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3 作者:张宝田 吴孔凡
[大]
[中]
[小]
摘要:
一、促进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一是粮食生产取得突破性的增长,变调入地区为调出地区。1983年,新疆摘掉了吃调进粮的帽子,实现粮食自给有余,到199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30万吨,实现连续17年的增长。二是棉花生产总量、单产、品级、人均占有量、产销量居全国首位。1995年棉花产量达到92.5万吨。三是畜牧、林业、水产、瓜果蔬菜等生产有很大发展。畜牧业以产肉为主,发展毛、绒、奶、禽、蛋。1995年出栏牲畜1650万头以上,比上年增加100万头以上,产肉47万吨,增加5.2万吨,增长12%。林业连续三年完成百万亩平原造林和防风固沙任务,造林面积86.6万亩,山区林更新3.14万亩。水产、瓜果蔬菜等产品保持持续增长势头。四是农牧民收入大大增加。1995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136元,比上年增长21.5%。农村贫困面逐步缩小,牧民定居、半定居步伐加快,农民住房面积增加,质量提高。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种种制约:一是生产条件的制约,主要是水资源条件的制约。虽然,新疆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但是,由...
一、促进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一是粮食生产取得突破性的增长,变调入地区为调出地区。1983年,新疆摘掉了吃调进粮的帽子,实现粮食自给有余,到199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30万吨,实现连续17年的增长。二是棉花生产总量、单产、品级、人均占有量、产销量居全国首位。1995年棉花产量达到92.5万吨。三是畜牧、林业、水产、瓜果蔬菜等生产有很大发展。畜牧业以产肉为主,发展毛、绒、奶、禽、蛋。1995年出栏牲畜1650万头以上,比上年增加100万头以上,产肉47万吨,增加5.2万吨,增长12%。林业连续三年完成百万亩平原造林和防风固沙任务,造林面积86.6万亩,山区林更新3.14万亩。水产、瓜果蔬菜等产品保持持续增长势头。四是农牧民收入大大增加。1995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136元,比上年增长21.5%。农村贫困面逐步缩小,牧民定居、半定居步伐加快,农民住房面积增加,质量提高。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种种制约:一是生产条件的制约,主要是水资源条件的制约。虽然,新疆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但是,由于水的蒸发量大,渗透量大,灌溉耗水量大,再加上地区分布和季节分布不平衡,农业生产对水的巨大需求仍然不能得到满足,灌溉农业、绿州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较大威胁。二是投入的制约。对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实力还不强的新疆来说,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农业投入还比较困难,特别是地(市)、县基层财政更加困难。新疆还有不少贫困县,财政收入少,支出压力大,增加投入十分困难。三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制约。目前农业生产组织仍然是分散经营,农户生产规模小,特别是畜牧业养殖方面,只有少数农牧民有一定的种养规模,再加上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很弱,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联系脱节,严重制约着农牧业经济发展。四是市场的制约。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和市场两大风险,以向市场提供初级原材料为主的农产品生产面临的风险更大,而新疆粮、棉、糖、毛、肉、奶、瓜果等正是这样。五是劳动者素质和科技推广的制约。由于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和民族语言文化的制约,新疆农牧民的素质和农业科技推广水平还比较低,严重地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突破制约因素,克服发展困难,关键是要转变观念,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变农业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农业。从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调整生产结构,充分利用水、土、光、热资源。与全国许多地区相比,应当说,新疆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是十分优越的。关键是要调整生产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玛纳斯县以“节水增田,稳粮增棉,增加总产,提高效益,增加收入”为指导思想,积极调整种植结构,仅1995年,在粮食面积稳定在20万亩的前提下,使棉花种植面积由24.5万亩增加到30万亩,制酱蕃茄面积由0.45万亩增加到0.87万亩,仅此两项增加农民收入4500万元。1995年仅棉花产值就达4亿元,县财政从调出棉花返还奖励款和以棉补水资金中筹措支农资金1200多万元,显著地增加了财政收入和增强了财政支农能力。
(二)加快畜牧业发展。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牧区之一,草原总面积达8.6亿亩,其中可用草场7.2亿亩,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22%,人均占有草场面积44.85亩,但畜牧业发展长期处于徘徊状态。“八五”期间,全国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2%,牛羊猪肉五年增长67.1%,而新疆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仅为6%,牛羊猪肉五年增长53.8%,其中羊肉增长仅为39.4%。1995年全区肉类总产为52.38万吨,仅占全国产量的1%,居第23位,人均肉类产量为31.8公斤,比全国人均41.28公斤少9.48公斤,这与以畜牧大省著称的新疆的地位很不相称。其根源是由于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所致,核心问题是缺乏规模养殖,缺乏数量众多的专业养殖大户,以及现有的生产加工企业没有发挥带动和引导农户大规模发展畜牧业的应有作用。如作为新疆主要牧区之一的阿勒泰地区的布尔津县奶粉厂,具有日处理20吨鲜奶的能力,但因当地牧民没钱买牛,饲养量只有1000多头,奶源不足,该厂只能达到一半的生产能力。又如布尔津县毛纺厂是一个名牌乡镇企业,是该县的一个支柱企业,拥有粗纺2000纱绽、精纺1200纱绽,洗毛生产能力2000吨。然而该企业1995年使用的全是通过广东省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高质量的羊毛,其产品的主要市场也是国外和东部沿海地区,而阿勒泰地区的大量羊毛却找不到出路。毛纺厂不用本地毛的原因是质次价高,供应不稳定,本地毛的洗净率只有30—40%,而进口毛达到50—60%,且质量更好。本地毛没有出路严重制约新疆养羊业的发展,毛的质量不好又制约产品质量的提高,这就使得本地畜产品市场进一步缩小,形成更为严重的恶性循环。突破这种循环就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立足于大农业的格局,发展饲草和饲料两大类型的草原和农区畜牧业,首要的是扶持和发展养殖专业户,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和较大规模的乡镇企业,鼓励这些企业带动千万家养殖专业户,并向专业户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在农户和企业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相互脱节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障碍,也是制约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一个主要障碍。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就能够在贸、工、农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实现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和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收。俗话说“百里不运草,千里不运粮”。新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要立足于农业资源的利用,立足于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增值,把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以此吸引新疆所缺的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资源。要根据农业资源状况,形成和发展多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包括粮、棉、油的产业化经营,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及瓜果菜产业化经营等等。
(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发展高效低耗农业,实现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塔城地区财政支农部门每年都安排一定的专项培训资金,支持农口部门开展“科技之冬”活动和开办农民业余文化技术学校,对农民进行知识、技能、经营管理综合培训,使农民的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玛纳斯县为了适应大面积种植棉花的需要,尽快使农民掌握种棉新技术,财政支农部门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开办有线电视网络,开设农事顾问台,每天在晚间的黄金时间连续播出,深受广大农民欢迎,调动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使粮、棉的地膜栽培面积从十几万亩增加到4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0%以上,棉花单产从40—50公斤增加到80多公斤。
二、财政支农工作要不断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新疆为实现到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50万吨以上,棉花总产量达到3000万担以上的目标,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自治区财政支农部门正加紧实践和探索,制定各种政策措施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一)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力度。新疆在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为支持农业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1996年,自治区财政安排支农预算支出8亿多元,比1995年增长13.9%,其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比上年增长24.26%。突出增加了抗灾和发展畜牧业支出。地方各级财政也努力增加投入,一些贫困县、赤字县提出了一保工资、二保支农的预算安排原则,保证绝不挤占、挪用支农专项资金。各级财政部门采取措施,增加支农资金投入。一是拓宽支农资金筹措渠道,加大筹资力度,从土管、棉麻等渠道筹措支农资金,特别是从棉花奖励款和以棉补水资金中筹措支农资金,增加投入水平;二是增加贴息资金,更多地利用银行贷款资金;三是引导农民增加投入,特别是增加水利工程建设投入。
(二)突出资金投入重点。目前新疆自治区财政特别是基层各级财政能够拿出的支农资金是十分有限的,有限的资金只能用在刀刃上,而这个刀刃就是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方面面。一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兴修水渠、引水、打井,搞好渠道防渗,通过节水增地、增水增地改善生产条件。这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如玛纳斯县通过修渠引水和渠道防渗使水的利用率由过去的57%提高到72%,年节水6000多万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12万亩,有效改善灌溉面积42万亩。二是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自治区选择重点扶持县,各地、州、县、市扶持以“一县一品、一乡一业”为主要特征的效益型农业县、乡试点。三是重点支持推进以农牧业良种推广为重点的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增加科技推广经费,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完善乡站建设,鼓励实行有偿服务,重点支持对大宗农作物有显著增产效果的良种、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等项技术。
(三)强化资金管理,保证资金及时到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新疆自治区财政支农部门从四个方面强化管理:一是采取硬性措施保证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在各级财政之间建立支农资金专户核拨和专户管理制度,对于支农资金不及时足额到位的,自治区相应扣减其它资金,以后不再追补,同时追查有关当事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二是抓好财政支农资金的项目管理。三是以回收为重点,强化支农周转金的管理。四是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和监督检查。
(责任编辑 吴春龙)
更正
因调整版式时不慎,第10期目录“财税动态”栏目中《盐城拍卖违规配备的“大哥大”》一题未改正,应为《盱眙县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有新招》。特此更正。
《财政》编辑部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