的成败,事关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事关“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实现。因此,十五大提出要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并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是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落实这一要求,关键在于深化财税改革,健全财政职能,加强财政管理。经过几年努力,争取把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把中央本级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60%左右,并保持相对稳定。
二是要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收支结构。要合理调整税收政策,改进和完善税收制度,使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适应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同时,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精简机构、压缩冗员的基础上,凡是应当由企业和社会承担的支出,财政不再列支;凡是应由政府承担的支出,也要明确范围,制定标准,严格控制,节约使用。
三是要更新理财观念,做到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效,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是振兴国家财政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宏观环境的重要条件,也是小平同志生前对财政工作的一再嘱托。我们必须努力增收节支,大力减少和基本消除财政赤字,努力控制债务规模,逐步建立财政后备制度。
为了达到以上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纲领,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注意把改革的规范化要求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好各方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要注意用改革的思路研究处理经济和财政问题,坚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手段,积累实践经验,逐步建立良好的政策传导机制。要注意把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规范各项管理工作,要关心群众,依靠群众,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加强财税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政治业务素质。
我们坚信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决贯彻十五大精神,就一定能振兴国家财政,把国家财政建立在经常的、稳固的、可靠的基础上,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财政保证和支持。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