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铁岭,辽北重要的粮食产地,世代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财政收入一直徘徊在辽宁省的最后几位,县乡财政更是举步维艰。面对这种情况,铁岭人没有退缩,没有等待,积极探索,将经济工作特别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重心和着眼点放在了狠抓财源建设上,树立了以财政为龙头牵动经济发展的大财政思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标,优化财源结构,培植和壮大地方财源,狠抓增收节支,使全市县乡财源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财政状况明显好转。199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实现5.3亿元,为年度预算的144.9%,比上年增长40.4%;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5亿元,比上年增长44.7%;乡镇级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亿多元,比上年增长71.6%,县乡财政收入增幅在全省名列前茅。
铁岭的实践表明,在农业为主、县乡经济比重大的地区,加强县乡财源建设是扭转财政困难局面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性措施。加强县乡财源建设,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壮大了县乡财政的整体实力,大大缓解了财政收支紧张的状况,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与各项事业的发展。
那么,铁岭人是怎样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富民富县发展之路呢?
一、确定财政牵动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县乡财...
铁岭,辽北重要的粮食产地,世代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财政收入一直徘徊在辽宁省的最后几位,县乡财政更是举步维艰。面对这种情况,铁岭人没有退缩,没有等待,积极探索,将经济工作特别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重心和着眼点放在了狠抓财源建设上,树立了以财政为龙头牵动经济发展的大财政思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标,优化财源结构,培植和壮大地方财源,狠抓增收节支,使全市县乡财源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财政状况明显好转。199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实现5.3亿元,为年度预算的144.9%,比上年增长40.4%;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5亿元,比上年增长44.7%;乡镇级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亿多元,比上年增长71.6%,县乡财政收入增幅在全省名列前茅。
铁岭的实践表明,在农业为主、县乡经济比重大的地区,加强县乡财源建设是扭转财政困难局面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性措施。加强县乡财源建设,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壮大了县乡财政的整体实力,大大缓解了财政收支紧张的状况,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与各项事业的发展。
那么,铁岭人是怎样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富民富县发展之路呢?
一、确定财政牵动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县乡财源建设。面对分税制后县乡财政仍然困难的被动局面,铁岭人紧紧抓住财源建设这个牛鼻子,提出了树立大财政思想和效益型财政观念,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标,适应市场经济和分税制财政体制要求,做到科学生财、聚财、用财,保证刚性支出,支持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财政增收尽早步入良性循环轨道的基本思路;明确了狠抓财政收入,优化财源结构,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支持县乡工业,加速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努力培植扩大地方财源体系,强化税收征管,加强财政收入征收,调整支出结构,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的财源建设指导思想。这个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以财政为龙头牵动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工作的重心和着眼点尽快转移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上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在财政连“保吃饭”都很困难的背景下,提出这一发展战略,充分显示了铁岭人的胆识。
二、制定财源建设规划目标和考核奖励办法,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各县乡抓财源建设的积极性。经过反复测算,铁岭市确定了“九五”期间财政收入必保目标和奋斗目标,对县确定了“亿元县”目标、减补目标,对乡镇确定了地方财政收入“达标进档”三年翻番目标,并制定了亿元县奖励、减补目标奖励、县级财政收入奖励、乡镇级财政收入奖励、十佳乡镇奖励、达标进档奖励、上划中央收入奖励等相应的奖励办法和标准。同时制定了严密的考核验收制度,各县(市)区及各乡镇的考核均以年度决算数、银行金库对帐单等有效凭证为依据,由乡镇申报、县(市)区财政部门考核,市财政部门验收,报市政府批准,保证收入的真实、可靠,奖励制度的公平、合理、客观。1996年全市110个乡镇中有84个乡镇财政收入年均递增率超过市里确定的奖励目标数26%,有6个乡镇实现一年翻一番,达标进档率为76.4%,全市财政减补908万元。不久前铁岭市召开了1996年度县乡财源建设表彰大会,兑现奖励资金2300万元,用以奖励1996年度财源建设先进单位。
三、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变部门行为为政府行为。财政牵动经济发展战略,在铁岭上下掀起了狠抓财源建设的热潮。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从经济发展的全局高度来抓财源建设,亲自过问,亲自下基层检查指导,督促财源建设工作。一些县乡还召开了动员大会,成立了财源建设工作组,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财源建设工作。全市各级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财税部门具体抓,部门之间配合抓的齐抓共管局面,使财源建设工作由过去的财政部门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如一些乡镇制定了财源建设目标责任制,由乡镇领导每人包一户企业、一个村,将财政收入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一包到底,实行有奖有罚的激励机制。由于各地动真招,使真劲,抓得实,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合力,使得全市县乡财源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
四、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县乡财源建设全面开花结果。财源的选择就是优势的选择,如何立足自身资源、人力、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准项目,找准突破口,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建立起独具特色的财源结构体系,这是财源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各县乡根据市里的规划目标,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调整经济发展思路,努力将自己的资源优势、经济优势转化为财源优势。有的地方侧重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不断巩固和壮大基础财源,如昌图县、西丰县、开原市狠抓了烤烟生产,使38个乡镇财政收入达标进档,铁岭县、铁法市、清河区积极发展蔬菜大棚、肉牛、肉鸡、葡萄生产等,增加了农业特产税,使财政增收;有的地方加强对现有企业挖潜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财政收入,如昌图县毛家店镇先后两次对镇办企业糠醛厂进行改造,投入资金150万元,使其形成2500吨生产能力,1996年实现利税1016万元,缴纳所得税234万元,增值税188万元,上缴利润近200万元;有的地方适应分税制体制新特点,培植新兴财源,如铁法市铁法镇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财源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地方财源,1996年全镇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税收240万元,占全镇财政收入的54%,实现了一年翻番进档。总之,各县乡结合各自的县情、乡情,因地制宜,使财源建设蓬勃发展,县乡财政状况基本好转,经济实力普遍增强。
五、加强资金管理,多渠道筹措资金,全面支持县乡经济发展。发展生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是培植财源的长远之计,而加强资金管理、大力组织财政收入、从严控制支出同样也是改变财政困难状况的现实途径。去年以来,铁岭各县乡在狠抓财源建设的同时,狠抓增收节支,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持预算内外一起抓,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保证和缓解了本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在支出管理上,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市委、市政府带头从严控制支出,集中资金保重点。到去年底,各乡镇教师、机关干部的工资基本上得到兑现,当年全市各县(市)区都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财政部门还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市县乡三级财政共筹集资金近1.6亿元,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全市夺取粮食大丰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