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来指导山区的财源建设,建立起健康有序、快速高效的山区财源建设新机制,这是各级政府需要认真考虑并在实践中回答的重大问题。
一、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源建设指导思想
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这就为山区财源建设提供了广阔前景。一般来说,山区比较封闭,经济相对落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财政增收的困难较大。但是,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以及由此而来的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性完全有可能帮助山区走出发展迟缓的窘境。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资金可以引进资金,没有技术可以引进技术,没有市场可以开辟市场。指导山区财源建设,应改变那种“有多少粉子,做多少粑粑”的保守观念,采取以开放促开发的发展战略,创造条件,打开山门,把域外资金、技术、人才引进来,借助外力、启动内力,推动山区财源建设。
“效率优先”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所有经济活动都必须讲求经济效益,这也正是财源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财源建设上要下决心实现从速度导向转向效益导向,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坚决扭转过去重产值轻效益、重投入轻产出的倾向,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盈利水平作为财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市场经济又是一种“大循环”经济,必须强化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实行分税制后,各级党委政府都在盘算怎样扩大自己的税源,这是完全应该的。但也有一些同志因此而产生了重地方税、轻中央税的倾向,“得大头的用大劲,得小头的用小劲,没得头的不用劲”。这看起来算的是聪明帐,实际上是糊涂帐。虽然增值税的大头归中央,增量部分地方得小头,但基数内全是地方的,而且税制改革后的增值税,征收面广,数额大,增长快,地方分享的增值税25%部分,加上地方企业所得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等,地方可以从企业的税收中得到50%以上。如果在增值税上不用劲,不光是中央利益受损失,而且地方的既得利益也保不住,基数内这一块掉下来,其他税源是难以弥补的。这种循环增长的“经济圈”,体现了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的一致性。所以各级政府既要谋求自己的财源优势,又要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增强全局观念。
市场经济还是一种法制经济,因此,必须坚持依法治税,依法理财,依法兴财。目前不少地方和企业仍然存在越权减免税,税收缓征等现象,财税秩序混乱问题仍然突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认真贯彻执行财税法律法规,不断加强财税法制建设,用法律的规范性纠正财税工作中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坚决依法查处财经领域的违法行为,严肃财经法纪,维护财经秩序。
二、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山区财源结构
优化山区资源配置,构建具有强大活力的山区经济“增长链”,使山区开发与财源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山区财源建设中的首要问题。山区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财政收入规模小,且来自农村经济的收入比重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县属国有企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根据新的税种划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营业税等已成为地方固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收入结构的调整,既给地方财政带来暂时的困难,又给地方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发山区必须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调整产业发展方向,改善山区财源结构,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建立起多元的、有后劲的、立体的财源体系。究竟如何调整?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稳固基础财源,突出多种经营和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农业税是基本稳定的,农村税收的主要增长点是农业特产税,这是块很大的“发面”。根据现在的市场形势,农民多养一头猪,财政就多38元收入;多产一担鱼,多50元收入;多采一担绿茶,多90—100元收入。实践证明,各级政府都要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多种经营上。多种经营的主攻方向又要放在山水资源开发上,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发展烟叶、药材、林果、特种水产、禽畜养殖等高附加值、高商品率、高利税率的产业和产品。对农业特产税增收潜力较大的产品,要一项一项落实增产增收的任务和措施。同时,要十分重视农产品的深度加工,扶植建立一批“龙头”加工企业,形成产业化开发格局,实现多层次加工转化增值增税。
——优化主体财源,突出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和拳头产品的发展。第二产业所提供的国民收入和税收,不论是在总量中的绝对额还是比重,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占主体地位。工业弱是财政穷的根源,因此必须把加快发展地方工业作为财源建设重点。同时,要优化国有工业结构,紧紧围绕地方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发展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和拳头产品,提高规模效益。对现有企业组织结构,要敢于动大的手术,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组建一批利税上规模的企业集团。地方政府在进行增量投入时,要以投资带来财政效益最大化作为出发点,事前做好充分的效益论证,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上获利多、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切忌再搞只重项目、产值,不重效益、产出的投入。
——开发新兴财源,突出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建筑安装、旅游、服务等行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往往是山区的弱质产业,基础差、困难大,然而,其市场大、发展潜力大,是山区财源建设的新的增长点。近几年来,第三产业已开始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特别是营业税作为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这就使得发展第三产业对地方财源建设的意义更加重大。税制改革后的营业税收入更加集中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建筑安装、旅游、娱乐服务等几个行业,山区县应当扶植这些行业上得更快一些,以提供更多的税收。
——发展支柱财源,突出抓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要瞄准山区的资源优势,开发市场前景大的产业、产品,重点是开发建材、中药材、竹木、农林特产、绿色食品。现在各地乡镇企业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不能只满足于“船小好掉头”的水平,而应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大力发展“县有特色、乡具规模、村有基地”的乡镇企业,努力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为县乡提供较多的财源。
——拓宽补充财源,突出抓市场建设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在新的财税体制下,国有、集体、个体私营企业都是一种办法纳税,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既不要政府直接投资,也不给政府带来什么包袱,只要企业办起来了,就可收到税。这一点,对于山区财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加快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突出抓好一批市场,特别是一批大型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为个体工商户提供较好的经营场地,从而使财政获得更多的税收。要积极做好服务工作,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由流通型向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转变,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家长式的低级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转变,促进其健康发展,拓宽财源。
——挖掘潜在财源,突出管好地产、房产、资产。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来自土地商品化的收益越来越多,潜力也越来越大,它将成为今后各级政府一个比较稳定可靠的重要财源。因此,要突出清理隐形地产市场,加强管理,把土地收入从部门、个人的“口袋”拿到财政的“口袋”来。
(责任编辑 方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