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5 作者:郑庆春 湖北省襄樊市委财工委书记
[大]
[中]
[小]
摘要:
1983年以前,谷城县财政连年收不抵支,是长期吃补贴的穷县。自被省财政厅定为“提前预拨补贴款,三年实现自给”的试点县后,1986年一举摘掉吃补贴的“帽子”,实现自给。1991年财政收入实现3209.6万元,比上年增长10.6%,财政支出3208.4万元,比上年增长10.6%。收支相抵,结余1.2万元。谷城县连续六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被省财政厅列入1993年实现财政收入过五千万的财源建设县。
突出开发重点强化财源建设
谷城处于武汉至十堰经济发展的“黄金走廊”,为襄樊、十堰两城之间的中心地带,具有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山场面积大、中央及省属和军工企业留下的基础设施多等优势。县财政部门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本着“依据优势,区域开发;突出重点,形成支柱;建管并重,提高效益”的原则,突出开发重点,分县直和乡镇,实施了财源建设的“两大工程”。
一是实施县直财源建设的“1357”工程。1983年以前,谷城县生产结构单一,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主农经济模式。1983年,省财政厅给谷城县提前预拨补贴款209万元,用以发展生产,开辟财源。谷城县财政部门利用这笔钱,抓好群体财源建设。他们依据靠近“二汽”、矿产资源丰富的地理优势,选定重点项目进行择...
1983年以前,谷城县财政连年收不抵支,是长期吃补贴的穷县。自被省财政厅定为“提前预拨补贴款,三年实现自给”的试点县后,1986年一举摘掉吃补贴的“帽子”,实现自给。1991年财政收入实现3209.6万元,比上年增长10.6%,财政支出3208.4万元,比上年增长10.6%。收支相抵,结余1.2万元。谷城县连续六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被省财政厅列入1993年实现财政收入过五千万的财源建设县。
突出开发重点强化财源建设
谷城处于武汉至十堰经济发展的“黄金走廊”,为襄樊、十堰两城之间的中心地带,具有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山场面积大、中央及省属和军工企业留下的基础设施多等优势。县财政部门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本着“依据优势,区域开发;突出重点,形成支柱;建管并重,提高效益”的原则,突出开发重点,分县直和乡镇,实施了财源建设的“两大工程”。
一是实施县直财源建设的“1357”工程。1983年以前,谷城县生产结构单一,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主农经济模式。1983年,省财政厅给谷城县提前预拨补贴款209万元,用以发展生产,开辟财源。谷城县财政部门利用这笔钱,抓好群体财源建设。他们依据靠近“二汽”、矿产资源丰富的地理优势,选定重点项目进行择优扶持,逐步建立起颇具特色的山区工业群体,初步形成了以棉麻混纺为龙头的纺织工业体系;以黄柏纸、白纸、卫生纸、纤维板、印刷为龙头的包装装璜工业体系;以石花酒厂、食品厂、罐头厂为龙头的食品饮料工业体系;以水泥厂、砖瓦厂为龙头的建筑材料工业体系;以重晶石、皂素、化肥、油漆、硬脂酸等产品为龙头的化学工业体系;以金盆沟、白水峪、南河小电站为龙头的能源工业体系;以及以汽车前轴、转向节、蓄电池、刹车片等产品为龙头的机械加工工业体系,工业的产出能力大大增强。1991年,他们又选定石花酒厂、汽车配件厂、化矿材料厂、建陶厂、铸锻厂、薄膜电容器厂、硅砖厂7个骨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确保到1993年这些厂提供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00万元、300万元、500万元和700万元。当年,他们共投放财政周转金350万元,实行“局长蹲点、干部驻厂、跟踪服务”的办法,帮助扩建和改造了五大生产线,支持开发“四新”产品22种,新增产值2740万元,税利235万元。如石花酒厂通过技术改造,大大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步伐。1991年,该厂产品由“省优”跨入“部优”,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上升,当年完成产值2810万元,税利510万元,上交财政收入28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5%、40.1%和27.2%。
二是实施乡镇财源建设的“1234”工程。1991年县财政部门在19个乡镇中选定了石花、城关、北河、盛、冷集、庙滩、大峪桥7个基础较好的乡镇,采取“省扶一,市扶二,县扶四”的办法,进行重点开发,使这些乡镇到1993年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00万元、200万元、300万元和400万元。为了按期实现目标,在财政体制上,实行“定收定支,定交定补,超收分成,减收自理,目标管理,一定三年”。在奖惩措施上,引进风险机制,各级负责人层层交纳风险金,认真落实定项目、定投资、定目标、定责任、定奖惩的“五定目标责任制”,并依据年度目标收入完成情况进行奖惩。这样使重点财源建设乡镇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在项目建设上,坚持依据资源优势,搞活现有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财源活力和后劲。当年,县乡两级则政共投放项目建设配套资金近400万元,扶持重点项目18个,其中当年完工投产11个,新增产值3210万元,利税300万元,展示出“速度快、效益好、实力强、贡献大”的新局面。财政收入达到1131.3万元,比上年增长30.6%,高出其它乡镇平均增长幅度11个百分点,上交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9%。
调整财源结构挖掘财源潜力
在财源布局上,谷城县针对过去“财源建设年年搞,布局不优效益低”的状况,着力培植县直重点工业和重点乡镇财源,由重点工业和乡镇带动一般工业和乡镇发展。在县直工业中,选择建陶厂、铸锻厂、结晶硅厂等8户重点企业,采取“包保责任制”的办法,带动关联企业的发展。如石花酒厂带活了玻璃厂;硅石厂带活了矿石公司。在乡镇财源上,他们因地制宜,分层建设,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财源结构。第一层次是以石花等7个镇为主,通过科技开发,优化产品结构,发展一批起点高、基础牢、效益好的骨干企业,提高财源产出水平,形成全县乡镇中的支柱财源。第二层次是以茨河等5个乡镇为主,依据境内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交通便利的优势,发展硅石、大理石、重晶石、白云石四大开采加工基地,为县化矿材料厂、第二耐火材料厂提供充足的原材料,逐步形成资源转化增值型的财源结构。第三层次是以五山和南河流域内的6个乡镇为主,因地制宜,发展以茶、桔、菌为重点的绿色工厂,建立以紫金、五山、薤山为主的3万亩优质茶叶生产基地、以南河、粟谷为主的2万亩柑桔基地、以赵湾、官坊为主的食用菌基地。同时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开发后续财源。
在产品结构上,他们根据县委、县政府“保压结合”的原则,以推广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对全县78种工业产品进行逐项筛选,分类排队,压缩21种微利产品生产,停止7种亏损产品生产,鼓励扶持50种盈利和科技型产品生产。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了科技开发速度,一年来共开发新产品33种,部分产品被评为部优、省优,15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提高了企业的产出能力和竞争能力,增加了财政收入。以乡镇企业为例,全县乡镇企业中产值过千万,税利过百万的就已发展到5家,全县乡镇工业总产值达2.75亿元。
在乡镇企业结构上,一方面,他们利用资源开发尤其是矿产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的优势,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建设资源加工增值型财源。把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由卖资源转向卖商品,由简单加工原矿逐步发展到建材、化工、冶金等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开发效益。对矿山等资源基地实行分级管理,建立相应配套的服务体系。改过去的零星、分散开采为统一规划、规模开发;由过去产销脱节变为开掘、运输、粗加工、精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各乡镇根据不同的资源和交通条件,瞄准市场,先后建立了硅石、白云石、大理石、重晶石、石灰石等矿产开采基地12处,兴办矿石深加工企业20家。1991年仅矿产品产值就达3100万元,创利税190万元,农民直接收入700万元。另一方面,他们加快出口产品基地建设,建设外向型财源。在政策上,适度向出口创汇企业倾斜,优先安排设备更新和流动资金。乡镇企业超过出口创汇基数增收的外汇,按不同行业实行留利分成,加快创汇企业发展步伐。城关镇充分发挥地理、交通、技术、设备等优势,兴建了外贸服装厂,年加工出口量达60万套,创汇值达220万美元。石花棉织厂依据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设备,两年间先后开发出口拳头产品4大类20多种,一直是外商的抢手货,经济效益名列全县外贸企业之首。目前,全县乡镇企业中的出口生产骨干企业已发展到25家,出口产品70多种,年创汇额622万美元。
理顺分配关系强化支出管理
致力财源建设,调整财源结构,是保持财政增收的根本。理顺分配关系,压缩财政支出,是确保财政收支平衡的关键。谷城县财政部门从实践中深深懂得:不论财政形势如何好转,如果不加强支出管理,也会“坐吃山空”,重新回到收不抵支的老路上去。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在理顺分配关系,强化支出管理上狠下功夫,保证了收支平衡。
一是改革创利管理办法,减轻财政支出压力。他们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对文教行政事业单位的创利收入与财政拨款,实行统一计划管理,对资金实行动态控制,正确引导使用方向。对全额预算单位、差额预算单位和自收自支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形式。同时,集中四个渠道的资金60万元,扶持兴建或扩大创利项目11个。目前,仅县直有创收能力的20多个单位,创利项目从小商店、小吃店发展到建工厂、办实业,形成了电子、建材、印刷等10大类近百种产品。1991年创产值590万元,获纯收入250万元,其中抵支收入达110万元,占当年财政拨款的26%。
二是强化约束机制,全面推行预算支出管理“四包干”。(1)对各单位的小汽车费、公务费,依据工作量和有关规定重新核定,包干使用,超支自理。小汽车费按每台车经费3000元一次包死。公务费分三档包干:县委、县政府机关大院内人年平350元,公检法300元,其它部办委局200元,指标包死,分月拨付。业务费按业务量大小分类包干到年底。1991年,上述三项费用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同期下降11.2%,小汽车压缩4台。(2)会议费包干,实行总额控死,分次拨付,基本上杜绝了会议费逢会必超的现象。(3)工资包干。对行政单位消肿,采取从控制工资经费入手,进行根治。配合县编委、人事局、银行部门联合下发文件,逐个单位核定工资基数,联合控管。财政按重新核定的工资基数,分单位进行包干管理,银行协助把关。凡未经编委、财政审批的新增人员,其工资由单位自理,财政不予解决。此外,他们还配合有关部门撤并虚设机构8个,清退超编人员51人,较好地控制了工资经费超支现象。(4)公费医疗包干。按人平75元包到单位,节约留用,超支自理,调动各单位共管的积极性。实行财政支出“四包干”后,财政支出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三是压缩消费膨胀,加强控购管理。他们在211个行政、事业、企业单位中健全了社会集团购买力辅助帐,实行“指标管理,带帐审查,定点供货,源泉控制”管理新办法。1991年全县社会集团购买力执行专控总额1376万元,占全年指标97.7%。其中专控支出249万元,占全年指标的60.2%。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