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3 作者:韩连贵
[大]
[中]
[小]
摘要:
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要求,“九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目标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00亿斤,即承担全国总任务的50%,项目区农民年均纯收入高于非项目区250元左右。主要任务是改造中低产田16 500万亩,开垦宜农荒地1 520万亩。“九五”已经过去两年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综合开发任务十分繁重。为此,从现在起,就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多渠道筹措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目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筹措、安排、使用是好的,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农发行专项贷款和农民群众自筹资金的比例基本上是配套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地区没有按照四家抬的办法进行安排。主要是一些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落实,资金到位不及时;农发行专项贷款没有足额到位;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也未充分调动起来。有鉴于此,必须多渠道增加投入。一是要确保中央财政投入逐年有增加,优先组织落实,以利于发挥导向作用。要通过预算安排、有偿资金回收和利用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解决投入不足问题。二是要确保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地方各级财政要按政策规定足额配套投入,安排好配套资金,保证及时足额配套落实,不得用“一仆...
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要求,“九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目标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00亿斤,即承担全国总任务的50%,项目区农民年均纯收入高于非项目区250元左右。主要任务是改造中低产田16 500万亩,开垦宜农荒地1 520万亩。“九五”已经过去两年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综合开发任务十分繁重。为此,从现在起,就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多渠道筹措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目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筹措、安排、使用是好的,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农发行专项贷款和农民群众自筹资金的比例基本上是配套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地区没有按照四家抬的办法进行安排。主要是一些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落实,资金到位不及时;农发行专项贷款没有足额到位;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也未充分调动起来。有鉴于此,必须多渠道增加投入。一是要确保中央财政投入逐年有增加,优先组织落实,以利于发挥导向作用。要通过预算安排、有偿资金回收和利用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解决投入不足问题。二是要确保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地方各级财政要按政策规定足额配套投入,安排好配套资金,保证及时足额配套落实,不得用“一仆二主”或“一女多嫁”的办法配套。在地方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省级财政回旋余地毕竟大一些,要坚持拿大头的原则,按规定拿配套资金的70%。三是确保农业发展银行专项贷款及时足额到位。以省为单位与中央财政资金实行1∶1配套投入,且纳入国家统一审批的总项目计划之内,保证用于土地治理的贷款不少于30%,具体落实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用于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的农发行贷款应与财政资金相衔接,以发挥财政、信贷资金的综合效益。四是要调动农民群众自觉自愿投资投劳的积极性。保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占到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的四分之一,加投物投劳折资,占到土地治理投资的一半以上。
(二)不断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农业综合开发经过十年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政策。这些政策是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对各地区组织开展农业综合开发起到了鞭策的作用。但是,也有不完善之处。因此,要认真组织各地区、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充实、修正。现有的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法规,要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在没有新的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法规出台前,各地区、部门要在执行现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规章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充实修正意见。
(三)加强有关部门配合协作。农业综合开发任务重、工作量大、涉及面广。计划、财政、农业、林业、水利、农发行、审计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关心和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紧紧围绕农业综合开发的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和技术优势,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同心协力,步调一致,主动配合,服从协调,围绕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搞好行业规划,形成合力开发,取得最佳效益。
(四)加强农业综合治理力度。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重点要放在“综合”两个字上。具体表现在:一是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在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对制约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综合配套地采取工程、生物、科技、农机等措施;二是提高综合治理标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一定要上台阶、上标准。要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原要求“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在农业措施上达到田成方、地平整、土改良、秸还田、培地力、精施肥、种优良、间套种、防病虫、机作业。在林业措施上达到树成行、绿化带、保水土、防风沙、生态好;在水利措施上达到渠相连、井配套、渠防渗、喷滴灌、节用水、旱能灌、涝能排;在交通措施上达到路相通、路基硬、人畜走、农机行。最后结果达到增稳产、多收入、农民富的目的。三是增加综合治理投入。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中,要统筹安排人力、财力、物力、科技、政策等投入,使其有机结合,合理配套,集中连片,重点使用。四是提高综合治理效益。农业综合开发要注重综合效益,既要取得经济效益,又要取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取得富民强国的综合效益。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搞得好不好,就要看这个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效益高不高。五是综合治理管护。为保证农业综合开发已建项目工程设施正常运行,长期发挥效益,要加强对已建项目工程管护。要把已建项目工程管护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来抓,进一步完善有关管护规章制度,落实已建项目工程管护组织及人员责任制和经费,使已建项目工程管护工作有制度、有人员、有经费。
(五)壮大农业综合开发队伍。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政府行为,涉及许多行业。要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富民强国的长久事业,今后要坚持不懈地搞下去,人员队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目前,有的省区政府对农业综合开发人员队伍问题一直未解决好,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同志感到工作任务压力大,力不从心,形成一种短期行为,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影响较大。因此,要切实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队伍建设,就要明确职能,理顺与有关部门的工作关系,并充实人员力量,提高农业综合开发人员政策业务水平,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含量。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中,要落实科技兴国的战略方针,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走农业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发展道路。要求科技在开发区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并形成高新技术的示范区,适用技术的普及区。具体措施:一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使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比例在现有的基础上逐年有所提高;二是按照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在综合开发项目区内组织推广优良品种和模式化栽培技术,立体种植和套种间作等;三是大力推广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技术,施用复合化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节水节地的地下管道技术,提高灌溉设施的效益和水的利用率;四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
(七)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农民群众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体,要采取宣传活动、政策引导、典型引路等形式,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投资投劳,调动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地参加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农民群众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直接受益者,农民群众投资投劳搞开发是农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不应算不合理摊派,更不能看作是加重农民群众负担。国务院1996年明确指出,在实际生产需要和农民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农民群众多出一些劳动积累工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变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是一件好事,应当鼓励和支持,要把农民群众自愿投劳与加重农民群众负担区分开来。对此,一要加大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宣传农业综合开发搞得好的典型,促使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是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增加社会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使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重要途径。二要精心组织,认真实施,高标准地搞好每一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尽量做到开发一片,见效一片,尽可能地做到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八)建立完善的农业综合开发机制。为使农业综合开发充满活力,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层层建立择优立项的原则,优先选择水土资源条件好、投入与产出比较效益高、财政资金配套能力强、农民群众自觉自愿投资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对确属增产潜力不大、投入产出比效益低、财政配套资金不落实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取消其立项资格。要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搞得好的地区,增加投资规模,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任务完成差的地区,要减少投资规模。今后,在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要做到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要逐步完善流动式、开放式、经营式开发机制。中央财政资金的一半采取“有偿使用、限期回收、继续用于开发”是增加资金来源的好形式。“九五”后三年,中央财政有偿资金将进入回收高峰。这部分财政资金将与新增财政资金统筹安排,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由于财政有偿资金回收任务逐年加重,各农业综合开发省(区)要充分认识这项回收工作的艰巨性,要采取有力措施,保证财政有偿资金回收任务的完成。使这部分资金真正滚动起来,以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向深度、广度进军。
农业综合开发在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中成果卓著,从事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的广大干部职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要再接再厉,开拓进取,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再上新台阶,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 江正银)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