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3 作者:本刊记者 ★张沁★
[大]
[中]
[小]
摘要:
陕西铜川50年代因煤设市,素称“渭北黑腰带上的明珠”。计划经济年代,铜川以丰富的资源和一代人的无私奉献为国家建设立下功勋。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经济发展迅速,“八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04%,1995年达2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但从总体上看,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在国家大力发展中西部经济的形势下,铜川如何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地方财源,切实缩小与东部的差距,至关重要的是,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优化经济结构和财源结构,提高效益,走集约化之路。
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铜川作为一个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城市,要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增强财源后劲,必须处理好有关资源和环境的两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补偿的关系。以煤为例,铜川煤矿探明储量28亿吨,目前已开采2.6亿吨,近期虽不存在资源枯竭的问题,但由于开采技术落后等原因,地方煤矿资源回收率一般只有40—50%,许多乡镇、个体煤矿资源回收率仅20%左右,资源浪费、破坏现象比较严重。资源浪费及现有煤矿的提前报废不仅影响到长远的持续发展,也正在带来许多社会经...
陕西铜川50年代因煤设市,素称“渭北黑腰带上的明珠”。计划经济年代,铜川以丰富的资源和一代人的无私奉献为国家建设立下功勋。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经济发展迅速,“八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04%,1995年达2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但从总体上看,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在国家大力发展中西部经济的形势下,铜川如何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地方财源,切实缩小与东部的差距,至关重要的是,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优化经济结构和财源结构,提高效益,走集约化之路。
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铜川作为一个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城市,要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增强财源后劲,必须处理好有关资源和环境的两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补偿的关系。以煤为例,铜川煤矿探明储量28亿吨,目前已开采2.6亿吨,近期虽不存在资源枯竭的问题,但由于开采技术落后等原因,地方煤矿资源回收率一般只有40—50%,许多乡镇、个体煤矿资源回收率仅20%左右,资源浪费、破坏现象比较严重。资源浪费及现有煤矿的提前报废不仅影响到长远的持续发展,也正在带来许多社会经济问题。
这一现象已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1985—1995年这十年间通过对乡镇煤矿进行改造整顿提高,地方煤矿从475个减少到249个,年产原煤却从280.18万吨增加到375.7万吨。今后,通过进一步落实“谁开发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把铜川的资源优势真正变为经济发展的潜力,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意义重大。
(二)必须在资源开发的同时努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这也是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的西部地区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铜川市年产水泥280万吨,其中主要的16个水泥厂粉尘年排放量就达18.01万吨,占水泥总产量的7.1%,也就是说每生产100吨水泥,就有7.1吨粉尘散入大气;工业和民用每年消耗110万吨原煤,城市亦饱受煤烟之苦,二氧化硫年均值高达212微点/标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2.35倍;本来紧张的地表水资源受到煤矿和居民生活污染,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尤其是大气污染严重,已使铜川成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环境专家指出,铜川的环境污染已接近临界点。环境污染不但危害人民健康,也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发展。
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对铜川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有了高度的重视。近年来,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污染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从老窑改造和新窑达标入手减少水泥企业的粉尘排放量。1995年市政府明确要求耀县水泥厂等三家重污染企业限期治理,耀县水泥厂1995年9月起投入资金1000万元,建成一号窑静电收尘改造工程,向治理污染迈出了一大步。二是坚持污水治理,实施“翠屏工程”植树绿化环境,改善城市人民生活环境。三是积极制定偿债办法,努力争取亚行贷款准备实施热电、气代煤、粉尘、污水治理等4项环保工程。铜川要发展,再不能走只重开发不重治理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已成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识。
结构优化: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由于缺水、农业先天不足和历史地承担了国家能源原材料基地的重任,铜川产业结构严重畸型。1992年一、二、三产业之比为11:66:23,目前第二产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例为19.7:80.3。轻工业轻,重工业重,第三产业比重过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铜川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艰巨,难度很大。产业结构调整难,难在哪里?一难难在国有企业资源开发程度不高,效益不好,亏损面大,地方经济积累不足。1995年铜川市“两税”收入的82%来自国有企业,从产业结构上看75%来自铝业、煤炭、建材和商业。1995年地方预算内企业31户中15户亏损,亏损额达3215万元。国有企业困难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有效需求不足又使得第三产业发展困难。二难难在地方财力拮据,农业投入、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瓶颈”制约仍然存在。三难难在人力资源匮乏,人才流失严重,工业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轻工业、产品附加值高的加工工业发展困难。面对这些困难,近年来铜川市政府和财政部门已着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使产业结构向好的方向变化。预计本世纪末,一、二、三产业比例可达到6:58:36。铜川调整产业结构依然任重道远。
财源结构单一,也是铜川财政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与东南沿海和陕西省总体情况相比,铜川非国有经济发展滞后,且集中于传统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四个行业,规模小,起点低,受资金、市场、人才问题困扰较严重。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认识到,要发展地方经济,开拓财源,必须在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提高效益的同时,努力开辟第二战场,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并将它作为铜川财源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经过大力调整,突破了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的状况,1995年铜川非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16.57%,比国有工业产值增长高出6.7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社会商品零售额连续三年超过国有经济。为促进私营经济迅速发展,最近市政府清理废除阻碍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确立办理私营企业“六不限,一简便”的原则,在从业人员、组织形式、规模速度等方面放开发展私营经济,简化手续,同时通过行业管理协会有组织地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引导非国有经济健康发展。1995年底全市非国有经济提供“两税”2869万元,占“两税”总额的18.8%,个体私营经济提供工商税金1200万元,占全市工商税收的10%左右。
走集约化之路: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大量小而土的重复开发和企业粗放型低效益的经营管理是困扰铜川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它一方面增加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难度,另一方面因缺乏规模效应和高附加值的产品难以适应大市场的需要。铜川市政府和财政部门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振兴财政经济必须依托现有骨干财源,提高效益,走集团化、集约化之路的思路,并把它与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结合起来。
铜川市铝厂是拥有职工3200人的国家大二型企业,1995年实现利税8633万元,是铜川的支柱企业,然而企业存在高耗电、高污染、高成本等潜在问题,吨铝锭耗电量达15000度,生产成本45%来自电费,并且生产规模受到西北电网电力紧张的影响,如1996年上半年就发生160次限电停电,大大影响了生产进度,电价上涨和电力紧张将直接影响企业效益。铜川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根据本地煤炭资源优势,提出了以铝带电,以电促煤,铝电煤联产的思路,并且针对铝锭铝型材等粗加工产品附加值小的弱点,提出增加科技含量,发展铝制品深加工一条龙,把铜川建成西部一大铝制品集散地的构想。
建材行业是铜川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也受粗放经营、低效益运行的困扰,如水泥厂大大小小60多家,其中国有26家,较大型的10多家,虽然总生产量占陕西全省的1/4,但普遍存在工艺落后、成本高、污染重、效益低、资金紧张,不适应市场变化。正如铜川水泥厂厂长感叹的:本地水泥企业是“本家兄弟在竞争中自相残杀”,水泥产品越来越成为地方产品,大部分企业空有设计能力而不能达产。如何发挥水泥生产的优势?必须走集团化、集约化之路,把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相结合,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发展高标号水泥和特种水泥,通过企业横向联合搞规模经营,打开市场。
陶瓷行业是铜川现有骨干财源之一。通过恢复研究古耀州青瓷传统工艺,70年代铜川陶瓷产量曾达年产2500万件,年上缴利税过百万元。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不适应市场需要,陶瓷业跌入低谷。1992年市陶瓷工业公司成立后发展起10家陶瓷企业,1995年产量超过3000万件,但企业连年亏损严重,总资产负债率超过100%。耀瓷不兴,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一成不变的工艺和粗放型经营管理。针对陶瓷业的具体情况,市有关部门提出依靠科技进步,组建企业集团,分工协作,增加花色品种,提高档次,努力将铜川建成西北陶瓷基地的构思。
铜川土壤气候极适于苹果生长,苹果品质优良,发展苹果种植及相关产业潜力很大,但由于规模小总产少,铜川苹果知名度远不如周边的白水、礼泉。市财政部门将苹果和耀县辣椒定为投资重点,促进苹果规模经营和产业化进程,提出从种植、贮藏、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发展苹果一条龙生产。据市农业部门介绍,本世纪末铜川市苹果产量预计可达20万吨,苹果将成为铜川大有潜力的地方财源。
铜川地处关中与陕北之要冲,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济发展具有很大潜力。虽然由于历史的和自身的种种原因,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遇到困难,但是,在国家致力于经济建设战略西移和缩小东西部差距的今天,振兴铜川财政经济的机遇也即在眼前。最近,铜川市委、市政府动员全市各部门、各行业认真研究经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并邀请国家体改委、财政部科研所以及中南财经大学的专家学者前往,为铜川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问诊号脉、出谋划策。我们衷心期望铜川能够抓住机遇,找到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使这颗黄土高原上的昔日明珠再度闪现耀眼光芒。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