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企业被推向市场。做为财政部门,如何引导和帮助粮食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谋生存求发展,保证政策性任务完成,制止消化粮食财务挂帐,实现扭亏增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1992年粮食体制改革以来,我们和澄城县粮食部门紧密配合,在实践中探索,转变观念,严格管理,使粮食企业逐步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1993年由亏转盈,1994—1996年三年共实现利润923万元,1997年在粮价下跌、销售下滑、费用增支、政策性经营亏损的严峻形势下,重点抓好工业生产和多种经营以丰补歉,全行业上半年净盈利15万元。四年来粮食企业的扭亏为盈,既减轻了历史包袱,又增加了财政收入。1993—1997年6月底共弥补1992年底以前经营亏损330万元,消化挂帐593万元,上缴所得税利润255万元。企业所有者权益由1993年的238万元增加到831万元。澄城县粮食工作连续三年被市粮食局评为扭亏增盈先进单位,1996年荣获省粮食局创佳评差竞赛最佳单位。回顾几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体会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是推进粮食企业走向市场的先决条件。从1992年开始,国家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先后几次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和销售价格,逐步解决了多年来政策性粮油购销价格倒挂的问题。财务管理由原来的平价费用定额包干改为按政策性补贴标准及业务量补贴;商业性经营则完全推向了市场。由于粮食企业深层次的矛盾和人员的臃肿、管理松散等原因,1992年度粮食企业亏损297万元,累计财务挂帐高达2 390万元。加之当时粮油市场疲软,粮食企业经营方式单一,方法不活,广大粮食干部职工思想消极,经营缺乏活力,效益跌入低谷。面对严峻形势,财政部门积极引导企业转变观念,主动配合县粮食局领导班子深入企业,共同学习粮改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找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破除“等、靠、要”和吃财政大锅饭的思想,共同探讨发展粮食企业的新路子。通过学习、讨论,广大粮食干部职工的思想得到解放,观念转变,认识到走向市场,才是粮食企业的根本出路,并坚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搞活粮食企业的信心和决心。在此基础上,县粮食局坚持以人为本,逐步改革了人事用工制度,把竞争机制引入了确定干部任免、职工上岗工作之中,形成了一支开拓进取、创造力强、严细管理的干部职工队伍。为实现扭亏增盈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建立健全配套的规章制度,是增强粮食企业严管提效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国家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同时,财税体制改革也逐步深入,新财会制度、新税制逐步实施,为粮食企业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强化内部约束机制,成为管理者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根据粮改政策和“两线运行”的具体要求,结合粮食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各项配套的规章制度,帮助、指导、参与制定了《粮食局经营管理实施方案》。1996年,我们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的安排,帮助、指导粮食企业制定了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规范了企业财务行为。在管理上我们提出“宏观管好、微观放活”的思路,挖掘潜力,紧紧围绕开源节流、增效做文章。县粮食局按照这个思路,通过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使粮食企业的内部管理达到了“严、细、全”。
(三)强化服务意识和监督管理,是促进粮食企业严管增效的重要保证。强化财政对企业的服务意识,是新形势对财政工作的要求。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督管理是财政工作的重要职责。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突出“四抓”:即抓财经政策、财会制度的学习贯彻;抓收入上交计划的制定落实;抓政策性业务的管理;抓经济活动分析和决算报表的审查。我们多次组织粮食企业学习新财会、税收制度,采取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新制度运行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给予帮助和解决,及时转发国家新颁布的财税政策给粮食部门,使他们能够及时掌握政策,并在工作中贯彻执行。在制定收入上交计划时,充分考虑粮食企业历史遗留包袱、企业新上项目增效因素及具体经营状况,合理制定奋斗目标。上交时,由基层单位依率计提,统一交粮食局后上交入库。在政策性业务管理上,我们积极参与,正确引导并与粮食局密切配合,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办法,即实行五统(人员、资金、储备粮油、国有资产、核算统管)、四定(任务、标准、补贴、编制)、三代(代购、代储、代销)、一包(费用包干)、一保(保不出现亏损),并明确了购销股、财务股、政策性粮油管理站和基层单位的事权和责任,严格了业务流程,堵塞了漏洞,降低了费用,保证了政策性业务的完成。
(四)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是确保粮食企业实现扭亏增盈的关键举措。在粮食企业经营管理中,由于政策性业务仍然存在着钱粮脱节、费用补贴标准偏低等问题,加之粮油价格波动较大,致使1997年1—6月累计经营亏损17.5万元。为此,几年来我们和粮食部门反复研究分析,提出了立足主业、多种经营、发展和壮大粮食企业的指导思想。其基本思路是:把粮油贸易、粮油加工和多种经营作为粮食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齐头并举,全力来抓。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行业优势、讲究经济效益的原则,全方位开拓,多元化经营,初步形成以粮为主,粮果并重,贸工农一起上,种养加齐发展的经营格局。为了筹措消化挂帐资金,还制定了所得税返还优惠政策。每年在县级财力非常紧的情况下,按时保证退库计划的完成。1993—1997年6月底累计退库1090万元。1996年筹集消化挂帐资金593万元,超额完成了市财政局下达我县470万元的消化挂帐任务。及时全额拨补各项财政补贴,对上级拨来的国储粮、专储粮、省储粮、军供粮等费用、利息补贴,全部及时拨到企业,以减轻企业资金压力。1993年至今已累计全额拨补粮食局补贴资金944万元。参与企业新上项目的考察、论证,多方争取扶持资金,1993年以来累计为粮食部门争取上级无偿资金64万元,有偿资金85万元,县财政三次处理来自主粮的差价款40%留给粮食部门,共120多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新建项目面粉厂、纸箱厂、果库的建设。1993年来,粮食局先后投资400万元建起储量超万吨的果品气调库,并配套建成了年产120万平方米的纸箱厂。在县城中心建成了3 000多平方米的综合性粮贸大厦。与江苏常州联营办起了年产500吨PP板材的塑胶车间。与浙江平阳联合办起了年产600万条塑料编织袋的编织袋厂。基层企业也建起了综合服务楼10处,承包了果园3个。所有新开发项目年增利税700余万元,并且无一亏损。不但保证了粮食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了长足发展,更重要的是粮食企业在扭亏之后,已成为我县利税大户,填补了其他企业效益不佳形成的收入短缺,为我县财政收入的稳定和增长做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 江正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