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充分发挥重庆市作为长江上游特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更好地推进三峡工程的建设和库区移民,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批准成立包括原重庆市、涪陵市、万县市和黔江地区在内的中央直辖的重庆市。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它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中央全力支持西部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心。在我国行政区划变动史上,以往还没有过这样的先例。
人们常说,两个积极性比一个积极性好。发展经济,从纵的方面说要有上、下两个积极性,从横的方面说也要有各地自身的积极性。一般地讲,按自然、历史、人文环境形成的区域经济之布局、流向和发展趋势来确定行政管辖范围,尽可能将行政单元划得小一点,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经济发展总是有好处的。我们四川省可以说已经有这方面比较丰富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新建的德阳市、遂宁市、广元市、黔江地区、广安地区、巴中地区等无一不发展得相当快、相当好,这中间,调整、划小了行政管辖范围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关键因素。缩小了行政区划,有诸多优点,可以避免鞭长莫及,党委、政府管理不过来的情况;缩小了辖区内各地自然、经济条件的差距,便于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进行规划、指导;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适当集中财力,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办成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有利于辖区内各地平等竞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增加了向上反映情况的渠道,便于上级政府在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采取倾斜措施。正因为如此,我们说重庆成为中央直辖市,不仅对于重庆市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四川省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财政部门是最重要的政府职能部门之一,重庆成为直辖市后,财政事业面临着新的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一名财政战线的老兵,作为一名祖籍在老巴县的重庆人,在新的重庆市财政组建的时候,我想以下面几点希望,遥寄我的祝贺之情:
第一,尽快完成由小重庆向大重庆的观念转变。小重庆的财政主要以城市财政为特征,而大重庆的财政就不仅局限于城市财政了,它嵌入了一大块农村财政,在原有市带县的职能中又加进了带地区、带地级市的责任。由于所辖万县、涪陵、黔江等地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城市规模小,大重庆市财政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各自原有职能量的叠加,它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质的变化。如何实现城市财政同农村财政的有机结合,这是大重庆财政的全新探索。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对健全和发展重庆市财政至关重要,而且也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财政的贡献。
第二,把支持经济发展,加强财源建设摆在财政工作的首位。新的重庆市财政虽然会得到中央财政更多的支持,但是,上级的支持并不能包揽重庆自身所有的新增支出,彻底地解决重庆市财政的困难,从根本上说还需要自己长时间的增收节支。尤其是万县、涪陵、黔江新属各县,以农业为主,工业并不发达,财源历来单薄、浅细,近年来尽管增长较快,但很不稳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也还没有形成足以支撑整个财政盘子的骨干财源。因此,应好好地抓住重庆直辖和三峡库区移民的机遇,加大外引内联的力度,更大胆地寻求国外的、沿海的投资者和合作者,更有序地结合搬迁和技术改造,扩散老重庆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从自身现有的经济条件出发,下功夫逐步建立市内各地各具特色的财源群落,构建稳固的、雄厚的财源体系。
第三,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增长,努力减轻市财政的负担。我想,中央确定重庆成立直辖市而不建省,固然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重庆作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但也有避免新建一套省级机构、大幅度增加财政供养人员的初衷。新建一个中央级的直辖市,由过去管理21个县区扩展到管理43个县区,不增设一些机构、增加一些编制是不行的。这里显然就有一个防止机构盲目膨胀、人员过度增加的问题。我以为,这一关如果不把好,后患将是严重的。因为我们的财政历来是增加包袱容易,减轻负担艰难。机构一旦扩张了,要压缩、精减就困难了。而且,保持机构人员的精干,不仅仅有避免过分增加财政负担的意义,还有避免人浮于事,减少政府机构之间相互扯皮,提高办事效率的作用。
末了,衷心祝愿新的重庆市财政不断繁荣昌盛,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