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3 作者:王丙乾
[大]
[中]
[小]
摘要:
去年9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是我党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会议。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庄严地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肯定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我们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我们学习十五大报告,首先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意义。我们坚信,只要全党统一在邓小平理论上,就没有什么艰难险阻能难倒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定会成功,我们的前途必定光明灿烂。对我们来说,当前至关重要的是,必须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做好财经工作。
一、全面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两个转变”,到十五大报告再一次明确指出: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必须解决...
去年9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是我党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会议。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庄严地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肯定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我们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我们学习十五大报告,首先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意义。我们坚信,只要全党统一在邓小平理论上,就没有什么艰难险阻能难倒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定会成功,我们的前途必定光明灿烂。对我们来说,当前至关重要的是,必须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做好财经工作。
一、全面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两个转变”,到十五大报告再一次明确指出: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必须解决的两大课题,是我们党对改革和发展方向认识的一个突破。推进“两个转变”,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要求,既勾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远景蓝图,又明确了我们目前面临的任务和目标;既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又强调了以改革促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这两大课题的解决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是生产方式的调整变革,一个是生产力发展方式的调整变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为增长方式转变扫清障碍;注重增长方式转变,才能巩固改革成果,达到改革所寻求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标。
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在初级阶段经济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这四个“坚持和完善”,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的目标,也是经济体制根本转变的目标。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由粗放型转到集约型,是提高经济总体素质和效益的基本要求。它既有水平问题,又有结构问题;既有宏观调控问题,又有微观管理问题。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结构问题。结构不合理,重复生产、重复建设,“小而全”、“大而全”,是影响我国生产力发展和效益低下的症结所在。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现阶段,在信息社会来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讲经济发展,主要应该看经济结构能否合理,主要应该看技术水平是否高超。如果仍停留在抽象地谈发展生产力,而不深入到怎样发展生产力,不深入到生产力本身的结构优化上去,只能是空谈和没有出路的。因此要彻底改变过去粗放经营的旧模式,使经济发展走上一条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增长方式上来,必须充分利用当代技术进步飞速发展的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必须大力支持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稳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产品结构的调整与技术结构的更替,才能真正向国际高水平迈进与看齐,达到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十五大充分估量了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求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同时,十五大又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重申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中央确定的这两大战略,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实施这两大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认识,更新观念,高度重视发展科技、教育事业,高度重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工作。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与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保护;它们是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事关全民、子孙后代的大事。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没有发达的科学技术、没有完备的教育设施体系,没有高素质的人才,经济的发展只能是空谈,至多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同样,在一个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条件就会破坏,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在全球即将进入知识经济和高度注意环境保护的今天,不重视科学、不尊重知识,不注意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不注重环境保护,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把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是保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求正确处理分配关系,提高“两个比重”,并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这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财政的现状提出的正确决策,也为今后我国财政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开创我国财政工作新局面,实现国家财政的良性循环,必将产生深远影响。我们要充分认识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按照十五大精神,认真研究贯彻落实的政策和措施。
正确处理分配关系,提高“两个比重”,是振兴国家财政的基本前提。十五大报告提出,“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这不仅是调整分配结构,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重要条件。8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长期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两个比重”逐步下降。1994年出台的财税体制改革,扭转了过去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中央财政收入也有明显增长,但财力分散的状况没有根本的改变,“两个比重”仍然比较低。1997年,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体在11.5%左右,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大体在48%左右,这种情况不仅与初级阶段赋予财政的历史任务不相适应,也是造成目前国家财政调控乏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发展经济、搞活国有企业的基础上,通过深化财政改革,健全财政职能,加强财政管理,经过几年努力,争取把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60%左右,并保持相对稳定,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当研究措施,抓紧落实,保证实施。
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收支结构。目前所有制结构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在全社会的比重已上升到一半左右。但非国有经济提供的财政收入仅占全部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其税负低于国有经济。今后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收入分配还将会有重大变化。因此,按照公平税负的原则,适当提高非国有经济的财政贡献率,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商业、信息、金融等第三产业发展很快,来自第三产业的财政收入虽有所增长,但还很不够。因此,今后要在引导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注意完善这方面的税收政策,使之成为国家财政重要财源。各级财政要认真总结经验,改进和加强组织收入的办法,制止跑冒滴漏。
在财政支出结构方面,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财政统收的局面被打破,但财政统支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表现为财政职能范围及其支出内容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许多应由市场和社会承担的支出没有分离出去。这种状况不仅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也不利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因此,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就成为新时期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要重视支出管理,注意探索科学、规范的财政支出体系,实现支出体系货币化、透明化、规范化和法制化。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克服各种浪费现象,提高支出效益和效率。
完善税制、加强征管,增强税收调节分配的能力。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十五大报告把税收调节收入分配作为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的一项基本政策确定下来,提出“要调节过高收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等新税种。”目前我国开征的税种中,向个人收入只征收个人所得税,征收额很小,到1997年大体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35%左右,大大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为了加大收入调节力度,应当抓紧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并择机开征利息所得税、遗产与赠与税。
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我们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条件下搞市场经济。公有制为主体表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而在公有资产中国有资产又占主导地位。因此,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管理监督国有资产,通过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将是我国财经工作中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任务。当前主要问题是,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低、流失严重,控制力弱。改变运营效率低的状况,主要依靠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通过改组、改造、改革和加强管理,依靠科技进步和产品开发,增强企业竞争力,减少企业亏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主要依靠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来解决,既要政府的监管,又要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管,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的监管。国有资产的控制力,主要通过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来实现。
更新理财观念,建立稳固、平衡的财政。财政平衡不仅仅是财政问题,也是事关全局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多年来,国家财政收不抵支,连年发生赤字,债务规模过大,财政包袱沉重,财政困难增加,特别是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高,财政债务风险为各界所关注。国际上,西方各国鉴于财政赤字带来的种种问题,目前纷纷采取措施,控制支出,减少赤字,降低债务风险。特别是近几年国际金融持续动荡,财政危机引发政府危机增多,风险的防范问题摆上各国的议事日程。我们必须下决心压缩直至基本消除赤字,有效控制债务规模,充实财政后备,建立稳固、平衡的财政。消除财政赤字,一靠开源增收,二靠节流减支,在目前损失浪费比较大的情况下,有必要在节约上多下一些功夫。财政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应该大力宣传财政平衡理论,宣传把国家财政建立在稳固、平衡的基础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四、树立全局观念,学会从财政观察全局,从全局观察财政
小平同志一贯强调全局思想,一贯重视财政工作。要求财政部门要管大事,要有战略全局观念;他善于从财政观察全局,从全局观察财政,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研究和把握财政问题;从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联系中,分析中国的经济和财政问题。这对于指导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财政工作仍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视眼开阔,不能就财政论财政、就预算论预算,而应该放眼国民经济全局,做到四个结合。
把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结合起来。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关系,实际上是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关系。我们强调研究工作为现实服务,并不是不要基础理论研究。财政基础理论研究是整个财政科学发展的基础,基础理论研究搞扎实了,才有可能更深入地、更有效地分析现实问题。比如目前,我们亟待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职能、模式等基础理论问题。这些基础理论问题搞清楚了,研究现实问题就更有针对性、准确性。
把当前紧迫性问题的研究和长远战略性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我们要重视当前紧迫性问题的研究,提出对策,供领导决策参考。同时,要加大超前战略性研究力度。比如,要研究财政发展的长远规划,特别是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未来影响财政经济形势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全面的预测分析,研究财政经济工作发展的大趋势,预计未来将发生的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把财政问题研究与宏观经济问题研究结合起来。财政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同时又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财政工作,要善于通过财政去观察宏观经济问题,从宏观经济出发去研究财政问题。在今天,无论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调整、深化企业改革、理顺分配关系,还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改善人民生活,都与国家财政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越来越重要。研究财政问题,必须要从宏观经济出发,从全局问题着眼。
把中国财政经济问题研究与世界经济问题研究结合起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机遇挑战同在,利益与风险共存。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正在融入全球化大潮。无论经济问题,还是财政问题,都越来越多地与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要研究全球资本流动、国际贸易自由化、国际金融飞速发展对中国财政经济发展的影响。比如去年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对中国财政有什么影响,很值得关注和研究,以便从中吸取教训,特别是财政方面的教训。
(根据王丙乾副委员长在中国财政学会’97年会上的讲话整理)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