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蛟尾镇地处长湖之滨,境内水网密布,河汊交错,水域面积占全镇总面积的34%,素有“水乡”之称。近年来,该镇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做水产大文章,着力提高水产业的综合效益,逐步推行水产养殖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了集孵化喂养、渔肥供应、水产品加工、销售及运输于一体的水产生产经营格局。1996年全镇养殖水面6.1万亩,水产品总量达3000万斤,实现产值1.15亿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67.6%,水产业及相关产业实现社会总产值2亿元,来自水产业的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为51%,达到1116元。
立足资源优势,强化基地建设。蛟尾镇在周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利用水资源优势,将水产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战略突破口,区别不同的资源条件,分两个层次进行了开发建设,变水产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一是开发长湖大水面,发展围湖养殖。根据“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分户投入、联户养殖、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办法,大力开发长湖大水面。目前全镇围网养殖57处,围网水面4.5万亩,入股资金1000万元,1996年产鲜鱼800万斤,创产值3000万元。二是开发低洼水田,建立精养鱼池。围绕“镇建万亩片,村有千亩池,组有财源地,户有小康池”目标,采取“镇搭台,户唱戏”、“三年不交积累”等办法,加大精养渔池连片开挖的力度。全镇已基本形成了以8个镇办渔场为主体,辐射17个村办渔场的连片精养基地,精养水面达1.1万亩,基本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的新格局。1996年产鲜鱼550万斤,创产值2000万元,利税130万元。
着眼市场需求,狠抓结构调整。为了赢得市场,蛟尾镇着眼市场需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一是实行分片布局。近年来,他们采取定点、分类、划片的方法,建立了精养基地、围湖基地、名优繁育基地、热带鱼越冬基地、名优示范基地、立体生态养殖基地,加强了水产养殖规模化建设二是优化品种结构。以“一优两高”养殖为目标,加快养殖品种的更新换代,不断优化产品结构。采取“一年引进一条鱼”的办法,通过与长江水产研究所、华农大水产学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姻,大力引进开发名特优品种,成功地掌握了长江大口鲶、桂花鱼、美国鮰鱼等10多个名优鱼品种的养殖技术,并在全镇普及推广。在养殖方法上,根据市场需求特点,一手抓名特优鱼的养殖,一手抓常规鱼的养殖,最大限度地挖掘养殖潜力,成功地摸索出名特优鱼的专养、混养、套养技术。三是实行种养结合。在开发模式上,由平面开发向立体开发调整,大胆探索水产、林果、水禽、畜牧相结合、“水陆空”三位一体的生态复合种养模式,利用基地空闲土地种草、种树,利用猪粪、鸭粪喂鱼,实现了一亩渔池配套养殖一头猪、30至50只鸭,栽种15株果树的目标。
依托产品基地,兴办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水产龙头企业,是延伸水产养殖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关键环节,蛟尾镇遵循“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标准,依托镇内水产资源和大规模的水产基地,按照“公司+基地”的模式,以实力雄厚的乔子湖渔场为龙头,将全镇水产养殖单位优化组合,组建了荆乔水产集团公司。该集团以精养渔场为基础,以加工转化为核心,将产业链条向前、向后双向延伸,实行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集团内部采取“五统一、两分开”的管理方式,即统一种苗放养,统一施肥用药,统一供电供水,统一管理捕捞,统一定价销售,实行分户经营、分户管理办法,提高水产养殖的综合效益。目前,荆乔集团拥有6家分公司,水面4.5万亩,资产8000万元。1996年,该集团创产值8000万元,利税640万元,被评为湖北省水产先进集体,成为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
建立专业市场,搞活商品流通。蛟尾镇按照“建一处市场,兴一项产业,活一镇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思路,大力兴办水产品专业市场,以市场建设搞活商品流通,以商业流通促进经济发展。一是兴办镇内专业市场。1995年投资120万元兴建了经营面积达2500平方米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和水产品专营码头,年销售鲜鱼800多万斤,成为荆门市重要的水产品集散地。二是兴建驻外窗口市场。先后在10多个大中型城市设立销售网点,并在荆门、荆州、武汉等地建立活动市场,进一步扩大了成鱼的销售,年销售成鱼1000万斤。三是因势利导,组织流动贩销队伍。近年来,一支农民贩运大军足迹遍布湖南、河南、广东等省和武汉、宜昌、广州等大中城市,促进了该镇水产品的销售。
围绕生产环节,健全服务功能。为加快产业化进程,促进水产业的大发展,蛟尾镇围绕各个生产环节,不断强化政策、科技、信息等方面的全程系列服务,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开拓市场,投身到产业化的大潮中来。一是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资金扶持、义务工减免、税收优惠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出钱投工,掀起了发展水产热潮。同时,通过广泛开展高效水产养殖开发竞赛,涌现出了一批水产“样板工程”、水产养殖能手和生产大户,通过这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全镇水产业的大发展、大提高。二是强化科技服务。聘请有关专家担任水产技术顾问,通过举办培训班、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等形式,提高了全镇科技养殖的整体水平。同时,建立科技服务中心,成立水产养殖协会,进行水产养殖经验交流,大力开展科技普及培训,向渔农传播鱼病防治技术,增强了广大渔农“学科技、爱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渔农的整体素质。三是开展信息服务,提高市场应变能力。综合驻各地销售站点反馈的科技信息、政策信息、供求信息,使各个产业主体及时了解市场,调整发展思路,促进水产产业化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石化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