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3 作者:本刊记者 王尚明 石化龙
[大]
[中]
[小]
摘要:
古老的长江,奔腾不息。
古老的长江,充满活力。
位居长江“龙尾”的山城重庆与这大自然有着同样的神奇魅力。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这意味着重庆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新机遇。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成为直辖市的重庆,必须全力完成三大任务:一是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完善城市功能,充分发挥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作用;二是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的路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三是搞好开发性移民,发展库区经济。这对重庆来说,无疑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财政作为重要的综合经济部门,完成三大任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重庆财政还相当困难,1996年重庆(包括两市一地)完成财政收入54.9亿元,财政支出79亿元,支出按人口平均只有264元,在全国各省市中是最低的。如何管好用好有限的资金,大力支持经济和事业发展,使重庆“龙尾”强劲地舞动起来,是财政部门一直在思考的重要问题。
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老树再发新枝
早在90年代初,中央为推动中西部经济发展,提出了实施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现在作为龙头的上海浦东开发已初具规模,龙头已经舞起来了。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
古老的长江,奔腾不息。
古老的长江,充满活力。
位居长江“龙尾”的山城重庆与这大自然有着同样的神奇魅力。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这意味着重庆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新机遇。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成为直辖市的重庆,必须全力完成三大任务:一是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完善城市功能,充分发挥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作用;二是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的路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三是搞好开发性移民,发展库区经济。这对重庆来说,无疑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财政作为重要的综合经济部门,完成三大任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重庆财政还相当困难,1996年重庆(包括两市一地)完成财政收入54.9亿元,财政支出79亿元,支出按人口平均只有264元,在全国各省市中是最低的。如何管好用好有限的资金,大力支持经济和事业发展,使重庆“龙尾”强劲地舞动起来,是财政部门一直在思考的重要问题。
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老树再发新枝
早在90年代初,中央为推动中西部经济发展,提出了实施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现在作为龙头的上海浦东开发已初具规模,龙头已经舞起来了。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设立重庆直辖市就是要为重庆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创造机遇,使龙尾也能摆动起来。这样,以重庆为依托建立的长江上游新型产业群与以上海浦东为依托建立的现代化产业群首尾呼应,将使长江巨龙腾空而起,对全国尤其是中西部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有其优势:首先,区位优势明显。重庆处于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和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也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区域经济的中心,涵盖区域广,辐射能力强。其次,拥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以及水资源。第三,拥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有一批初具规模的基础产业。第四,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和技术力量,科技开发能力较强。第五,交通通讯便利,是西南地区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邮电枢纽。但是,重庆面临的问题也很复杂,发展的任务更艰巨。正如重庆人说的:论城市功能比不上大连,论经济实力比不上广州,论发展速度比不上深圳。因此,重庆要真正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就必须扎扎实实地构筑经济高地。
重庆市财政局陈万里局长认为,重庆只有在经济、科技信息等多方面比周边地区和城市具有相对优势,其经济中心的地位才能得以确立,也才能发挥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就财政部门来说,就是要大力支持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大力支持农业。农村不富,整个重庆就谈不上发展财政支持农业,必须保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这几年,重庆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是比较高的,年平均增幅达到25%,财政每年都要增加3000万元,主要用于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发展乡镇企业。其次搞好经济结构调整。现在重庆的经济结构很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从产业结构看,重庆一、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过轻,只占33%,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较低水平,金融、信息、商贸等主要三产行业发展水平不高,制约了城市功能的发挥,整个经济缺乏活力和后劲。从工业结构看,轻工业占31%,重工业占69%,重工业太重,投入产出低,资金紧张的矛盾十分突出。从产品结构看,优势拳头产品实力不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因此,重庆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相当重。财政部门要用好挖潜改造资金、财政周转金以及今后5年中国家每年安排的6亿元财政专项补助,重点支持优势行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促进工业结构调整,以工业带动一、三产业的发展。第三,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功能。今年重庆要搞38个重点项目,加上两市一地重点项目共计56个,主要是建桥、修路、搞电力、上通讯,通过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为企业进入市场创造好的条件。
重庆人明白,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开发是重庆的机遇,但这机遇并非重庆独占。相关的内陆城市同样面临这种机遇,甚至可能捷足先登,迅速崛起。面对挑战,重庆人对未来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市委政策研究室综合处处长陈长华说:有人说,重庆目前基础很差,但我认为,再差也比当年的深圳强。明确了肩上的任务和面临的难题、认清了自己的家底和差距的重庆人,将拧成一股绳,天降大任铁肩担,重庆的明天无比辉煌。
城市带农村:破除大城市带大包袱的观念
重庆城市人口560万,是名符其实的大城市。重庆辖有43个县级行政单位,且分散在8.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农村人口2400万,占总人口的81.4%,是一个农民最多的复合型城市。
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在带动农村地区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面临的困难也不少。首先,重庆城市母体这个“发动机”处于带病状态,工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严重,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其次是农业经济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6年底尚有270万农村人口未脱贫,农民人均收入和产值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是大城市与大农村出现断档。新重庆的城镇布局表现为特大城市孤悬,在它的下面只有5个中等城市,中心城市的人财物和科技信息向邻近地区扩散,缺少不同层次城镇的吸纳和传递。
刚得到设立重庆直辖市代管万县、涪陵和黔江两市一地的消息时,重庆市内曾有一种看法,认为重庆市近几年在全国的经济位置可能会有些后移,经济原本就困难,再来几个穷兄弟,搞不好就会使这辆需要大修的卡车熄火。重庆市党政领导班子及时提出,农村宝贵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市场,正是重庆长期持续发展所需的,尽管城市带农村还有许多难题要破,只要给区县宽松的发展政策,城市带农村之路会越走越宽,暂时落后的农村将变成充满活力的经济实体。
其实,老重庆就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初步经验。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重庆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撤消永川地区,其所辖8县划归重庆,进行市带县试点。当时的重庆就带了12个县、6个郊区,光农村人口就有1075万。财政局长陈万里介绍,几年来,市财政为走好城市带农村、城乡共发展这步棋,进行了有益探索,主要是下放财权,调动区市县理财积极性,促进区市县经济发展。一是在1995年取消了所辖3市7县的递增上解,1996年又取消了城郊5区递增3%部分的上解。二是将增值税原市级分成的15%部分下划给10县市,并对巴南、渝北两区采取了三年过渡期的办法。三是将注册资本在100万美元以下的涉外企业502户下划区市县管理。四是对人均财力偏低的区市县予以补助,初步建立了转移支付制度。五是继续开展了区市县财政收入创亿元和乡镇财政收入晋档升级活动,与区市县财政局签订了182个1996-1998年乡镇财政收入晋档升级责任书。
去年,重庆市代管了两市一地之后,为了进一步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城乡共繁荣的路子,重庆市委、市政府经过4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后,针对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较发达地区与贫穷地区并存的市情,作出了进一步下放权力加快区市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把计划、财政、税收、城建、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一些权利都下放到区市县自己管理,还把1982年全市进行工业调整时上收的国有小企业重新下放给区市县,并要求263家小企业在4月底前全部“改换门庭”。其中涉及到财政、税收方面的政策有:一是将地税部门设在县(市)的分支机构下放到县(市),人、财、物由县(市)统一管理;二是增强区市县的财政实力,降低近郊6区对市的财政上解比例,市财政下划部分城市维护建设税,拿出部分土地收益支持区市县财政,帮助它们逐步减少、最终消灭财政赤字;三是新办涉外企业的税收除特定项目外,按照谁兴办、谁受益的原则,纳入市本级和区市县分税体制分配;四是全力帮助有财政赤字的区市县制定、实施消化赤字方案,并与其签订消化赤字的目标责任书,市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促进消除赤字;五是市财政每年都将集中一定财力,对人均财力水平较低的区市县和贫困县实施较为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六是为鼓励私营企业以购买、租赁、兼并等形式参与国有小企业、集体企业的资产重组,被重组企业从盈利年度起,先用利润弥补亏损,补亏完毕后,享受返还所得税二年或减半返还所得税二年的优惠,私营企业可以享受国家和地方对街道、乡镇企业扶持的税收优惠政策。
按照规划,重庆母城区的内圈地带将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企业将扩向近远郊,城区的外层地带将主要发展能耗低、高附加值的产品,劳动密集型企业将大量向农村扩散,以发挥农村优势,也降低企业成本。因此,为调动区市县吸引城市大工业的积极性,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的要求,重庆市决定,凡在近郊6区内的市属工业企业搬迁到远郊市县的,以搬迁前一年为基数,将企业搬迁后新增所得税的全部返还给吸收市属企业的县市,一定5年不变。同时还规定,凡对口支援库区和贫困地区建设的单位,在受援地区新办企业确有困难的,可在市内异地办厂,其利税全部划回受援地区。
据介绍,这次大范围大幅度地放权之后,各区市县将在市的总体规划指导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实行权责一致、事权与财权统一、局部与全局统一,管人与管事相结合、放权与转制相同步,并加强检查监督,形成“谁办事、谁有权、谁负责”的运行机制。重庆直辖市将认真规划整个区域的产业布局,形成区域分工明确的多圈式经济结构,建设“金字塔”型城镇体系,完善和扩大主城区的各项功能,建设星罗棋布的中小城镇,加强它们与高一层城市的联系,直接带动农村城市化进程。
百万移民:一道待解的世界级难题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而因兴建三峡工程所进行的百万大移民更是令世人关注。百万大移民任务,80%要靠重庆市去完成,静态移民71万,动态移民107万。库区内将有18个区市县、55万亩土地被淹没,其中涪陵和万县两市城区要被淹没一半以上,丰都、巫山、奉节三个县城所在地将全部被淹。按照三峡工程的施工进度,这一百万人要限期搬出,搬出之后还要安其居、乐其业,脱贫致富奔小康。因此,百万大移民称得上是一道世界级的难解之题。
但重庆人并未为之吓倒。记者采访时注意到,不少基层财政部门的领导在谈到完成移民安置、企业迁建和振兴库区经济时都充满了信心。他们认为,三峡工程给这一地区出了难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首先是国家对库区移民将投入巨额资金,静态投入的库区移民资金就有400亿元,按动态投入计算,可能还要增加300亿元。同时国家还对库区的经济发展实行了一系列倾斜政策:为促进库区的对外开放,国家将三峡库区列为国家级经济开放、开发区,库区各市县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每年安排5亿元的技改贷款帮助库区淹没企业搬迁;对一些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或返还;国家还规定在三峡工程的发电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返还库区,作为发展资金,用于移民安置和扶持生产;国家还规划了一大批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重点建设项目,如投资14亿元的万县10万吨纸浆厂、投资7亿元的川东60万吨水泥厂等,另外,还有铁路、机场及几座长江大桥等。除了国家的巨额投资外,全国各地的对口支援也给重庆库区带来了大笔资金。自1992年国务院号召对口支援以来,有22个省(市)、国务院20多个部委对口支援库区21个市、地、县,支援协议项目1084个,其中实施近500个;协议项目资金45.8亿元,对口支援库区创利税6亿多元,并为库区安排移民5000多人。
据财政部门的同志反映,尽管三峡工程给重庆库区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是当前面临的困难也是不少的,主要是随着三峡工程进度的加快,大量土地淹没和企业迁建,给地方财政收入造成的损失不可低估。万县市是三峡库区淹没土地最多的地区,因土地淹没和企业迁建造成的财政收入损失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四税损失。三峡工程从1997年第一期水位到2009年工程完工,将直接淹没耕地26万亩,移民迁建用地16万亩,预计未来12年间,农业四税税源损失约达4亿多元。二是工商税损失。12年间万县市有18198户企业涉及搬迁,占现有纳税户的40.94%,淹没企业搬迁期及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使税源净损失约计12.37亿元。三是一些自然资源因淹没而无法开发利用,如煤、铁、硫磺、石灰石等,使应有的资源税受到影响。万县市财政局局长蒋永杰说,三峡工程给万县造成的财政收入损失,必然影响财政实力的增强和对迁建企业的技改投入。弥补这部分损失当然需要财政部门通过发展经济、加强税收征管来解决,但是单靠自己的力量又是有限的,希望中央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给地方更多的支持。
记者了解到,在这次大规模的移民工作中,虽然政府并未赋予财政部门管理移民资金的职责,但是财政部门仍然以移民和企业迁建工作为己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克服困难,积极参与,对移民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万县市天城区是一个县级区,多数乡镇和所有的国有企业都在淹没线以下,移民和企业搬迁任务相当重。区财政局局长文前云说,财政部门在移民和企业迁建工作中要协助移民主管部门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提高认识,把移民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不论是移民的搬迁还是淹没企业的搬迁,给财政带来的困难确实非常大,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顾全大局,服从国家的大利益,从政策上、资金上大力支持移民及企业搬迁。其次,财政部门要做好被淹企业的资产评估和搬迁项目的论证工作,积极为移民主管部门提供搬迁企业的基础数据,如淹没企业的固定资产情况、资金帐户、债权债务情况以及会计档案等等,切实为移民工作服务。第三,搞好招商引资。淹没企业的搬迁实行的是企业集团组合形式,不是像原来那样进行单独的原封不动的搬迁,而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组建企业集团。另外,目前很多企业的生产结构不合理,搬到另一个地方必须进行技术改造,这笔资金的投入,光靠有限的移民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需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外来资金,财政为招商引资制定了优惠政策。第四,加大财政部门对迁建企业的资金投入。迁建的企业既要进行技改,还要搞好生产经营,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从1993年至1996年区财政共投入技改资金100多万元,周转金350万元,预算外融通资金58万元。第五就是搞好监控。从1993年开始到三峡工程完工,国家总共给予天城区的移民资金达12个亿,平均每年都有几千万。财政部门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对移民资金进行间接的监控。在每年的财税大检查中,重点检查移民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情况,保证移民资金专款专用和提高效益。区财政多次强调,对这笔资金,一定要加强管理,哪怕是连工资发不出,也不能挪用挤占移民资金。
据介绍,库区财政部门在企业迁建过程中,注意把支持企业搬迁、推动企业发展壮大,促进财政增收三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壮大企业实力,增加财政收入。涪陵市各级财政部门充分抓住有利时机,把库区企业搬迁同财源建设挂起钩来,引导搬迁企业走内涵和集约发展的路子,实施大集团、大公司战略,使全市的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近几年涪陵市财政局支持太极集团结合异地迁建进行技改,使这家公司逐步发展成为四川省中成药企业中规模最大、设备工艺最先进、综合经济效益最好的厂家之一。该公司自1991年技改以来,已连续5年实现产值、利税翻番,1995年产值突破2亿元,利税达3600万元。涪陵市枳城区政府和杭州娃哈哈集团共同出资组建娃哈哈集团涪陵公司,该公司对三家被淹没特困企业进行承包技改搬迁,不仅安置了原企业职工1081名和209名离退休人员,还给一些农村移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到去年年底,该公司已经扭亏为盈,并创利税3000多万元。
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再染古城春。在重庆未来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尽管还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具有辣子一般性格的重庆人,将勇敢地肩负起历史的使命。面对历史的机遇和挑战,重庆财政任重而道远,构建和壮大重庆大财政,将是使重庆这颗长江上游的明珠更加璀灿的重要保证。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