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04 作者:陈云林 黑龙江省副省长
[大]
[中]
[小]
摘要:
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省财政状况一直比较困难,去年全省财政收支出现了较大的缺口,今年减收增支因素预计还会增加,因此,今年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但是,做好财政工作的有利条件也是存在的。如:我省农业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工业生产已开始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特别是边境贸易日趋活跃,等等。因此,我们只要正确认识当前我省的财政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正确的对策,进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较好地完成今年全省财政税收任务。
一、支持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促进大力提高经济效益
近几年,我省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速度与效益不同步的问题开始突出起来。1991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9%,而企业实现利税却下降4.2%;特别是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7.7亿元,增亏40%,成为我省历史上亏损最多的一年。为什么会出现产值增长有所回升而经济效益全面下降的问题?主要是我省经济运行中没有较好地适应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没有尽快地适应供给与需求关系上的变化;没有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要求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在观念上没有适应以效益为中心的变化。
解决产值增长而效益下降的问题,当前最重要的,...
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省财政状况一直比较困难,去年全省财政收支出现了较大的缺口,今年减收增支因素预计还会增加,因此,今年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但是,做好财政工作的有利条件也是存在的。如:我省农业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工业生产已开始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特别是边境贸易日趋活跃,等等。因此,我们只要正确认识当前我省的财政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正确的对策,进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较好地完成今年全省财政税收任务。
一、支持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促进大力提高经济效益
近几年,我省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速度与效益不同步的问题开始突出起来。1991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9%,而企业实现利税却下降4.2%;特别是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7.7亿元,增亏40%,成为我省历史上亏损最多的一年。为什么会出现产值增长有所回升而经济效益全面下降的问题?主要是我省经济运行中没有较好地适应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没有尽快地适应供给与需求关系上的变化;没有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要求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在观念上没有适应以效益为中心的变化。
解决产值增长而效益下降的问题,当前最重要的,一是促进企业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向内挖潜要效益。现在国家对企业改善外部条件的政策已经不少,正在逐步到位。搞好企业的外部条件越来越好,财政让利也作出相当大的努力。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依据,企
业应当最大限度地把内部经营机制解决好,更多地眼睛向内查找不足,自力更生挖掘潜力。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要通过政策手段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二是各级政府和财税金融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要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对那些纳入限产目录的淘汰产品、生产越多越亏损的长线产品、市场饱和库存积压的滞销产品,实行限产压库或停产转产;对拒不接受停产、限产和转产的企业,要实行银行不贷款、财政不退库、税收不减免的“三不”政策。这样做,“看似无情却有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企业“置之死地而后生”。三是所有企业,都要学会运用经济效益这把尺子,衡量自己产品的价值。要认真地去研究市场,了解市场,自觉地按价值规律办事。要把市场的冷热和效益的高低,作为自己组织生产的客观依据,从而确定哪些产品要增产,哪些产品要限产,哪些产品要开发,哪些产品要淘汰,力争产值与效益同步,产品与市场适应。
二、支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在全国,我省科技力量比较强,科技成果比较多,总的科技水平居于前列。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科技优势还远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品优势,突出的表现是“两大反差”:一是科技成果占有率高而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低。目前,我省经济增长中,科技因素所占的比重只有20%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至8个百分点。二是整体科技水平高而产品竞争能力低。据统计,1991年我省由外省调入商品量比上年增长15%左右,而我省商品向外省调出总量却比上年下降15%左右。
所以出现科技力量强而产品竞争能力弱的反常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国家投入少,企业欠帐大等问题;但主要的还是我们思想观念和工作导向上没有完全把依靠和应用科技放在首要位置上,特别是还没有把依靠和运用科技的出发点、落脚点集中在提高产品竞争能力上。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全社会都要增强科技意识。财税部门在促进企业依靠科技和科研单位为经济建设服务上应该发挥特殊作用。一要大力加强财务管理,促进企业依靠科技加快技术进步。要突出解决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提高产品竞争能力要同步的问题。在核定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上,要把企业技术进步的指标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在强化财政税收监督管理上,既要反对偷税漏税、截留坐支国家财政收入,又要监督企业把按照政策提取的生产发展基金、技术开发基金全额用于技术进步,特别是用于应用推广成熟、高效的科技成果,大力开发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新特产品。二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促进作用。去年,省财政厅提出财政工作要全方位地为振兴科技服务,并且采取重大步骤支持振兴科技,取得了较好效果。今年全省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要在去年支持振兴科技的基础上,继续作出努力。同时对科研单位面向经济建设、积极主动为科技兴工、兴农、兴各项事业服务,并做出突出贡献的,要给予奖励,特别是对帮助企业扭亏增盈、提高效益成效显著的科研单位,要给予重奖。要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保证按规定提高知识分子待遇,兑现对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的奖励。三要重点支持科研单位改善科研条件,特别是要加强中试基地的建设。要努力办好省财政厅支持科技兴省的绥化示范区,为科技成果由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成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提供较多的“中转站”和“试验田”。特别是要注重支持办好高科技开发区,研制和开发高科技成果。要把支持带有超前性的高新科技开发和支持普及型的应用科技开发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财政支持科技——科技推动经济——经济振兴财政的良性循环。
三、支持企业练好内功,促进提高管理水平
从我省企业的现状看,不少企业对加强管理重视不够。比如,在我省制糖工业中,有两个同等规模、同一图纸、同样设备、其他因素小有差别的中型糖厂,1991年一个盈利超千万、另一个却亏损500万,一反一正效益相差1500万,问题主要出在管理水平的高低上,政策性亏损比重很大的粮食企业,也是如此。我省有两个粮食经营量大体相当的县,1990年,一个年亏损仅700万元,一个却亏损高达3000万元。这些情况表明,我省企业之间管理上的差异和效益上的差距有多么大!据省财政厅估算,全省企业每年由于管理不善丢掉的效益数以亿元计。这不仅是企业不活的症结之一,也是财政不富的一个重要原因。管理差的问题不解决,讲提高效益就是一句空话。依靠技术进步去提高经济效益,没有较多的投入不行,而向管理要效益,则基本不需增加投入,或者只要很少的投入。如果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捷径的话,恐怕这就是最好的捷径了。在当前财政和企业都有困难的情况下,我们要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管理具有最现实的重要意义。各级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特有的经营管理功能,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当前,要着重做好这样几项工作:
一是促进企业深入开展全面经济核算,解决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的问题。要在企业中大力推行全厂、全员、全过程的全面经济核算,并且把进档达标的机制引进到企业承包制之中,做到企业的经济核算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配套衔接,层层分解、落到人头,使广大职工人人心中有本帐,个个肩上扛指标,并且把指标完成得如何同职工利益挂起钩来,从而做到以经济核算促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二是增强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政策力度,解决政策性亏损掩盖经营性亏损的问题。各级财税部门要重新确立考核企业经济效益高低的衡量标准,加大促进摆脱企业潜亏困扰的政策力度。要在深入解剖企业亏损的基础上,正确划分企业政策性亏损与经营性亏损的界限。对经营性亏损,财税部门要采取坚决果断的政策措施,迫使企业限期扭转;对于超计划亏损的企业,除了极特殊的客观原因,财税部门一不能超额退库,二不能减免税收,三不允许按正常标准发放工资奖金。三是强化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解决国有资产损失浪费、运营效益低下的问题。目前企业挖存量、吃老本、拼设备、少提或不提折旧等侵蚀国有资产的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各级财政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紧密配合,逐步理顺国家和企业的产权关系,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和强化产权约束机制;要紧紧围绕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落实国有资产的经营使用责任制,在承包企业中强化保值增值指标,保证企业的发展后劲。同时要通过开展清产核资和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维护国家权益,以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经营使用效益。
四、支持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县级财政振兴
当前,我省县级财政紧张,财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补贴县多,上解县少,二是赤字额多,结余额少,三是财政穷县多,真正富的少。因此,增强县级财政经济实力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当前,我们要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要继续抓好推进增强县级财政实力的工作。省委、省政府已经批准省财政厅提出的“八五”期间振兴县级财政的“5、5、12、21”目标(即建成5个亿元县、5个8000万元县、12个5000万元县、21个脱补县)。各级党委、政府和省直各部门,都要拿出足够的力量,抓好达标,支持脱补,确保这一目标如期或提前实现。各级财税部门,是这项系统工程的主要承担者,应做出更大的努力。需要强调的是,去年全省财政发生赤字,今年形势将会更加趋紧,各地增强县级财政实力的工作立足点,一不能放在要求增加多少投入上,二不能寄希望于上面给多少钱。一定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上级支持为辅的原则,把主意打在向科技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上;把功夫下在练好内功、内涵挖潜上。绥化市依靠科技振兴财政,收入6年翻两番的经验;肇州县走以农促工、以工聚财之路,财政收入10年增10倍的经验;林口县通过深化改革理顺生产、分配关系,实现财政收入4年增两倍的经验,以及其他成功的经验,都应认真总结,广泛推广。另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发展县域经济工作。各级财税部门,要把增强县级财政实力同支持发展县域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要大力支持依靠科技发展县域经济,把促进科技成果大面积转化作为一项牵头措施。要夯实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努力发展高产、高效、高附加值的效益型农业。要大力支持县乡工业发展,重点是支持企业技术进步、扭亏增盈和培植县乡财源支柱企业。要帮助商业、粮食企业改善经营管理,逐步减少粮、猪两项亏损,减轻县级财政负担。
五、支持调整财力需求,促进财政收支平衡
长期以来,我省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是靠工业生产的增长支撑着。近几年,产值增长减慢,经济效益又出现了大幅度滑坡,加上森工限产和减税政策逐步到位,更使财政陷入了困境。但各方面对财政资金的需求,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使财政工作步履维艰。当前突出的矛盾不是那些正常需求的开支,而是那些理应加以控制却没有控制好的某些过大需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人头费开支过大,二是小汽车开支过大,三是会议费开支过大,四是社会集团购买力开支过大,五是大吃大喝公费旅游等非正常开支过大。据估算,我省每年用于这些过大需求的开支约几亿元。这些超额的不合理开支,不仅加剧了供需矛盾,挤占了重点投入,降低了财政经济效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党风、助长了不正之风和官僚主义,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把解决这个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要解决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思想淡薄,讲排场、图阔气、盲目攀比的问题。要对我们的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反复深入地进行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的教育,使大家认识到,铺张浪费不但与我们的国情相悖,也为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不容。讲排场、比阔气、讲享受,应当被看作是一种政治上腐败、经济上短视、思想上愚昧的表现。今后,贫困县和亏损企业应当过比其它地方更紧的日子,不能允许多买小汽车,更不允许购买高档小汽车。二要解决量入为出、量钱办事观念淡薄,寅吃卯粮、支出失控的问题。必须认识到,财政的需求与供给是一对矛盾。有限的供给永远也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需求,因此,我们只能根据现实的财力适当调整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无论是搞经济建设还是发展各项事业,都不能脱离省情、市情和县情,不能超越自己的财力可能。今后,不但各级党政机关要带头按预算花钱,所有企事业单位也都要量入为出,增强预算观念,如果发生人为超支,突破预算的,各级财政部门一不能追加拨款,二不能姑息迁就,该批评的要批评,该通报的要通报。财政部门由于坚持原则而受到非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给他们撑腰。三要解决过紧日子思想树得不牢、预算平衡观念淡薄,赤字有理、平衡吃亏的问题。近几年我省赤字县和赤字额有所扩大,这里固然有减收增支因素增多的问题,但在少数地方也确有抓得不紧、工作不力,甚至认为平衡吃亏,因而人为扩大赤字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有可能出现更多地方发生更大数额的赤字,其危害将是相当严重的。省委、省政府一直要求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坚持促进平衡、不补赤字的政策。对于那些实现平衡、包括消化历年赤字的地方,要给予奖励。对发生赤字的地方,不但不能补赤字,还要进行检查,属于人为造成的,要给予通报批评。四要解决遵纪守法、按章办事意识淡薄,乱拉资金、挪用浪费的问题。这方面问题在每年的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和经常性的财政审计中,都有程度不同的反映。不仅行政事业经费被用于乱发奖金,就是支农、教育、科技等重点支出也有被挪作他用、挥霍浪费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财政税务监督,防止财政支出流失分散,保证各项资金的正确使用,促进各项经济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