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3 作者:韩连贵 (作者单位: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
[大]
[中]
[小]
摘要:
在去年下半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陈俊生国务委员提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粮棉油肉糖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要达到一个新水平,要全部建成高标准的稳产、高产农田,开发项目区的生态农业建设要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农民收入要明显高于非项目区,要把开发项目区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根据这一要求,今后全国农业综合开发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坚持农业综合开发“双增”目标。农业综合开发的“双增”目标,即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二者必须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但是,有少数项目区出现了轻视粮食生产,偏重发展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的倾向。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扶持粮棉等农产品生产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必须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适当开垦宜农荒地,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要目标。这一点在粮棉供应紧张时要坚持,在粮棉丰收后仍要坚持。要实现农业综合开发既增产又增收的良性循环,必须切实增加农民群众的实际收入,不仅要抓好农产品增产,还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高附加值、高商品率的产业和产品。到本世纪末,力争项目区农...
在去年下半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陈俊生国务委员提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粮棉油肉糖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要达到一个新水平,要全部建成高标准的稳产、高产农田,开发项目区的生态农业建设要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农民收入要明显高于非项目区,要把开发项目区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根据这一要求,今后全国农业综合开发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坚持农业综合开发“双增”目标。农业综合开发的“双增”目标,即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二者必须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但是,有少数项目区出现了轻视粮食生产,偏重发展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的倾向。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扶持粮棉等农产品生产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必须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适当开垦宜农荒地,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要目标。这一点在粮棉供应紧张时要坚持,在粮棉丰收后仍要坚持。要实现农业综合开发既增产又增收的良性循环,必须切实增加农民群众的实际收入,不仅要抓好农产品增产,还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高附加值、高商品率的产业和产品。到本世纪末,力争项目区农民群众人均纯收入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平均比非项目区高250元以上,使项目区农民群众实现增收,对国家多提供粮棉等农产品。
(二)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治理力度。“贵在综合”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优势所在。从当前实际情况看,这一点做得还不够,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和科技等各类措施用力不平衡,投资结构不合理,从而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工程建设标准。农业综合开发重点要放在综合治理上。具体地说:一是落实综合治理措施,二是提高综合治理标准,三是增加综合治理投入,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管护,五是提高综合治理效益。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这个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效益高不高。
(三)要落实农业综合开发各项配套资金。10年来,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农发行专项贷款和自筹资金的比例为100∶88∶64∶96,没有按照四家等比例配套的要求。有一些省(区)配套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有的省(区)财政没有配套资金,有的省(区)财政虽有配套资金,但没有用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上。有些省(区)对农业发展银行总行安排的专项贷款因没有经济实体无法配套落实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上去。也有些省(区)在组织动员农民群众自筹资金搞开发问题上心有余悸,至今未足额落实农民群众自筹资金,直接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任务。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施,需要物质、科技和劳动力综合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投入大部分要通过资金投入来加以实现。因此,资金是农业综合开发任务完成的前提和保证,必须做到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投入。中央财政资金要逐年有所增加;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要及时足额到位;各级农发行对中央每年安排的专项贷款要切实做到有指标、有资金、按比例;进一步调动农村集体和农民群众自筹资金搞开发的积极性。保证自筹资金占到项目总投资的四分之一以上,加投物投劳折资,农民群众的投入要占到土地治理投入的一半以上。
今后,凡是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贷款不能足额及时到位、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开发积极性不高的地区,国家就不再增加开发任务和投资,并减少原有投资规模。
(四)要完善和落实农业综合开发方针政策。十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现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方针政策执行情况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也应该看到,有的地方对有关政策不传达、不宣传,有的地方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打折扣”,不能把国家扶持农业综合开发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农业综合开发将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政策要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贯彻落实好,并力争出台一些新的政策。凡是“八五”期间实行的政策,“九五”期间都稳定不变。
(五)要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农业综合开发上台阶、上水平,关键在于科技。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必须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在农业科技革命中带了好头。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项目区的科学规划不够,布局不够合理;比较重视水利等硬件设施建设,不重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水平;采用常规农业措施较多,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科技措施推广不够。农业综合开发要率先在农业生产中贯彻科技兴农的战略方针,转变增长方式,走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发展道路,使科技在项目区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由目前的45%提高到55%以上,并成为高新技术的示范区,适用技术的普及区。
(六)要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区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农业综合开发的职责。保证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群众增产增收,是农业综合开发义不容辞的任务。从目前全国情况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增产增收还没有真正走上良性循环轨道,这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是不适应的。要在全国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根据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将农产品的产加销环节联结起来,逐步形成综合效益较高的产业体系,不断深化农村“龙型”经济。
(七)要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目前,经国家立项的1310个县和270个国有农牧场,应当说,这个开发的范围已经很大了。从1995年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提出,要逐年缩小农业综合开发范围,减少开发县数,集中力量成片开发,提高项目工程标准。可是,各省(区)农业综合开发范围仍在扩大,开发县数仍在增加。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开发区域和项目零星分散的问题,也暴露出各省(区)平均分摊项目、“人情”照顾项目的倾向。为此,今后,凡是开发范围广、摊子铺得大的省(区),应从严控制,减少开发县数;开发相对集中的省(区),也不再增加开发县数;国家要选择那些土地资源丰富、集中连片、水源有保障、排水有出路、增产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项目区进行开发。各省(区)在项目安排上,要坚持相对集中连片,按项目区开发,注重规模效益,防止分散化。平原项目区规模每年至少保证在2万亩以上,尽量达到数万亩或十几万亩,丘陵项目区规模每年也不能少于1万亩。
(八)要建立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机制。目前全国还没有打破地区间中央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分配的“基数化”,依靠政府组织农民群众搞开发为主,社会力量参与不够,项目区对国家投入的依赖性较大、自我发展的机制还没有形成。为使农业综合开发充满活力,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建立健全择优立项的竞争机制、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
——要改变按行政区平均分配投资的办法,今后凡是要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必须要在全国或全省范围内竞争招标,选择水土资源好、资金配套能力强,综合效益高的项目投资。
——要重点把好立项关和验收关。对水土资源条件好、开发潜力大、投入产出比较效益高、综合效益显著、资金配套能力强、农民群众自觉自愿投资的地区给予重点扶持。对确属增产潜力不大、投入与产出比较效益低、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落实的地区,取消其立项资格。因完不成农业综合开发任务的,要减少投资力度,缩小开发规模。
——要逐步完善滚动式开发的机制。中央财政资金的一半采取“有偿使用、限期回收、继续用于开发”是增加资金来源的好机制。“九五”期间的后三年,中央财政有偿资金将进入回收高峰。这部分回收的财政有偿资金将与新增财政资金统筹安排,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
——要努力探索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开放式、经营式的开发机制。一是要改变财政投资为主(下转第37页)(上接第28页)渠道的现象,引导工商企业和社会各界进入开发领域,走资本与资本联合、劳动力与资本联合、技术与资本联合的路子,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采取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办法,积极引进国外新技术、新成果,搞好对外招商引资和招标投标。三是要扭转国家财政只能增加投资不能培植财源的倾向,今后,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时,要选择一批既能做到农民增加收入,又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源的项目,为农业综合开发长久性事业发展,开辟后备财源奠定基础。
(九)要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主力军作用。
农民群众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直接受益者,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体,要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投资投劳,调动农民群众自觉自愿搞开发的积极性。有些同志把组织农民群众搞农业综合开发算作不合理摊派,看作是加重农民负担,有的地方不能真正调动农民群众主动投工投劳的自觉性。对此,一是要改变各级党政领导和基层干部的错误观念,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既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提高组织领导水平。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宣传农业综合开发搞得好的典型,要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对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特别是增加农民群众收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要精心组织,认真实施,高标准搞好每一个开发项目。尽量做到开发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尽可能地做到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效益,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增强主动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主动性、积极性。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要解决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要从发展战略上考虑,将农业综合开发这项长久性、强国富民的重大事业坚持不懈地搞下去。为此,各级各部门应充分重视这一战略任务,并重视和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机构建设,队伍建设,使之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繁重任务相适应。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