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不仅为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对深化财政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责无旁贷,财政作为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应以十五大精神为指针,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财政职能转变,同时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财政至少要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财政要适应经济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转变,相应地转变职能。财政作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对于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实现体制转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十四大以来,我们在转变财政职能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在实践当中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从整体上看,财政职能转变远没有到位。如财政资金支持什么,重点放在哪里?长期以来还是对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的直接支持扶持比较多,对如何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何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这些方面研究得不够,实际做得也不够。又如企业改革,政企应分开,企业职能与政府职能要合理划分,企业办社会的职能财政应接过来,但目前还没有接过来。当然,一下子全接过来也有困难,应该逐步地接。我们应该研究和明确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目标模式,特别是财政职能范围,主动地采取措施,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职能转变,以进一步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二是积极采取适应市场经济的理财新思路和新方法,努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进程。比如,围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财政应该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改革,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至关重要。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财政不仅需要增加投入,还要积极参与研究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建好,以及如何与其他部门搞好配合的问题。从财政来看,必须舍得合理投入,以便为企业转轨变型、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创造一个好的条件。再如,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还要进一步研究横向集中财权、增强财政整体调控能力,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提供财力基础问题。去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在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从横向集中财权方面明确了政策,提出了要求。但实际执行起来,有很多阻力和困难,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第二,规范财政管理,积极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党的权威文件中第一次出现,可见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以前财政部门在筹措资金支持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从资金上、政策上积极予以配合。在社会发展方面,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认识上不够高,投入不多。须知,没有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就没有保障,吸引外资和为国内各类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的目标就很难实现。同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还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实行比较均等的、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这是国际通行的准则和惯例,本国企业和外国企业不能实行同等国民待遇的制度,外商是不信任的。以前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今后应着力为各类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要通过规范财政管理,包括规范对下转移支付,使政府对各个不同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达到大体相同的标准。不断加大对交通、通讯、电力、科技、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支持,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不同地区协调发展。对此,我省已经在许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专款分配、一部分县基层卫生建设的投入、计划生育事业费的投入等;在对56个财政困难县的一般补助方面,我们已经探索了两三年。今后还应继续探索、不断完善和规范转移支付办法,以便在管理机制上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这样做,不仅能取得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发挥财政应有的宏观调控作用,也有利于加强财政系统的廉政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第三,不断更新观念,加大改革力度,创造性地做好财政工作。如何贯彻十五大精神,更加卓有成效地做好今后的财政工作呢?我认为,从指导思想上要把握住“十个字”:一是“高”。首先是要站得高。善于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站在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高度来思考财政问题,谋划财政战略。其次是工作标准要高。这几年财政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自身也有许多进步。但是不能满足已取得的成就,而应当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工作标准。二是“宽”。即工作思路、理财视野要“宽”。既要了解自己、了解本地,还要了解他人,了解其他省市和全国,并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财政管理经验和办法,以便时常看到自己的差距,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从理财领域来说,不仅要善于理好财政之财,而且要着眼于通过各种财政杠杆的合理运用,提高整个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三是“深”。即要善于透过财政现象,发现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体制、财政管理领域中的深层次问题,研究谋划解决办法和措施,改变就事论事、临时应付的各种做法。四是“新”。即敢于创新、善于创新。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层出不穷的新情况,要不断研究采取新的办法,谋划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不能因循守旧。五是“本”。即对一切问题的解决办法都要谋求治本,努力谋求标本兼治。所谓治本,就是采取各种规范的措施、办法,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在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当中,资金很紧缺,各方面需求很大,但财政供给是有限的。适当增加一些投入,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这是治标。而研究这些事业发展的布局结构是否合理,有没有潜力可挖,然后通过调整事业发展资金增量和存量的投入结构,来促进事业发展布局结构的科学化、合理化,提高事业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益和规模效益,这才是治本。有了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同样的财政投入,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也便于在同样财政投入的前提下,追赶科技进步的步伐,及时更新有关设备,保证办事业的手段、条件不断现代化。与此同时,通过完善财政运行和管理机制,解决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的问题,同样是财政领域治本的重要内容,而且大有文章可做。六是“实”。即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抓工作要实实在在,出真招,求实效,不摆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这就是江泽民同志报告中所讲的求真务实的作风。财政收支丁是丁,卯是卯,来不得半点虚假,做好财政工作尤其需要求真务实的作风。七是“精”。即精心的谋划、精细的管理,也包括要有精干的队伍。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取得预期的效果。八是“效”。即要不断提高效益。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需要探索解决的普遍而永恒的主题。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和财政相对困难的我省来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更显得重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就要从深化改革、完善管理机制上做文章,从优化结构、科学地配置资源上做文章,从提高理财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上做文章。九是“廉”。财政部门的廉政建设非常重要,各级财政干部都要时时刻刻注意这个问题。十是“勤”。即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们的理财水平。思想懒惰、满足现状,不可能做好新时期的财政工作。财政工作任务非常艰巨,如果不勤于学习、勤于动脑,只是应付日常工作,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实现振兴财政的目标是不可能的。
(责任编辑 王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