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财务管理体制是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深化我国宏观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政府转变职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宏观财务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学习十四大文件,我体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下列一些重要特征,而现行的财务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尽一致:一是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公平竞争,而现行制度和管理办法是按所有制、按行业、按经营形式分别制定和设置的,不利于公平竞争;二是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而现行体制仍带有计划经济色彩,某些方面管得过多过细;三是市场经济要求扩大对外开放,而现行一些做法与国际惯例相差太大;四是市场经济要求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但有些现行政策和制度不利于经济联合和生产要素流动;五是市场经济要求保护投资者权益,体现资本保全原则,但现行制度没有相应的规定。因此,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宏观财务管理体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和加强:
一、统一财务会计制度,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市场机制的发育。宏观财务管理的当务之急就是按照公平与法制的原则,规范全社会企业财务会计活动,即制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分行业财务会计制度,统一不同所有制、不同部门或行业、不同经营形式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使之既体现国际惯例又符合我国的国情,为企业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创造条件。
新的财务会计制度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体现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要求,统一规范所有企业财务会计活动;体现资本保全原则,建立企业资本金制;改革折旧制度,简化折旧分类和有选择地实行加速折旧办法,促进企业技术进步;采取国际通用财务会计报表体系,客观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同时要加快推行“税利分流、税后还贷、税后分利”试点的步伐,改革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二、有效运用包括预算管理、产权管理、税收管理等财政政策,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包括财政、价格等各种经济杠杆和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具体措施包括:落实“企业转换机制条例”,促进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的转换;继续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联合、兼并,组建企业集团,促进企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化和提高企业规模效益;积极参与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在内的金融市场和技术、劳务、信息等各类市场的培育,促进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的形成;支持企业从事跨国经营和进行海外投资,促进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三、主动转变财政部门自身职能,改进管理方法和手段。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完善各种宏观间接调控手段,改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为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管理,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减少不属于宏观财务管理范围的事务,把属于企业微观财务活动管理的事务交给企业,扩大企业理财自主权。财政部门应集中精力研究一些大政方针,重点掌握政策。主要包括:根据市场变化和国家调控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加强财政政策、法规制度的建设;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调节社会资金运动,合理分配企业财务成果;以所有者身份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和增值;加强注册会计师事业的领导和监督工作,完善财务会计监督体系。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超前性和开拓创新意识,提高机构办事效能。
四、发挥财政部门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宏观管理的作用。当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服务工作:一是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自身约束能力,规范经济行为,确保新的财务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二是利用财政支工周转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或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企业自我更新功能,并支持企业发展高科技和新型产业,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三是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及时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国家宏观决策服务;四是改进和加强财务信息汇总处理和分析工作,加快实现财务信息电算化,掌握和了解全社会所有企业资金运动情况,综合评价企业财务状况,为各项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和为企业的各种投资决策提供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