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今年起在全国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这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建国以来历次财税体制改革中牵动最大、涉及最广的一次重大改革。那么,如何看待新体制给地方带来的影响与变化呢?经过几个月的实践,笔者经过分析与思考,总的认为实施新体制后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也可以说是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战困难,乘势而上,在困境中找出路,在改革中求发展,推进分税制体制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
一、全面实施新体制有利于地方立足自身发展经济
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从大的方面说,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和形成,有利于促进国家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有利于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强化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规范和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力分配关系。从地方来看,也至少有这样三个好处,一是有利于从本质上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财政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分税制财政体制比之以往任何一次的体制改革都要彻底,所确定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是一种取之有度、返还得当的科学分配机制,与统收统支的旧体制有着截然分明的本质区别。二是有利于鼓励地方立足自身,狠挖潜力,增收节支。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中央将把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促使地方把主要精力放在自身挖潜增收、花大气力节支上,在开辟新的财源、培植新的经济生长点上下功夫、挖潜力、要效果。三是有利于增强地方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虽然国家从增量上拿走地方一块财力(地方企业缴纳的增值税),但实际上中央并没拿走大头,而是取之有度,大头给地方。因此,从总体上看,新体制的实施,并不会挫伤地方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二、新体制的实施给地方发展经济带来的影响
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将使我省地方财政发生三个明显变化:一是由收入上解变为税收返还。在“分灶吃饭”体制下,我省每年向中央上解收入7.4亿元。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中央将从我省净上划税收总额40多亿元。二是增量财力上划国家数额较大。分税制以后,仅以1994到2000年来计算,国家通过税收上划将从我省拿走财力增量81亿元(平均每年11.7亿元),拿走财力增量占全省财力的比重将由1994年的2.7%上升到2000年的17.4%,地方所得财力与实需支出之间的矛盾将会逐步加剧。三是资金调度更加困难。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规定,中央按地方上缴的增值税75%部分和全部消费税的51%留给地方,49%划归中央,从而使我省地方财政资金调度更加趋紧,资金周转更加困难。
对上述情况的变化,笔者认为,新体制实施后将有三个问题令人担忧:担忧之一,在原体制下,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有时可通过减免税收、承包让利和以税还贷三个手段来“养鸡生蛋”、“放水养鱼”,而实行分税制后,中央要集中财力加强宏观调控,地方财政资金重点主要保吃饭,这就使地方没有足够的财力提供给企业发展生产,可能要有相当一部分靠财政补贴的亏损企业和微利企业的生产受到影响,个别的将被迫自觅生路。担忧之二,实行分税制以后,将增收潜力较大、税源较为稳定的流转税收大部分划为中央收入或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上缴中央财政收入的增长占全部财政收入的增长所占比重较大,而留给地方的却是收入不够稳定的一些“小的”税种,可用财力增长明显减少,建设资金来源也十分有限,财政资金供需矛盾不但不会缓解,而且将会更加突出。担忧之三,按照分税制新体制的要求,各地方基数确定后,我省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少部分市县比例上交,一是大部分市县收不抵支。这样,使地方与地方之间出现新的不平衡。由于中央把大部分增量财力集中上去,省级调控能力相对减弱,特别是对少数极贫县的支持,将力不从心。
三、科学谋划新体制下地方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新思路
为适应新体制的要求,过好地方财政日子,就必须更新观念,转换脑筋,谋划科学理财新招数:一是要在科学谋划财源布局上下功夫。应围绕更多地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制定新的财源培植规划,继续支持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快发展交通运输、建筑行业、邮政通讯、饮食服务和信息咨询业,不断推进效益型农业的发展。二是要在科学拟定政策导向上下功夫。从规范财政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上聚财;从切断亏损企业后路,减少财政退库上聚财;从促进企业转换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减轻财政包袱上聚财;从打破所有制界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积极培育新的财源生长点上聚财。三是要在促进增加科技含量上下功夫。重点支持成熟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推进应用科技成果,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和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支持贫困县走靠科技生财之路,探索财源培植和贫县脱贫的新途径。四是要在科学组织财政收入上下功夫。科学组织收入离不开依法治税,加强财、税、银、法、检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确保财政收入应收尽收。逐步实现按国际惯例强化税收征管,把量多面广的地方税收跑冒滴漏问题压缩到最低限度。五是要在科学管理财政收支上下功夫。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财政专户存储,收支余额财政可收回一块,预算内外资金有机结合节省一块,采取措施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大力压缩各种弹性开支减一块。六是要在强化财务科学管理上下功夫。促进企业全面贯彻实施《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加快与国际惯例对接;对事业单位,要促进加快实现由全额预算管理向差额预算管理过渡、由差额预算管理向自收自支管理过渡的步伐,增强自我“造血”和发展能力;对行政单位的经费管理,要继续实施“下管一级”的办法,大力压缩行政费中的弹性部分,腾出财力保证重点方面的资金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