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3 作者:姚新民
[大]
[中]
[小]
摘要: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当纸币发行数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导致通货贬值,物价上涨,引起膨胀。国债是政府以发行债券形式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国家信用形式。国债的发行和流通必然涉及到货币供求的运动和变化,因而,它具有货币效应。国债既然具有货币效应,那么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国债和通货膨胀之间究竟有无关系?若有,应是什么样的关系?众所周知,1994年我国发行的国库券达一千亿,加上投资银行融资债券,一年国债发行额将达到一千几百亿,一年里发行如此巨额的国债在我国国债发行史上尚属首次,人们议论纷纷,不少人很是担忧,认为这必然会引发通货膨胀。因此,从理论上正确地阐明国债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这个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定数额的国债发行后,被社会各机构、金融组织和个人等不同认购主体认购。由于各认购主体的特点不同,它们认购国债后对货币流通的影响也就不同。因而,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认购主体本身性质、特点的不同来分析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国债发行后被中央银行(我国为中国人民银行)认购。众所周知,中央银行是控制货币供求的总...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当纸币发行数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导致通货贬值,物价上涨,引起膨胀。国债是政府以发行债券形式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国家信用形式。国债的发行和流通必然涉及到货币供求的运动和变化,因而,它具有货币效应。国债既然具有货币效应,那么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国债和通货膨胀之间究竟有无关系?若有,应是什么样的关系?众所周知,1994年我国发行的国库券达一千亿,加上投资银行融资债券,一年国债发行额将达到一千几百亿,一年里发行如此巨额的国债在我国国债发行史上尚属首次,人们议论纷纷,不少人很是担忧,认为这必然会引发通货膨胀。因此,从理论上正确地阐明国债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这个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定数额的国债发行后,被社会各机构、金融组织和个人等不同认购主体认购。由于各认购主体的特点不同,它们认购国债后对货币流通的影响也就不同。因而,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认购主体本身性质、特点的不同来分析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国债发行后被中央银行(我国为中国人民银行)认购。众所周知,中央银行是控制货币供求的总闸门。中央银行认购国债后,其结果必然是松动银根,扩大社会的货币供给,近似于发行通货。由于中央银行提供的货币是基础货币或称高能货币,它具有乘数效应,即购买国债的新增货币将形成数倍于其本身数额的货币供给能力。设中央银行购买国债的量为S,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i,则新增货币供给量M1=s/i。这样,中央银行认购国债后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表现为:(1)若国债发行前,社会实际货币需求MD同社会货币供给Ms相等或近似相等,即MD=Ms,则新增货币供给量M1即为社会过多的货币供给量,其结果必然引起通货膨胀;(2)若发行前,实际货币供给不足,中央银行购买国债所形成的货币增量M1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量,即M1=MD-Ms则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若M1>MD-Ms,则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其中引起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超出数额的大小;(3)若发行前本来就存在通货膨胀,则国债被中央银行购买后必将加剧通货膨胀。
2.商业银行购买国债。由于现代各国金融制度都普遍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即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后都要向中央银行上缴一定数额的存款准备金,其上缴的比例称为法定准备率。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上缴的存款准备金都超过法定数额,形成超额准备或称自由储备,作为后备以应付正常的随机性现金不足之用。这样,商业银行购买国债的资金来源就有两种情况:(1)商业银行用超额准备金购买国债。从理论上说,应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因为,这笔资金虽从中央银行流出,但它是商业银行因特定目的而储备或“节约”运用资金的结果,在商业银行帐户上是属于商业银行的资产帐项,而且是商业银行有权可以使用的资产,用于贷款或用于购买国债都是商业银行的自由选择。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必须看到,由于超额储备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使用的,用它来购买国债,这部分备用资金便流向了社会,无疑将增加现实中的货币流通量,增加社会的购买力,若规模不当,也有可能导致或加剧通货膨胀。(2)商业银行用它自身吸收的存款购买国债。在这种情况下,若中央银行不允许商业银行用国债进行抵押再贷款,商业银行只有压缩其贷款规模,而对整个社会货币供求并无多大影响。因为商业银行压缩的贷款数额(购买国债资金总额)会以发行国债所形成的财政资金形式通过财政部门投放下去,如基本建设投资、重点工程投资以及公共事业投资等。改变的只是货币投放主体不同,投资项目不同而已,因而与通货膨胀无关;若中央银行允许商业银行用国债进行抵押再贷款,则会扩大社会基础货币供给量,进而会扩大社会货币流通量,极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3.国债由非银行的金融组织购买,如各种基金组织。由于这些组织通常情况下都是运用吸收的资金进行各种投资,所以,国债由它们购买后,对货币流通无影响,因为投资国债本身就是投资方向之一,因而也与通货膨胀无关。
4.非金融机构和个人购买国债。在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数额一定的情况下,社会货币供给总量Ms也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且可以看作由两部分组成:存款D和现金C,即Ms=D+C。而且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的非金融组织和个人的手持现金的比例和数额都不会太大的,Ms主要表现为存款D。因为由于金融制度的规定和受利益动机的驱使,人们一般不会持有过多的现金。这样,非金融机构和个人购买国债的资金就可以看作主要来自于银行存款,即取出存款,购买国债,在这种情况下,造成的结果则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下降,而财政性存款上升。如果把整个社会的所有银行作为一系统来看待,则没有什么影响,商业性存款下降额即为财政性存款的上升额。它不会影响货币流通与供给,与通货膨胀无关。
5.国债在国外发行,被国外各种机构或个人所购买。随着国际交往的发展和本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在国际上信用等级的提高,国债的发行也会越出国界,走向国际资本市场,从而可以从国外资本市场上筹措财政资金,这种办法已为我国所运用。国债在境外发行后,对国内货币供求及通货膨胀的影响表现在:(1)发行国债所形成的收入全部用来购买外国货品、技术或设备等即全部用于进口,它对本国国内的货币供给无影响。由于这些进口商品会使国内供给增加,货币需求会增加,因而不但不会引起通货膨胀,而且若已出现通货膨胀,它还可以减轻其程度。(2)若不用于进口而是直接用于国内购买或投资,无疑将会增加国内货币的供给,增加社会购买力,极有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
二、国债的流通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较为完善的国债制度必须同时具有较为充分发育的发行市场(或称一级市场)和流通市场(二级市场)。国债的流通是指国债在二级市场上的自由买卖。国债发行进入流通市场后,对货币供求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也因参与国债流通主体的不同而不同。
1.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求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的行为。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二级市场)买卖国债,必然对货币供求和通货膨胀产生直接的影响。中央银行买进国债,相当于中央银行向社会投入了一笔基础货币。这些基础货币如果是流入一般居民手中,则会直接增加社会的货币供给量,如果是流入商业银行,则会引起信用扩张,货币供应量的成倍增加。若购买的规模不适度,极有可能导致货币供给过多,出现通货膨胀;相反,中央银行卖出国债,无论这些国债是被商业银行购买,还是由其他部门或居民购买,总会有相当数量的基础货币流回中央银行,这样就会引起信用规模的收缩,使货币供给量减少,从而有一种防止或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2.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流通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商业银行同中央银行相区别的最明显特征是它的盈利性。表现在参与国债流通方面,中央银行参与,体现的是一种货币政策,而商业银行的参与,主要是为获得一定的收益,以增加其利润。我们可以根据其买卖国债的资金来源和去向的不同来分析它对货币供求和通货膨胀的影响。①商业银行在二级市场上买入国债。商业银行为此必须支付一定数额的货币。若这些货币经一定程序进入中央银行,此时,我们可以看作等同于中央银行卖出国债被商业银行购买,其产生的结果必是信用收缩。若这一定数额的货币是在商业银行之间发生转移,对货币供求及通货膨胀无影响。若流入非银行的机构和居民手中,则会增加现金总量,而银行现金减少,但这些现金很快又会变成各种存款回到银行,因而也不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货币供求,从而也不会影响到通货膨胀。②商业银行卖出国债,为此商业银行得到货币收入。若这些货币来自于中央银行,即卖出的国债被中央银行购买,此时产生的结果是社会基础货币量扩大,有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若来自于商业银行(包括非银行金融组织)内部,则对货币供求无影响。若来自于非金融机构和居民个人,因其购买国债主要是用存款,因而它们购买后产生的结果只是商业银行(金融组织)系统内部各自存款数量的调整,对货币供求及通货膨胀无影响。
3.非金融组织和个人参与国债流通。非金融组织和个人参与国债流通的目的同商业银行相似,即是为了盈利,因而它们参与国债流通对货币供求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采用分析商业银行参与后的影响的方法进行分析,这里就不再赘述。
4.境外发行的国债的流通。在国外发行的国债的流通是在国外二级市场上进行的,买卖交易是在国外的金融组织、非金融组织和个人之间进行,因而不会影响到国内的货币供求,也就和国内是否会出现通货膨胀无关。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债的发行和流通同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它们不是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在具体考察它们的相互关系时,必须凭着科学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千万不可主观臆断,以免造成不利的影响。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