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也许还记得,如果过去家中来了亲戚朋友,高兴之余就颇为饭桌的菜肴大伤脑筋。市场上水产品极为匮乏,即使有一点,大多是从海洋捕捞上来的,经过长途运输和冷冻储藏,差不多已是臭鱼烂虾,而且价格高昂,使人望而却步。时过境迁,现在市场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水产品琳琅满目,鲜活产品应有尽有,品种极其丰富,价格也不很高。人们不仅体验到了吃鱼虾的诸多好处,而且还感到吃鱼比较划算。可以自豪地讲,我国水产养殖业正蓬勃发展,这与国家财政的积极扶持是分不开的。
1977年,中央财政开始安排农村水产补助费,有计划地建立商品鱼生产基地。此后,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安排专项资金,发展水产养殖业。
1979年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渔业在生产上长期以捕捞为主,实行统购统销的经营政策。80年代初,渔业开始进行了生产承包、改统购统销为派购等改革;1985年,国家渔业政策又有了重大突破,即放开经营,放开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同时实行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的产业政策。近几年来,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条发展水产养殖的路子。
1.重点示范,逐步推广。虽然我国江河湖泊众多,可养水面很大,但利用率极低。一方面仅有的一些小规模的水产养殖,大多是靠鱼虾的自然繁殖,采取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另一方面出于对高风险的担心,涉足水产养殖者很少。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中央财政对水产养殖的支持,采取重点示范的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区和项目,进行养殖试验,取得成效和经验后,再逐步加以推广。由于试点效益明显,群众能得到实惠,因而打消了怕担风险的顾虑,焕发了水产养殖的积极性,使人工养殖办法顺利推开。
2.改良品种,提高质量。水产品品种的优劣,制约着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因此,财政和主管部门始终将繁殖和改良品种置于重要地位,并采取了多种促成办法。如对品种进行分类筛选,择优汰劣,并通过优选方法加以改良和优化,提高品种的质量,满足水产养殖的需求。积极引进国外新品种,反复进行试养,逐步探索经验,在掌握放养规律后,再扩大养殖范围。大力发展名稀特优品种,特别是对营养价值高,有一定保健和治疗作用的品种,采取重点支持,加速繁育和推广,努力满足市场需求。
3.改进技术,增加产量。一是改变养殖方式,变零星放养为大规模养殖,变单一品种养殖为多品种混养,坚持因地制宜,提倡养殖方法多样化,目前已经形成立体混养、稻田放养、温泉养殖和海水养殖多种方式并存的良好局面。二是改进和推广养殖技术,特别是加强操作性强、适用性广和经济效益好的养殖技术的研究开发,支持技术的转化利用,提高水产品生产水平和商品率。
4.改革投入方式,无偿有偿结合。为支持农村水产养殖事业的发展,中央财政从1977年至1990年,累计拨付水产养殖补助费61459万元。国家财政投入的资金,开始时是无偿性质的,为了克服单一的无偿投入方式的弊端,同时考虑到经过国家财政十多年的支持,水产养殖业已有一定的基础,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较好,农民群众有一定的偿还能力等情况,从1988年开始对农村水产养殖补助费试行部分有偿使用的方法。经过探索之后,从1991年起全部改为有偿使用。资金投入方式的改变,一方面增强了受援单位的责任感,促使注重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拓宽了资金渠道,相应增强了财政支农能力。据了解,目前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对水产养殖普遍采取有偿低息周转使用的办法,同时各级财政也据此积暴了一笔重要的财政支农资金。经过多年的实践,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体系。
在财政的支持下,经过水产部门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农村水产养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我国农村水产养殖,除利用湖泊、水库、池塘等外,主要是开发利用荒湖荡、废旧河道、湖区、荒滩等难以种粮的低洼易涝地。不少地方采用挖塘抬田的办法,既养鱼又种粮,同时还养猪、养禽,栽种果树,不仅充分开发利用了自然资源,而且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近年来兴起的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等方式,改善了稻田粮食生产微观生态环境,大大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既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又提高了粮食的品质。
2.增加了水产品的有效供给。表现之一,品种极其丰富。市场上淡水产品、海产品应有尽有,珍稀名贵水产品随处可见,同时还有不少从国外引进的优良品种。表现之二,总量十分充裕。目前的水产品不仅能够基本满足城镇居民的生活需求,而且能够保障出口创汇的需要。80年代初期水产品人均年占有量只有5公斤左右,1993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800多万吨,人均占有15.5公斤。去年水产品产量又有大幅度增长,预计人均占有量可达17公斤。表现之三,发展速度加快。1979年前的5年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年平均递增率只有0.1%,1979年至1984年,年平均递增率提高到7.5%,1985年到1993年增至12.2%。表现之四,价格平稳低廉。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表明,去年大宗淡水鱼价格比上年略有提高或基本持平,价格涨幅一般在10%以下,部分大中城市的水产品价格甚至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主要海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大体为15—20%,低于同期全国居民消费和食品价格涨幅水平。
3.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转移和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据统计,我国从事渔业生产的劳动力,70年代末只有300万人,到1993年底,已经发展到1000万人,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渔业生产队伍,大大缓解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压力。
4.提高了农民收入。水产养殖效益非常显著,不少地方农民群众以养殖业为龙头,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促使农村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探索出一条具有现实意义的脱贫致富之路。
近年来,水产养殖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
1.病害严重。水产品病害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它不仅发病范围大,传染性强,而且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一旦发生病害,将形成毁灭性损失,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2.品种退化。目前品种退化严重,而技术复杂、资金短缺制约着品种的优化改良。解决品种退化问题,关系到水产养殖的健康、稳定发展。
3.有一定的风险。主要包括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目前水产养殖在很大程度上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表现在:一是受气候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气温不仅不利于鱼虾的生长,而且容易产生病害。二是受旱涝影响,枯水时危及鱼虾基本放养条件,溢水时如防范不当会发生流失。由于水产品的需求弹性小,极易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引起水产养殖的波动。此外,水产品保鲜和运输难度大,成本高,也是一个风险因素。
水产养殖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既与城镇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又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促进水产养殖的健康、稳定发展,我们建议:
1.建立风险机制。具体设想是:(1)可建立风险基金,由渔政管理部门从销售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或由市场管理部门通过销售价格提取,由主管部门统一存储和管理,全部用于弥补由自然或市场带来的风险,以丰补歉;(2)正确预测市场行情,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活动;(3)选准品种,特别是要增加养殖抗病害能力强的水产品,在品种上做到相互调剂,优势互补。
2.加强病害防治。主要措施是:健全病害防治机构,充实管理人员;强化病害防治技术研究,研制有效消除病害药物;加强病害预防,早发现,早治理。
3.强化引导管理。主管部门要提供先进适用的养殖技术,做好咨询服务工作;积极引导,避免农村水产养殖的盲目发展;强化水产资源管理,尤其是要切实保护海洋资源,杜绝滥捕过捕现象。
4.增加资金投入。考虑到水产养殖经济效益较好,具有一定的偿还能力,对具体养殖项目可继续采取有偿扶持的办法,对那些关键性、技术性和公益性项目,如品种优化改良、技术推广以及病害防治等方面要给予无偿扶持,并加大投入力度。需要指出的是,发展水产养殖业,单靠国家扶持是不现实的,应当走国家、集体、个人多层次、多渠道的多元化投资的路子。
(责任编辑:吴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