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一直不起眼的武安市(县级市),到了1993岁末则名声大振,令人刮目相看。这个市截至12月20日,已完成当年财政收入10116.3万元,一跃跨入全省亿元县行列。然而了解武安的人则不惊讶,都说,这一跳跃并非偶然,它奠基于几年来武安财政部门扎扎实实的工作。
咬定财源不放松
——巩固基础财源。武安财政部门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强化农业综合开发,逐年增加农业投入,使农业开发和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在由国家开发办立项的棉花基地建设方面,完成了8个乡镇7万亩开发区的全部设计开发工程项目,并通过了省和国家开发办的验收。10万亩粮食基地开发项目按照设计要求建成,具备了验收条件。水利建设投资达2589万元,完成开发项目3352处,连续四年荣获省海河杯一等奖。山区经济沟开发突破5万亩,规划的28村1.2万亩经济沟,实现了路、水、村配套。高产、优质、高效农田建设方面,建成吨粮田3万亩,蔬菜2.5万亩,其中粮田间作2万亩,并基本实现“双千田”(年生产粮食1000斤,收益1000元)。由于狠抓农业综合开发,农业获得大丰收,去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2.02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培值骨干财源。武安财政部门立足自身优势,把支持工业生产做为财政经济上台阶的重头戏,紧紧抓住原材料需求旺盛的机遇,抓投入、上规模、上水平,扩大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1993年,全市通过贷款、外引、清欠、自筹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加大对工业生产的投入,当年完成投资6.34亿元,相当于前三年总利的4倍多;到年底已建成发挥效益的项目479个。他们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经济、培植更多财源的重要途径,支持重点乡村、骨干企业的建设。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1993年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户数分别比上年增长58,6%和134%。199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29亿元,比上年增长64.6%。他们还积极支持发展外向型企业,坚持以引进生产要素为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开放促进开发,吸引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去年该市完成的6.34亿元固定资产投入中,从市外引进的已到位资金达1.8亿元。
——建设后续财源。他们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推动市场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坚持多成分、多层次办市场,建立各类专业批发市场4个,年成交额达1.4亿元。同时进一步发展完善要素市场,技术、劳务、人才、房地产市场已初具规模。另外,他们采取措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运输、邮电、金融、旅游等行业发展,为武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组织收入下硬功
在工商税收征管上,认真贯彻《征管法》,深入开展“税收征收管理年”活动,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各种学习培训班宣传税收政策,促使坚持依法治税。对重点税源和主体税源,单位领导实行分包制度,对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解决,切实抓住了收入的大头。对零散税收改进了管理办法,对木材经营、采矿、运输等重点零散税源,实行行业代征代扣,源头控制的管理办法。在全市建立了150多个协护税组织,在农业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征收突击月活动,并对历年尾欠集中精力清理回收,使农业税征收进度快、效果好。仅夏季一次征收就完成了230万元。占年任务的63%。对罚没收入实行许可证制度,杜绝乱收费、乱罚款现象,使罚没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应上缴的收入如数上交,严防坐支挪用。同时积极开展堵漏增收。通过加强审计监督和财政监督,严肃财经纪律,认真开展财税检查,增加财政收入。1993年共查出各种违纪资金427万元,可增加财政收入270万元。
改进体制促理财
为进一步调动乡镇政府组织收入,当家理财,发展经济,开辟财源,增收节支的积极性,1992年武安市借鉴外地的经验和做法,在宋二庄、午汲等8个乡镇实行了财政包干体制试点。1993年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包干办法,在全市43个乡镇全面推行了财政包干。包干两年来,乡镇政府对财政工作十分重视,许多乡镇都建立了税管组,乡政府、村委会和税务所共同负责组织财政收入工作,既广开税源,又认真堵塞税收漏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93年全市乡镇财政包干收入总任务为3629万元,实际完成4979万元,占任务的138%,其中有4个镇仅用7个月时间就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