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四大提出了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个经过多年摸索而得出的科学决断,无疑将对加快我国的改革开放步伐,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然,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各个方面以此为中心的密切配合。积极、稳妥地加快财政体制的适应性改革进程,就是其中的关键性环节之一。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放权让利、搞活企业,即首先是从改革国家与企业的财政分配关系入手的话,那么,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财政体制的改革方向、改革进程,是否能适应和促进我国经济体制转换的客观要求,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我认为,它们之间所存在的紧密关联,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和层次上:
首先,国家财政体制的适应性改革和相关政策手段的灵活、有效运用,对于转换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以提高它们的活力和素质,具有极端重要甚至是先决性的意义。我们知道,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造成企业缺乏生机与活力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是,适应指令性计划主宰社会经济运动而建立起来的统收统支的财政分配体制和吃“大锅饭”的利益分配关系,无疑是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四年间,尽管财税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未能从根本上理顺国家、集体、个人和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特别是国有企业还未真正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并切实承担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因而在企业活力、经济效益和自觉转换经营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同时,中央与地方在财政分配方面所存在的一些扭曲和偏向,也对打破条条块块的分割、封锁和垄断,建立社会主义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造成了诸多困难和障碍。理论和实践表明,正如利益机制、分配关系是社会经济运动中最敏感、最基本的影响因素一样,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统筹兼顾并逐步理顺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通过利税分流和分税制等途径,理顺国家和企业、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格局,就是实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次,作为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方面,财政手段、财政政策的灵活有效运用和间接调控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促进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的有序、高效运行,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和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的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事实上,自从19世纪3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结束以来,在现代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中,脱离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所谓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早已不复存在,宏观调控已成为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情况就更是如此。除了必要的直接调控(行政命令)和计划指导以外,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要更多地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来加以引导与规范。其中,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是两大支柱性、基础性的政策手段。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学会和有效运用诸多财政政策工具、财政经济杠杆来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运行和结构优化;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的同时,如何运用财政政策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的经营机制转换;如何建立起财政自身以及财政、金融、投资、收入分配等政策之间的协调机制,形成有利于国家对社会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政策体系,就成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鉴于宏观调控对企业、个人利益分配,对投资偏好、资金流向、流量和经济结构等所具有的广泛而重要的影响,财政、税收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尤为敏感和显著,所以各国政府都毫无例外地予以特别重视,中国的情况当然也概莫能外。
再者,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国家财政在保障社会公共需要方面的重要职能,对于真正实行政企分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认真落实企业的自主权,彻底改变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转换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必要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从而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实际上,除了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的某些特殊情况,以及亟待解决的一些特殊问题以外,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公共需要保障职能的日渐强化,是一种带规律性的历史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诸如能源、交通、通讯等社会基础设施的适应性发展与不断进步,全社会教育投入和教育水准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等,都与一个国家的财政体制、财力分配和财政政策的状况及其调整变化,有着至为密切的关联。而国家财政对那些超越部门、企业甚至地方的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又与宏观经济的发展,社会投资大环境的改善,市场发育与市场运行,市场竞争与淘汰机制的建立,与全社会的科技进步等紧密相关,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与制约因素。
总之,建立、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财政体制改革的密切配合。迄今为止的财政体制改革,一方面的确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改革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实现改革目标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充分认识财政体制改革与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所存在的密切关联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加快财政体制的适应性改革步伐,就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